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跟随孔子,落在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近代人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近代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近代人物

子路跟随孔子,落在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放下拐杖,便去锄草。

子路拱手站着。

老人留子路回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并介绍会见了他的两个儿子。

第二天,子路继续赶路,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是隐士。”要子路再回去找他。子路到了,老人却已走开了。

子路说:“不去做官,是没有道理的。长幼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的关系又怎能废弃呢?为了使自己一身干净,却破坏了重要的社会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义务;但道义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注】 《朱注》: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

《康注》:盖人分气于天,凡人类皆同胞,义当救之。君子之栖栖周流,皇皇从仕,以行其救民之义,发其不忍之心也。如亲戚有疾,虽知不愈,仍必奔走求药以救之。

【记】 这三章非常著名,都是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隐者的评论和孔子的回应。孔子很尊敬这些人:避世隐居,洁身自好。同时也说明自己积极入世的理由:“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应该说,这是情真意深的。“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

朱注五伦,中国历数千年而不坠者,与此种社会结构、社会观念有关。君臣即今上下级职务关系,其原则是“义”,即公平、正直,奉公守法,不偏袒营私,不欺上压下;夫妇有别者,家庭价值(family value)也:非止于爱,而且有恩,彼此长年帮助提携,宽容谅解,尊老抚幼,亦大难矣。

父子有亲,动物界止于母子,此则要求父慈子孝。对比当今单亲家庭多为母子者,能无慨然。凡此五伦,经新解后,当仍有益于当世。

《论语今读》笔记80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的,不要因为做不到而不做。

#头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