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业余羽毛球初学者或许都有一种困惑:

在后场击打高远球或中后场杀球时,尽管用了很大的力气,但打出去的球却到达不了对方的后场,或者杀球时速度不够快。

这是为什么呢?

一句话,动作不规范。

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可以一边打一边去体会“规范动作”的含义,逐步提高。

以击打后场高远球或杀球为例,所谓的“规范动作”,只是为了达到如下要求:

一、球拍和身体获得足够大的速度;

二、完成球拍与球的正碰;

三、击球瞬间绷紧。

下面从力学角度就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以右手握拍为例)。

一、球拍动能

1、在同等条件下,球拍和身体速度越大,所击打的球速度也越大,这个事实大家都知道,其力学原理是:

羽毛球的速度来源是球拍和身体的动能,质量一定的条件下,速度越大,则动能越大;

同理,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质量越大,则动能也越大。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1)

而旋转就是实现加速的手段,如果没有旋转,仅仅是直线加速,所得到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

旋转过程既是为了获得比较大的角速度,也是一个逐步增大旋转半径的过程,这样才能获得较大的(线)速度;

而且,由于整个上半身在旋转,身体所获得的动能很大。

旋转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气呵成),第一部分是身体及肘部的旋转。

动作是以左脚为轴,身体右侧绕轴向前旋转90度(注意只是原地旋转,所以右脚不向前跨),同时肘部顺势旋至正对前方,手腕放松,球拍自然下垂于身体背部。

见“旋转”图。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2)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3)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4)

第二部分是小臂及手掌的旋转。

动作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小臂由下往上旋转,同时手掌以腕关节为支点向上旋转来带动球拍旋转,直至到达图“完成旋转”所示的击球状态。

此时,球拍和整个手臂成一条直线,并绷紧腕、肘、肩等关节,使整个手臂与球拍成为一个整体与球发生碰撞,相当于把手臂的质量叠加在了球拍上,变相地实现了增加球拍质量的目的。

旋转过程既实现了角速度最大,也实现了半径最大,还巧妙地增大了球拍质量,可见旋转动作的重要性。

在这里,最常见的不规范动作是小臂没有向上旋转打开,与胳臂有90度左右的夹角;

并以肘关节为支点直接“甩”拍;

又或者以肩关节为支点向左前方“扫”或向下“拉”等等,虽然角速度不小,但半径过小,线速度不够。

二、击球要正碰

当到达击球状态时,要使球拍与球发生“正碰”。

1、什么是正碰?

就是使球拍在击球瞬间的速度方向与拍面垂直,见图《正碰》。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5)

2、为什么要垂直?

羽毛球的动能是通过网线(以及拍杆)的弹性形变所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

要使羽毛球所获得的动能比较大,则必须满足两个前提:

一是网线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大;

二是储存的势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动能。

而正碰则是满足这两个前提的必要条件,正碰使网线垂直于拍面往后凹(见图后凹),发生弹性形变,储存弹性势能;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6)

如果不是正碰(可称之为侧碰或斜碰),比如往下拉球拍(见图下拉),则网线将发生侧移(见图侧移),侧移过程网线之间发生摩擦,使球拍的动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内能),造成网线的弹性形变量减小,而在弹性势能释放的过程中(即由侧移向原来状态的恢复过程),又再次发生摩擦,机械能再次损耗,羽毛球所获得的动能大大减少。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7)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8)

如果经常采用下拉击球,会发现网线出现上移而不能恢复到原状,同时,网线之间的摩擦会造成弹性变弱且易断。

当然,在搓球和吊球时所采用的摩擦主要是网线与球之间的摩擦,一来是技术的需要,二来因为力量小,网线之间的摩擦也较小。

要做到正碰,动作要领其实还是在旋转阶段。

由于拍面与拍杆在同一平面,要使球拍速度垂直拍面,由圆周运动的规律可知,球拍速度也要与拍杆垂直。

这就要求在击球瞬间球拍的转动支点应该在球拍上的某个点或者在拍杆的延长线上的某个点,而能成为支点的通常就是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

