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病是男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古往今来的医家论述虽多,亦颇精辟,然追根溯源,《黄帝内经》乃其活水源头。

本文拟就《黄帝内经》关于溺与溺病的相关论述(原文)进行梳理,或许对于临床有所启迪。一孔之见,就正于高明。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1)

1. 《黄帝内经》论溺

1.1 津液与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1.2 寒热与溺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岐伯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2)

1.3 溺之出口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灵枢•刺节真邪》

小结:

津液代谢主要与脾胃、肺、膀胱相关,而溺液的形成依赖于津液,并受天气寒热的影响,天寒溺多则汗少,天热汗多则溺少,溺从前阴排出。

1.4 五脏与溺

1.4.1 肾与溺

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素问•水热穴论》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灵枢•本输》

肾合膀胱,……少阴属肾,肾上连肺。《灵枢•本输》

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素问•水热穴论》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3)

1.4.2 肺与溺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素问•阴阳类论》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论》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4)

1.4.3 脾与溺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脾恶湿。《素问•宣明五气篇》

1.4.4 肝与溺

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素问•五常政大论》

小结:

肾为水脏主津液,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肺为五脏六腑之盖,气归膀胱,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条达周身气机,通调水道。故溺之常态主要与五脏中的肾、肺、脾、肝相关。

1.5 六腑与溺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输》

1.5.1 膀胱与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灵枢•本输》

1.5.2 三焦与溺

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输》

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灵枢•营卫生会》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本脏》

小结:

六腑具有行津液的功能,而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的通道。故溺之常态主要与六腑中的膀胱、三焦特别是下焦相关,又与肾联系密切。

总结:

溺液的形成依赖于津液,而为津液之余,能调节体内津液和排出代谢产物,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所谓气化,主要关乎肾,膀胱得肾之气化,则所藏津液化为溺,并与肝、肺、脾、三焦相关,同时受自然温度(寒暑)的影响,天寒溺多汗少,天热汗多溺少,溺从前阴排出。

故津液的形成、输布并代谢为溺,在五脏中主要与肾、肺、肝、脾关系密切,六腑中主要与膀胱、三焦特别是下焦相关,其过程所表现的形式为升降出入的气化。

2. 《黄帝内经》论溺病

2.1 溺病的病机

诸病水液, 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

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平虚实论》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灵枢•五癃津液别》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素问•评热病论》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素问•刺热论》

小结:

溺病属于下焦之病,病性主要与寒、热相关,无论虚实;病位主要在膀胱、下焦,与肾、肝、脾、肺密切相关。然无论何种原因、任何脏腑虚实,都必须影响到膀胱、下焦,才能发生溺病。溺病主要包括淋、癃闭、遗尿、溺血、白淫等。

2.2 淋

脾……实则腹胀泾溲不利。《灵枢•本神》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二之气,阳气布,……其病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热至则……淋闷之病生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厥阴不迁正,……民病淋溲,……小便赤。《素问•本病论》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其病,……甚则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灵枢•口问》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素问•痹论》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5)

小结:

淋之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溲涩不利,小便赤黄。以热证、实证多见,以脾、肾、肝、膀胱实邪为主。中气不足,清浊混淆,溲便为之变,溲变致淋,启迪了临床辨证论治淋的思路,从而为肝肾阴虚致淋奠定了理论基础。胞痹致淋,痹者不通,为从气滞血瘀论治提供了依据。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多见。

2.3 癃闭

膀胱不利为癃。《素问•宣明五气篇》

膀胱病小便闭。《素问•标本病传论》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灵枢•胀论》

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灵枢•本输》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灵枢•五味》

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其病癃闷,邪伤肾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素问•奇病论》

督脉者,……此生病,……癃痔遗溺……。《素问•骨空论》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气厥论》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灵枢•四时气》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素问•大奇论》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素问•厥论》

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闭癃。《灵枢•经脉》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为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灵枢•杂病》

小结:

癃者小便点滴而出,闭者小便不通,合称癃闭,有轻重缓急之别,癃者病缓,闭者病急。主要与膀胱相关,其次为三焦,关乎肝、肾与督脉。三焦者,上焦如雾,肺为水之上源,中焦如沤,脾为运化水湿之脏,下焦如渎,肾为主水之脏。

肝主疏泄条达气机,故三焦之气化依赖于肝气疏泄。热邪为主,虚则次之。关乎肝者,多为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导致三焦气化否涩。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导致瘀血阻滞。又与肺、脾、肾、督脉之虚相关,虚者,阳、气、阴不足也。前列腺增生症多见。嗜食酸味亦可致癃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2.4 遗尿

膀胱……不约为遗溺。《素问•宣明五气篇》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太阳所至为流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尿,……。《灵枢•经脉》

肝脉……微滑为遗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素问•诊要经终论》

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虚则遗溺。《灵枢•本输》

督脉者,……此生病,……癃痔遗溺……。《素问•骨空论》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素问•咳论》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6)

小结:

遗尿之症状,浑然不知而小便自出。主要与膀胱、肝相关,又关乎三焦、督脉、肺、肾。以诸脏腑阳气虚多见。所谓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虚则无以气化,封藏失固,膀胱不约,关门大开;或肝气下泄、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所导致。上虚不能制下,肺气虚而遗尿。儿童、老年人多发。

2.5 溺血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气厥论》

少阳不退位,……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素问•本病论》

悲哀太过,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素问•痿论》

小结:

