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胡鑫宇,三个月前在学校附近自杀。2月2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西通报提及,心理专家认为胡鑫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表现出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胡鑫宇案暴露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和热议。有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自杀已是15-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一直在呼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而现实中,绝大多数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

心理专家建议,家长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正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同时,学校、社会仍应加大支持力度,建设起一系列配套的社会支持系统。

自杀是全球15-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自杀行为是心理危机中最激烈的表现方式,是人在痛苦时发动的向内攻击,是一种最无奈的选择。

令人惋惜的是,处在生命早期阶段的青少年,其实属于自杀高危人群。

一个佐证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当中的数据显示,自杀是15-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和转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中心主任叶敏捷告诉南都记者。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儿童开始陆续进入青春期,这个生命阶段长达8-10年。在向成人过渡期间,孩子们的情感中枢率先发展,到十五六岁时,已与成人无异,能够感受到强烈而充沛的情绪,而此时,人体中负责情绪和行为管理的大脑前额叶尚未完成发育。

“就像一辆行驶速度非常快的汽车,却只有自行车级别的刹车,青少年的冲动控制会比较困难。”叶敏捷解释。

由于大脑发展不平衡,再加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无法改变的生理原因,导致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呈现不稳定的状况。

与此同时,人的心理也在青春期迎来重要转型。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需要与家庭分离,找到自我,走向独立。

叶敏捷指出,如果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没有建立起自我认同,很容易陷入虚无、迷茫,产生一些消极想法,诸如:“没有人爱我”“生命没有价值”“这个世界和我没有关系”等等。

一些迹象表明,胡鑫宇生前已经出现一些心理异常。今日的发布会通报,他生前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经常躺在床上发呆,多次在书本、笔记本上写下了负面情绪的文字内容,如“吐了,新环境真的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这份心情”,在社交软件中发布“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多次与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患有精神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多数未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

从精神心理医学的角度看,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病理性行为,从产生自杀念头,到行为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是生物学因素、精神障碍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各类精神障碍和心理因素,是引发自杀的直接原因,自杀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

“大众往往认为儿童心理问题少,但数据一定程度体现出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比成人少。”北京安定医院教授、儿童精神科专家郑毅认为。

2021年,郑毅等学者共同发布首个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医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高达17.5%。

这次调查显示,儿童发病率前五位与成人不同,第一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多动症;第二位是焦虑障碍,第三位是对立违抗障碍,第四位是抑郁障碍,第五位是抽动障碍。同时,儿童在十一、二岁之前以行为注意缺陷、多动、抽动为主;十二岁之后开始,以焦虑、抑郁为主。

值得关注的是,郑毅认为,中国八成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比如多动症,大多数人不认为它是心理障碍,只认为是淘气;抽动症被人们认为是挤眉弄眼的坏毛病,家长也想不到要带孩子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大多数家长对这些常发生的问题都不够重视,甚至不知道它们可能是由心理障碍导致。最容易引起家长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厌学,郑毅认为,绝大多数精神障碍会影响学习。

心理学者认为,“厌学”是孩子的一个情绪信号,不像很多家长所认为的,是故意不想学。

叶敏捷在门诊中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学习时会出现腹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身体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辗转到心理门诊后,有的家长会很生气,批评孩子“你就想偷懒”。

家长不能只看成绩,要重视孩子的情绪

“这是一个比较可悲的现象,很多父母有一种倾向,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可以先不管。而抑郁势必会影响到学习,严重的要休学,所以就更容易被带来咨询。但即便被送来,父母的主诉依旧偏重于如何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不被情绪影响。”有十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月幽观察到。

因此,在实践中,未成年的心理治疗不仅要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帮父母调整养育方式。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郑毅认为,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可以接近70%。

郑毅观察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第二个是负性的心理刺激太多,比如强迫孩子做不符合心理发展的事情。

“儿童最核心的需求是游戏、交友,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该玩耍的时候没有提供环境,有交友需求的时候被关在屋子里学习知识。”郑毅强烈反对极端的超前教育。

叶敏捷也指出,当孩子在家庭中能够得到很好的理解和回应时,他会认为自己是被爱的,世界是安全的,在之后的成长中,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内在的安全和稳定感,在遇到挫折时,就不会那么无助。

郑毅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合适的角色定位,但一些父母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不管孩子的资质能力如何,都要求他拿第一,报各种补习班,逼着孩子去学。实际上孩子没有真正地学到并理解知识。最后一旦松开这根“拐杖”,孩子就摔倒了。

父母不能只盯着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这已经是许多心理学和教育专家的共识。

叶敏捷建议,父母应学会和孩子产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孩子的青春期,是另一个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是父母让孩子重新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一个机会。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情,而不是只讲道理甚至逼迫孩子。

学校、社会如何提供系统支持?

除家庭因素外,社会环境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当代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已经在影响儿童。郑毅介绍,一些研究显示,有部分孩子的肠道菌群失调,尽管摄入了大量高营养食品,贫血的发生率却不低。此外,抽动障碍跟碳酸饮料、以及其他食物色素添加剂的摄入有相关性。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的活动空间在减少。“人是一种群体社会性动物,集体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分享与合理竞争,也习得抗挫折的能力。”郑毅认为。

叶敏捷也有类似的观察。他发现,过去三年,由于疫情影响,青少年长期被隔离在家中,在失去连接和接触真实社会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会十分不安,更容易与家长产生冲突。因此,这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井喷”态势。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教育部一年多前曾提到“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专家普遍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学校可以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此前南都的报道中,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建新认为,理想情况下,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手段,对中小学生群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摸底,测评分数揭示出一些中小学生出现阶段性情绪低落问题后,学校和家长要提高敏感度,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以便支持问题学生尽快摆脱低落的情绪。

而现实中,多数中小学尚缺乏健全的心理健康日常管理制度;此外,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兼职心理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和专业基础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因此有专家建议,学校要设立专职岗位,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他们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学校的班主任老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不仅要知道学生在校的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而对于已经患有心理障碍的儿童青少年而言,家庭以外的支持也十分关键。多位心理咨询师告诉南都记者,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后,许多父母无法及时触及专业和规范的诊疗机构,从而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在不久前举办的一场名为“多变环境下青少年抑郁防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讨会上,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认为,学校、家长和医院密切的合作或者是多向、双向的转诊,对抑郁症孩子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医院、学校通力的合作,制定大政方针帮助孩子成长。

如何真正“看见”孩子,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如何给孩子营造健康的家校环境?扫码观看《家长必修课》

胡鑫宇自杀后学校还要担责吗(胡鑫宇自杀前心理失衡)(1)

胡鑫宇自杀后学校还要担责吗(胡鑫宇自杀前心理失衡)(2)

胡鑫宇自杀后学校还要担责吗(胡鑫宇自杀前心理失衡)(3)

胡鑫宇自杀后学校还要担责吗(胡鑫宇自杀前心理失衡)(4)

胡鑫宇自杀后学校还要担责吗(胡鑫宇自杀前心理失衡)(5)

胡鑫宇自杀后学校还要担责吗(胡鑫宇自杀前心理失衡)(6)

南都制图:李蓓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吴斌 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