“牛皮是吹出来的,谎话是说出来的。”同样的假话在有的人嘴里说出来就成了真理,而有的人说不了三句话,就露了底,其关键就在于对厚话黑说手段的掌握——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

三人成虎是不是历史故事(三人成虎的背景)(1)

战国时,魏国与赵国结成了联盟。按照盟约.魏王要把太子送到赵国当人质,他想让庞葱陪同太子前往。

庞葱是魏将庞涓的儿子,与他小心眼的父亲相反,颇具远见卓识。庞葱心想:太子和自己在国内固然受到大王的信赖,但族妒怨恨我们的人一定不少,我们离开魏国后,一定会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三道四,而魏王平时耳根子就有点软,一旦听信谗言,对太子和自己都极为不利。

三人成虎是不是历史故事(三人成虎的背景)(2)

于是在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人向您票报,街道上有一只老虎在游荡,大王相信吗?”

魏王十分肯定地说:“哪会有这等事情?寡人不相信!”

庞葱紧接着又问:“如果有第二个人来向您票报呢?”

魏王开始不能自信地说“如果真有这第二个人,寡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了。”

庞葱再一次问魏王:“如果这时有第三个人去向您报告呢?”

魏王于是完全迷惑了,答道:“那寡人可能相信此事是真的了。”

庞葱这才具体分析说:“街上明明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个人都说有老虎,于是大王就相信真有老虎了。现在臣陪太子到赵国去,要陷害臣和太子的人肯定不止三个,况且邯郸距咱们魏都大梁,比起街市距离王宫要远得多,街市上的谣传就能左右大王的信心,更何况国外辗转传来的谣言呢?臣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听后,似有所悟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就放心地去吧。”

三人成虎是不是历史故事(三人成虎的背景)(3)

于是,太子和庞葱辞行前往赵国。但人还没等到赵国,诽谤的流言就传到魏王的耳中,开始他想起了庞葱的话,尚能自制。可是时间久了,谣言愈演愈烈,他便开始怀疑太子和庞葱的忠心了。最后,他竟然确信二人对自己不忠了。当太子和庞葱回国后,就都失宠了。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三人成虎”的由来。在成语词典中,还可以找到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样的成语,揭示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诡谲的是,在欧洲有过一句异曲同工的话,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的德国惩罚过去严苛,在割走德国大片土地,只允许保留10万陆军用于国防的同时还要求天文数字的赔款。此外,法国等还一度霸占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这一系列策略的施行,造成了德国物价狂涨,人民生活非常艰难。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纳粹党提出“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口号,赢得了民心,在20世纪30年代初上台执政。纳粹全力开动了宣传机器,从人性、理论,甚至“科学"角度制造了大量谎言,不断地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出去。如何让人民相信这些谎言呢?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正是依靠这种卑劣手段,纳粹欺骗了广大人民,把整个德国民族绑上了他们的战车。

如果说中国的成语揭示这一道理还有些掩盖,不那么露骨的话,“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则赤裸裸地阐明了它的意义。作为利用人性弱点的一个潜智慧,它的作用是绝不可小视的。如果静下来想想我们许多人都有证明它的鲜活经历。

从前曾子住在费城时,费城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跑来对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肯定地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仍然在那里织她的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不相信,继续织布。又过了一会儿, 又有一个人来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感到害怕了,于是扔掉梭子,越墙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儿子,他的母亲对他是深信不疑的。可是,当第三个人跑来告诉他同样的讯息时,就使她产生疑惑而不得不怀疑起自己的儿子来。虽说“曾参杀人”本身不是谎言,但此曾参非彼曾参,因此对这位母亲来说,这其实是一句谎言了。可见“谎言千遍”的力量是多么可怕。

三人成虎是不是历史故事(三人成虎的背景)(4)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这句话看起来无耻之极,其实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关键是我们的“谎言”有好坏之别.如果为了一个好的目的,比如说老师教导学生“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就会 … … ”,是这样吗?当然不一定,可以说这样的话本身就是“谎言”,但含着好的目的,加上成千上万为师者一遍遍重复,成了我们较为普遍接受的一个“真理”。

所以说,本节内容绝不是让读者无耻地、损人利己地去说谎,而是让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含目的性的特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