溺血之症状,溺中带血或溺血。主要关乎膀胱,又与肝胆、心相关。热邪是主要原因,肝胆实热或湿热下注,则膀胱络伤;悲哀太过则阳气内动,内动则伤络为重要因素。多见于膀胱炎等。

2.6 白淫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素问•痿论》

少阳在泉,客胜……甚则下白溺白。《素问•至真要大论》

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素问•玉机真脏论》

小结:

白淫之症状,小便溺白。思虑伤脾,房劳伤肾,导致脾肾两虚、阴虚火旺,或所愿不得,气郁化火,肝胆湿热下注。慢性前列腺炎常见。

总结

《黄帝内经》认为溺病的发生,病因有实热、湿热、气滞、血瘀、悲哀太过、思想无穷等;病性分为虚实两端,虚者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中气不足、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实者肝郁气滞、血脉瘀阻、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热伤血脉等;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肺、脾、肝、肾、三焦密切相关。

淋以湿热、实热、气滞、血瘀为主,实证多见,兼见中气不足、肝肾阴虚。癃以热邪为主,气滞血瘀次之,又关乎肺、脾、肾、督脉之虚。遗尿以诸脏腑阳气虚多见,肝气郁而化火,疏泄不禁为其重要病机。热邪是溺血的主要原因,悲哀太过阳郁伤络为重要因素。白淫多属脾肾两虚、阴虚火旺、肝胆湿热下注导致。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7)

3. 《黄帝内经》论溺病治则

3.1 标本先后原则

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灵枢•病本》

小结:

小便不利者,先通小便治其标,后图其本,所谓急则治其标也。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先通小便治其本,再治后生他病也。肾合三焦膀胱,故癃闭之治,当以肾、膀胱、三焦为主。

《黄帝内经》主要阐明了溺病中癃闭的针刺治疗。举一反三,为我们临床使用药物治疗溺病,指明了重点脏腑。

3.2 癃闭治则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灵枢•癫狂》

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灵枢•热病》

小结:癃闭的治疗以针刺为主,常以膀胱经和肾经为主取穴,如三阴交、中极、照海等。

3.2.1 邪在膀胱治则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小结:邪在膀胱导致的癃闭,应取膀胱经的委中穴。

3.2.2 邪在三焦治则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灵枢•四时气》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取委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小结:邪在三焦导致的癃闭,针刺当以疏利三焦为主,取太阳大络之委阳穴以泻之,达到疏利三焦之气的目的。

3.2.3 总结:

《黄帝内经》认为小便不利是急症、标症,急则治其标是原则。并就闭、癃、不得小便的病位、针刺原则、方法、取穴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认为邪在膀胱、三焦,取太阳大络、足少阴、太阳与骶上、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刺之出血,主穴位有委阳、委中等。

3.3 淋之治则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素问•调经论》

小结:淋以热证、实证为主,故宜泻其阳经。

4. 讨论

4.1 津液代谢与溺液形成

4.1.1 津液代谢需要多脏共同完成

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津液代谢主要与肾、肝、脾、肺、膀胱、三焦相关,并受自然温度(寒暑)的影响,天寒溺多汗少,天热汗多溺少,溺从前阴排出。

故溺为津液之余,五脏中主要与肾、肝、肺、脾关系密切,六腑中主要与膀胱、三焦特别是下焦相关,并受到肾气的影响,关乎故肺、脾、肝之气。

4.1.2 三焦是津液代谢的主要通道

《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故津液代谢的主要通道是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是津液形成的重要脏腑所在和道路,而下焦是津液和溺存储与排出器官及通道。

津液不能独行,必得气化而流通,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则是指三焦乃津液气化的通道。后世所谓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停,就是此理。而津液气化之机,上焦关于肺心,下焦关于肝肾,中焦关于脾胃,肺脾肝肾尤其重要。

4.1.3 膀胱是津液之腑和储溺之器

膀胱是津液之府,溺液的形成依赖于津液,是津液之余,能调节体内津液和排出代谢产物,存储于膀胱。

4.2 溺病分为膀胱本病和他脏致病

4.2.1 膀胱本病致溺病

各种因素导致的膀胱病,称为膀胱本病。可以引起淋、癃、闭、遗尿、溺血等溺病的发生。

4.2.2他脏之病致溺病

肾、肺、脾、肝、三焦等他脏之病也能够导致溺病的发生,称为他脏病。如淋、癃、闭、遗尿、溺血、白淫等。

4.2.3 溺病有虚实之分

无论是膀胱本病,还是他脏之病,均可导致溺病。但溺病有虚实之分,虚者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中气不足、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等,实者肝郁气滞、血脉瘀阻、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热伤血脉等。

4.3 溺病治疗以针刺为主

《黄帝内经》论溺病的治疗,以针刺为主。重点阐述了癃闭的治疗,认为癃闭是急症,邪在膀胱、三焦,取太阳大络、足少阴、太阳与骶上、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刺之出血,主穴位有委阳、委中等。为后世临床治疗该病指明了方向。

4.4 针刺原则启迪用药思路

《黄帝内经》虽然主要论述了溺病中癃闭的针刺治疗原则和方法,但对于淋、癃闭、遗尿、溺血、白淫等病因病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后世临床用药启迪了思路。

通过对上述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的确定,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然后选药组方,理法方药一以贯之,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8)

黄帝内经治疗男科(黄帝内经系列之)(9)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本文首次在互联网上发布,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