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地理 | 深港

每天一个地理问题

香港打造北部都会圈意味着什么

-

意味着

中国最具前景的一片蓝

即将闭环

这一片蓝

就是珠三角大湾区

-

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始建了吗(再建一个北部香港)(1)

大湾区凭什么

成为中国最具前景的一片蓝

有人说

长三角才是中国最具前景的地方

论面积

珠三角不如长三角大

珠三角再大也超不出广东省

而长三角是以江浙沪为龙头

辐射长江沿线好几个省

是中国体量最大

经济最活跃的地方

-

但是

长三角的样本不够多

不够多样性

-

一个地方是否有前景

体量大不是唯一尺度

还得看多样性

-

什么是多样性

多样性多在种类、视角、维度

-

这就好比原始森林和经济适应林一样

原始森林是各种群落组合的生态岛

物种多

物种之间相互竞争

相互依存

虽然物种不同

但不影响相互交流

一旦遇到侵害

能相互交流大数据

及时找到解决方案

而经济适应林都是单一树种

(比如橡胶林、桉树林)

它们的经历和经验都来自同一数据库

一旦遇到未知虫害

整片树林都有可能覆灭

为什么

因为单一树种没有抄作业的对象

这个问题

我以前在观察田间的草与禾苗时

也有类似道理

为什么水稻很容易遭受害虫攻击

而同属禾本科的狗尾巴草却长势良好

因为水稻长期养尊处优

为了某一性状需求

(籽多饱满)

而舍弃了很多数据

草把亿万年来与大自然抗争的

每一个数据都存下来

每天还在更新数据库

而水稻的数据库充其量不过一万年库存

期间还被人类删简、嫁接

为了产量、口味

水稻还在不停的把数据外泄

增加自己的风险

所以同一块土地上

水稻总是被草碾压

所以说草打禾

是大数据打小数据

说到底是多样性的竞争

-

大湾区之所以能成为

中国未来最具前景的地方

就在其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

制度、货币、关税等

大湾区包括港澳在内

共11个城市

但是这里却是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三种货币

三个关税区

多个自贸区汇合的地方

形象地说:

大湾区闭环相当于

中国内部的“小欧盟”

-

环顾中国

没有哪个地方比大湾区更具多样性

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始建了吗(再建一个北部香港)(2)

那大湾区闭环有什么好处呢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迭代

换句话说

就是孵化中国未来城市

国家到底要怎样向前迈进

需要提前打样

国家把打样的地方放在大湾区

因为这里是海陆结合的地方

这个海陆结合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而是大陆逻辑和海洋逻辑的碰撞与变革

从海洋逻辑来看

全球一盘棋

-

怎么理解呢

我们就拿资金来举例

香港是国际三大金融中心

进入香港的外资

可以一键控制

进出自由

但是外资一旦进入大陆

就得遵循大陆逻辑

失去自由兑换

想要兑换得先申请

不是不能兑换

需要时间缓冲

缓冲的目的

防止金融风暴

防止大额投机资金来国内割韭菜

-

也就是说

大陆逻辑相对封闭

海洋逻辑相对开放

这两种逻辑没有孰优孰劣

大陆要吸引外资,必须开放

外资想要进入大陆

必须接受封存

在一开一闭之间,找到平衡

-

而为未来城市打样

就是在开放与封闭之间

找寻一种秩序

-

由秩序伴生的各种经济形式

合作模式

再经过反复试错,迭代

最终形成未来城市的模板

-

香港打造北部都会圈

其目的是无缝连接前海

彻底链接深圳

全盘连接大湾区

汇融到大陆秩序中

谋求更多元的发展模式

-

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始建了吗(再建一个北部香港)(3)

有人说

香港北上是时势逼迫的结果

过去40年

香港凭借其背靠大陆的优势地位

获得全球资本的青睐

在金融领域内地无一城市能比肩

本来香港有资金优势

最适合做科技创新

可能是科技创新投资大,收益慢

不如金融来钱快

所以香港在过去30年丢掉了宝贵的机会

而深圳

作为香港的伴生城市

虽然起点低

(一穷二白的渔村)

但是借助香港的地理优势和金融优势

经过40年的发展

一跃成为全球创新城市

40年如同梦一样

香港一觉醒来

发现隔壁邻居深圳竟然超过了自己

180多岁的香港竟然不如

40多岁的深圳有创造力

怎么办呢

相互交流,合作共生吧

所以香港打出双城三圈:

深圳湾优质发展圈

港深紧密互动圈

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三个圈说白了

就是在港深交界地带再造一个香港

再造一个以科技为主

旅游为辅的创新城市

创新城市对标当然是深圳

你可能会问

香港想要科技 金融双螺旋立市

犯不着在临深交界地带重新建一个城市

有决心,有毅力

就在现有架构下

同样能打造科技香港呀

我想香港此举

是想采用左右手互博战略

这样南边的香港(维港都会区)

继续金融创新

北边的香港(北部都会区)

死磕科技创新

南北各自发力

为香港添砖加瓦

-

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始建了吗(再建一个北部香港)(4)

再造一个香港

为什么要挨着深圳呢

-

挨着深圳,多少会有点影响

你想,一个上进的同学

挨着学霸坐会有什么结果

结果就是再造一个学霸

而大湾区有一群学霸

都是最近几十年发愤学成的

而且各个都有特长

深圳主打创新

东莞主打制造

广州是综合枢纽

-

一群学霸聚集在湾区

互联互通会发生什么

谁也不知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就是珠三角将成为一个市

-

一个全新的超级城市

原来各个城市的定位也会相对模糊

原来的归属性也会淡化

-

待久了,就不会分你我

你是香港人,你是深圳人,你是广州人

最后只有一个身份

我们都是湾区人

我们要为湾区奋进

-

请注意

这里说的超级城市并不是指面积和体量

而是指靠近湾区的核心圈的部分

也就是说

距离湾区很远的部分

(落后的地方)

将会被湾区溢出

-

相当于把广深港澳珠等城市精干

迭代成超一线城市

而原来给广深港拖后腿的地方

继续以一线城市活跃在湾区外围

这可能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型

-

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始建了吗(再建一个北部香港)(5)

让大湾区闭环,是第一步

所谓闭环就是互联互通

目前湾区互联还在1.0阶段

严格来说

目前湾区还是个地理概念

谁发挥主导作用

谁为龙头,谁能形成更大的辐射力

还在博弈之中

广州把南沙变成副中心

用意很明显

就是成为大湾区的门户

而深圳的前海更是不遗余力

20年前

深圳就在为向东还是向西做抉择

最后横下一条心

一路向西

于是福田、南山、前海一字排开

像一条龙伸入珠江口

而香港北部都会区

刚好和深圳这条向西线对标

两条线围绕深圳湾

就像两股绳,一旦拧在一起

那就不只是中国领头龙

而是世界级的龙

-

要知道

深港加起来的面积才3000平方公里

却居住着3000万高素质的人才

一起汇聚的资金达24万亿美元

这样的人口密度和资金

环顾世界各大城市群

东京湾、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群

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

-

说归说

实际还得看香港的执行力

也即是说

大湾区闭环的关键在香港的执行力

而深港一体化

是打造大湾区关键中的关键

而深港之间打通的关键在深圳湾

打通的关键不是修一座桥

而是两城无缝连接

-好在两城地理位置完全支持无缝连接

你看深圳河对岸的河套地区

原本就是深圳的渔农村的土地

现在规划成科创城

不过是把深圳模式延伸

或者说,挂着香港的logo

深圳继续深耕

未来,反正大家都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