其动作表现是:击球瞬间,至少小臂与拍杆是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是打后场球或杀球,则整个手臂都应与拍杆在一条直线上。

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出现“拖”、“扫”、“拉”等附带动作,否则,“支点”将会有一个侧向速度,不能保证“正碰”。

下面分别就击打不同位置、不同要求的球来说明下实现正碰动作的要领。

1、后场击打高远球或中后场杀球。

由于要求球速快,转动半径也应足够大,如前所述,支点在肩关节,在击球一刹那,腕关节、肘关节及肩关节三点一线,且与拍杆线重合。

2、前场挑后场。

如果是网前挑“过顶后场球”,由于离网较近或来球速度较小,所要求的速度比较小,则可利用腕关节为支点,手掌带动球拍来转动;

若离网稍远些,则支点可移到肘关节上,即小臂绕肘关节转动,同时手掌绕腕关节转动,当转动至小臂与拍杆在一条直线上时恰好击球;

如果来球速度较快,此时的击球速度相对要大些,则还要利用肩关节作支点。

引拍时胳膊先内收下沉,然后以肩关节为支点,绕支点向外、向上转动,同时小臂也绕肘关节转动,手掌也绕腕关节转动,当所有转动完成后,整个手臂与拍杆在一条直线上。

3、如果是网前扑球。

则要求动作快,可不用引拍动作,直接以腕关节作支点,手掌作微小而快速的转动,即通常所说的“手腕闪动”,并加上手指的“收紧”和顶压作用。

若是网前平推直线球,其旋转方式与前几点有较大差异,将在后面叙述。

三、击球过程要绷紧

绷紧是指击球瞬间手腕和手指处于绷紧状态,同时身体的相关部分也处于绷紧状态,而不是松弛状态。

其目的是尽量不让球拍反冲,保证球拍与身体的主要部位构成一个整体(这一点很多业余爱好者不太注意),使身体的一部分动能也与球拍动能一起转化为羽毛球的动能。

其转化过程是这样的:

击球时经过碰撞,使球拍和身体的动能转化为球拍的弹性势能,再由弹性势能转化为羽毛球的动能。

如果球拍被反冲,即被反弹,一是说明有一部分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球拍的动能,羽毛球所获得的动能必然减少,速度不够;

还说明了在击球瞬间关节没有绷紧,导致手臂动能基本没有参与转化为弹性势能。

可以这样说,球拍被反冲,就意味着浪费了很多能量。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球拍不反冲呢?

关键在手指。

要在击球时正确运用好手指的作用,正手击球时,拇指在下,食指在上,击球瞬间手指扣紧球拍(而击球前是比较放松);

反手击球时,则拇指在上,食指在下,可在网上观看《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的视频。

这里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握拍时用虎口卡住拍柄(好象握苍蝇拍一样),这样,虎口就构成了一个支点,造成击球时球拍绕虎口向后转动;

另一个错误是反手击球时未改用“反手握拍”,仍然采用正手握拍动作,使到拇指失去了“顶压”作用,球拍可以绕大拇指向后转动。

无论是正手握拍还是反手握拍,都不能用食指和拇指夹住同一位置,而应该上下错开,使之产生一个“力臂”,并利用位置在上的手指的顶压作用产生力矩来抵消球拍的后旋,从而达到绷紧的目的。

这里要防止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在反手击球时要靠大拇指来发力,这不仅容易造成大拇指关节受伤,实际上也不能增加球的速度。

除非是网前小球,在其他时候,拇指仅在最后一刻起到“顶压”的作用。

由于一般在用力的时候通常都会绷紧腕关节和肘关节,所以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的就是手指的绷紧。

上述原理可以解释一个现象:

为什么在反手接对方的杀球时,很难把球回到较远处?

