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的三本书

作者:一山晚啼 字数 :1583

这三本书分别是:《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区别于小说,我把它统归为散文类作品。

季羡林读书的两件事(读季羡林的三本书)(1)

读后的第一印象,我总要拿它与郁达夫、林清玄的文章来比较。整体上感觉不比郁、林有才气。比如郁达夫的《迟桂花》《钓台的春昼》;比如林清玄的《过火》《两只小松鼠》《花籽》等文章,语言更有魅力。读了更有一种欣赏,给人舒爽的回味之感。读郁达夫林清玄是一种享受!当然,并不是说季羡林的文章不好,我尚没有这么大的口气。想一想,或许是倾向于对某一种风格的偏爱。假如你不喜欢郁达夫林清玄的作品风格,反而喜欢季羡林的文章风格,一点也不奇怪。因此,我自把季羡林定为学者作家。而郁达夫写的是他的人生。

相比来说,季羡林的文章更显得平淡,但不是没有味道。这或许跟这三本书写作的内容,即读到的内容有关。我更喜欢读写实的散文,讲小故事的散文。而《朗润集》收录的,多是出访之类的游记,誉满赞颂之词。我个人喜欢的篇目很少,也不是没有。

读《朗润集》时,是跳着看的。先选了《马缨花》来读,因为郁达夫有写《马缨花开的时候》。我就想,季老又是怎样写马缨花的呢?于是读下去,不错!不想也很喜欢。可以说,这一篇是我最喜欢的。郁达夫和季羡林的文章风格自然是不同的,或者说,有很大区别。但对于写马缨花的这两篇文章,表达上有类似的情感指向。季羡林处于孤独,而郁达夫处于苦闷。同样的不得志的时候,同样的发现、遇到了马缨花,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第二篇来读的是《访绍兴鲁迅故居》。因为去过鲁迅故居,也写过游记之类的文字。我就想,人家又是怎么来写的呢?读了之后,感到有很大的差别。再来看自己写的所谓游记,浅薄,狭隘,不忍卒读。完全是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境界。

再有印象的是《提心吊胆的一年》,在情感上,对来自现实生活的压迫上,有“感同身受”。这也让我想到郁达夫写的《一个人在途上》。总之,如这篇文章,读后让人认识到,人生的路总有坎坷不如意,回头来看,不过是必经的一座桥,走过去了,必然迎来胜利。

再有,《富春江上》,《富春江边.瑶琳仙境》。江山依旧,只不过,我们隔着不同的时空,但同游过一个地方。有神交之感。读这两篇,让我知道了桐庐有个瑶琳仙境,要知道,我去桐庐时仅冲着钓台,竟不知有此“仙境”。另外,了解到一篇古文,即文中提到的《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吴均,南朝梁人。是一封书信?我且看作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甚美。

季羡林读书的两件事(读季羡林的三本书)(2)

读《留德十年》的印象,大概说两点。一是德国的干净。这让我想到有些作品中说到的干净的日本。我总就想象着,干净的大街,整洁有序,一尘不染。大街上的人自然也是干净的。整个的环境必然是令人舒畅的。干净的生活,难道不正是你我向往的么?其二是季羡林在德的学习。我就在想,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学习,多学点知识。一个有精力,二个不受生活所累,有这个条件。不然,等到年纪大了想学习,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何况是出国留学。这又让我想到郁达夫留日十余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定是影响他的一生。还有一点,是季羡林在德时结交的朋友,包括老师,房东,那一种情谊,又让人十分感动。

对于《牛棚杂忆》,或许不方便来说,总怕说实话,会遭到锁文的危险。因此,我也感到,连作者本人都有所保留,虽然已是够勇敢,够大胆。不过,也不妨说几句。一是人性,我很认同作者对写这本书的用意,即把历史事件当一面镜子来看的说法。正是以史为鉴。那个时候的人和事,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细思,再看看身边的现实,是不是就多了一种理解?二是“喷气式”。读这本书是在深夜,每读一章或累乏的时候,我就自己练习“喷气式”:上身呈九十度弯下去,两手臂伸直,向身后抬起,抬高。我的体验,感觉还不错,活动筋骨,以来提神。

岁月大潮滚滚向前,历史今天都将过去。人生苦短,我们只活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只有一生,时空再变,人们追求的都不会变。那就是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