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里常用到“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这句俗语形容大人物有大度量,心胸广阔,宽宏雅量,不斤斤计较,也用以倡导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待人处事要宽容仁慈。那么,这个俗语是怎么来的?这个“宰相”,指的是谁?

关于“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其一,王安石宽恕小妾姣娘的私情

民间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说这句俗语源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王安石不仅高居宰相,而且是著名的诗文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我们从小就熟诵他的诗歌。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

王安石不仅在文学上成就突出,政治上也同样影响深远,“王安石变法”是继“商鞅变法”后著名的变法改革,对后世的财政税赋、军事体制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虽说变法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而失败,但人们对他的为人和贡献赞不绝口。黄庭坚说:“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梁启超对王安石更是给予至高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是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1)

(王安石画像)

民间传说的是,王安石中年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不幸病故了,而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丧妻之后,他便又续娶了一个小妾,名叫姣娘。

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年轻貌美,有着闭月羞花之貌、出口成章之才,兼又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真可谓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婚后,王安石勤于政务,全身心投入朝中之事,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因而很少能够回家。姣娘正值妙龄,却要在婚后经常独守空房。

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是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2)

(古装美人)

十天半月还好,日子一久,青春年少的姣娘,就耐不住寂寞了。姣娘与府上一名年轻仆人经常相伴,干柴烈火,慢慢有了私情,就经常私下幽会。可终究“纸包不住火”, 姣娘与仆人私会的事情,最终还是传到了王安石的耳朵里。

王安石听到这样的消息,不敢相信。为一探真伪,一日,他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在家中。入夜时分,他悄悄溜到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在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自己身为一国之相,竟然被仆人“戴绿帽”,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被人耻笑?越想越气,就要砸门捉奸,可他转念又一想,自己主持的变法大事正在节骨眼上,不可因家庭琐事耽误国之大计,况且自己对姣娘的确也过于冷漠,疏于关心。于是他冷静下来,选择了隐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旁敲侧击,给姣娘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王安石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走到院中时,由于天黑,一不留神撞上了院中的一棵大树。他抬头看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于是灵机一动,抄起院中一根竹竿,把老鸹窝捅了几下,老鸹受到惊吓,大叫着飞走了。屋里的仆人听到响动,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一切照常。

转眼到了中秋节,王安石和姣娘到院中花前赏月饮酒。酒过三巡,王安石故意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把姣娘与仆人私会的事委婉表达了出来。姣娘是个才女,已听出王安石的话外之音,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王安石知道了。她顿时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可事到如今,敢作敢当。于是姣娘连忙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也有说是:“八月中秋月儿圆,贱妾知罪跪桌前。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见她是个不遮不掩、敢作敢当的女子,细细一想,自己年岁渐高,而姣娘正值豆蔻年华,此事不能全怪她,倒不如来个成人之美,成全二人,岂不两全其美!中秋节过后,王安石赠给姣娘千两白银,让她跟那个仆人远走高飞,一起去生活。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姣娘的这句“宰相肚里能撑船”也成了流行的俗语,一直流传至今。

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是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3)

(王安石画像)

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据正史记载,王安石一生娶过两妻:彭氏和吴氏。彭氏一生未育,吴氏生有一子二女。吴氏乃名门之后,二人青梅竹马,而且吴氏是在王安石之后过世的。王安石并没有中年丧妻,也没有娶过一个叫姣娘的小妾。

其二,老宰相原谅小妾彩玉与家厨偷情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娶了个名叫彩玉的小妾。彩玉年方十八,如花似玉。嫁给这位老宰相,虽说可尽享荣华富贵,可二人年龄毕竟相差太大,没有感情可言。她也总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一天,彩玉独自到后花园散步,无意间碰见了住在花园旁的年轻帅气的赵姓家厨。这位赵姓家厨做得一手好吃的祖传骨酥鱼。彩玉和赵家厨一见倾心,相谈甚欢。此后,彩玉常常偷偷和家厨相会。

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是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4)

(古风美女)

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二人经常缠绵难分。彩玉心生一计,对赵厨说:“老宰相怕误了早朝,专门养了一只朝鸟,这鸟每天五更时就叫,老宰相听到鸟叫声,就起身上朝。你四更前就来用竹竿捅朝鸟,让它提前叫唤,等老头子一走,咱俩就可早点团聚了。”这天,老宰相听到鸟叫,便连忙起身上朝去了,可等来到朝堂门外,却才鼓打四更。他暗自纳闷,这鸟今天怎么叫得不准了?由于时间尚早,老宰相就转身回到了家,于是发现了彩玉偷情的真相。但他忍耐了下来,没有声张,复又上朝去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是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5)

(宠物鸟)

中秋时,老宰相把彩玉和赵厨叫在一起饮酒,席间故意作诗道:“中秋之夜月当空,朝鸟不叫竹杆捅。花枝落到粉团上,老姜躲在门外听。”家厨一听,自知事已败露,赶忙跪在桌前,请罪道:“八月中秋月儿圆,小厨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彩玉见事已挑明,也不好再辩解,也连忙跪倒在地,求饶道:“中秋良霄月偏西,十八妙龄伴古稀,相爷若肯抬贵手,粉团刚好配花枝。”老宰相心胸开阔,听了哈哈大笑:“花枝粉团既相宜,远离相府成夫妻,两情若是久长时,莫忘圣旨骨酥鱼。”老宰相不但没有怪罪二人,反而撮合了二人的好事。彩玉和赵厨连忙叩头谢恩。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用以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的说法就慢慢在民间流传。

其三,吕端不计较乡吏豪绅的势利眼

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源于宋太宗和宋真宗年间的宰相吕端,是对吕端器量的一种赞誉。

传说,吕端在相位的时候,遭奸人陷害,被削官还乡。吕端宠辱不惊,得旨后波澜不惊,默默和书童背上行囊,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农村去了。

吕端在家逗留的时间里,弟弟结婚大喜,吕家设宴喜庆,当地的官吏和豪绅都来赴宴,自然对吕相爷各种谄媚吹捧。吕端是个刚正之人,他被弄得哭笑不得,只好当众言明:“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还乡,成为一介草民了!” 谁曾想,吕端话一出口,那些势利的官吏和豪绅立马换了一副脸色,有的斜眼相视,有的嬉笑嘲讽,有的甚至拿起礼品离席而去了。

无巧不成书。正在这个时候,村外传来了阵阵马蹄声,原来是朝廷的人马,众人不知何故。队伍中走出御史,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道:“吕端接旨!”吕端急率全家老小,跪在地上听旨。只听那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全家人三呼万岁谢恩。

方才还挤眉弄眼、私语嘲讽的官吏和豪绅,闻听吕端又官复原职了,个个面红耳赤,只好拉下脸皮,重新落座,又对吕端各种献媚讨好,送礼贺喜。吕端对于这些势利眼,只是淡淡一笑,不计前嫌。

不过,对于“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来源,还有人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蒋琬。说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蒋琬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蒋琬与他说话,他也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对蒋琬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各有各的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赞扬我,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质疑我,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什么是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6)

(蒋琬墓)

民间的俗语,往往是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讲法,为了便于记忆或凸显其重要性,民间往往会假借某一名人,编造出一个传奇的故事。像“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究竟源于何处,以上的三种说法哪个真哪个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间俗语对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