这主要是来球速度快,在来不及把正手握拍转换成反手握拍时匆忙应对,就算能转换,也因为球速快而导致手腕绕腕关节向后转动(反冲)。

解决的办法是击球时先“引拍”。

其目的有二:

一是通过引拍获得向前的速度,增大对羽毛球的“冲量”。

二是利用引拍的滞后效应,待来球的速度较小时再击球。

由《动量定理》可知:

在球受到的冲量一定时,来球速度越小,被反弹的速度越大。

最后分析一下网前反手平推直线球的旋转过程。

平推是使球基本上水平飞出且沿直线飞行(即平行于边界),平推通常是在下面情况下采用:

来球高度与网基本相平,又或者比网高不了多少。

这时很难实现网前扑球了。

采用平推而不是挑球,是为了缩短飞行时间,从而达到快的目的,推直线是为了在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对手。

先以“做反手搓球的假动作而后改推直线球”为例,为了突出快的特点,省略了引拍动作,既争取了时间,又具有隐蔽性。

在没有引拍的情况下,则利用球拍绕拍杆轴线的转动来获取速度。先使球拍平行于球网,拍面呈水平状态,用大拇指托住球拍,给对方造成要搓网前球的假象,而后突然利用手指根部(即手指的中间指关节附近)对拍柄的快速拧动来迅速获取旋转速度,由于球拍是以“拍杆”为轴而旋转,所以保证了拍面运行方向始终与拍面垂直,达到了“正碰”的要求;

当拍面由水平面转至竖直面时恰好击球,球所获得的速度恰好是水平方向,为了使击球的速度最大,要用球拍的轴线上侧击球,见图《平推击球位置》。

羽毛球正确击球方式(羽毛球击球动作)(9)

击球时利用手指根部的“收紧”作用和大拇指的“顶压”作用,击球瞬间小臂不要“前冲”,从而达到“绷紧”的目的;

动作幅度要小,以求瞬间产生爆发力,不求力大,只求迅速。

在对方以为要搓网前球而犹豫不决或欲上网的之际,迅速将球推出。

如果是没有假动作的“跃步上前平推直线球”,则要求速度更大些,可先期加上一个手腕向后的引拍动作,从而获得一个绕腕关节向前转动的速度,注意这个转动是在水平面内完成,若偏下则容易下网;

偏上则有挑球动作,飞行时间过长,并注意在击球瞬间球拍轴线与球网平行。

总之,球拍速度是靠转动而获得的,多数的转动是绕支点转动,网前的平推则主要绕轴线转动。

并使用球拍上线速度最大的部位来击球。

如果读者所击打的球能发出短促而清脆的声音而不是拖拉沉闷的声音,你就会发现,并不需要用原来那么大的力,但球速却快了许多,动作也比原来更协调、更舒展,离“规范”的要求和“潇洒”的境界也就越来越近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接对方杀球如何才能回到对方后场去?

除了前述技术动作外,还有一个接球时机问题,就是应该在来球速度快些时接球还是速度慢些再接?

答案是速度减慢后再接。

其力学原理涉及到物理中的一个知识:“动量定理”。

学过高中物理的可能就容易理解,其原理是:

羽毛球的动量改变等于它所受到的冲量,而人在击打羽毛球时作用的冲量是有最大极限的,那么在最大冲量下,静止的羽毛球所获得的速度最大。

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接杀球时尽量先移动脚步,使来球位于身体侧面,并同时使拍后撤,待球速减慢后再接球。

以上只是笔者在打球过程及学习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并试图从力学角度对“规范动作”作一些说明。

笔者以为,机械地去反复练习“规范动作”,而不能从道理上去理解,总有被动接受、枯燥乏味之嫌;

而明白了道理,并在实践中去对比规范与错误动作之间的效果差异,就会比较积极地去纠正原来的错误。

当然,由错误动作到规范动作有个过程,不一定能立杆见影。

但是,乐趣往往就在这份坚持与提高的过程之中。

本文由全球最大的羽毛球微信公众账号提供。

林丹、谌龙、蔡赟、傅海峰……王适娴、汪鑫、王仪涵……国家队,一半球星,都关注了!

加关注:微信搜索“羽毛球”,NO.1 就是我们!NO.1说明实力!

或直接搜索yu-mao-q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