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触鲁迅的文字多半是从小学的语文课本开始的,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鲁迅的文章读起来是有些难懂,有些不通的。钱理群在《鲁迅与当代中国》中,就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让学生们通过全方位的角度去接触鲁迅的。回想起自己在学生时期,就是少了这样全面的角度来走近鲁迅,对鲁迅的印象一直都是教科书上用标准化的答案总结出的标签:用讽刺、辛辣、犀利的语言匕首,刺进敌人的胸膛,通过呐喊唤醒沉睡大众的斗士和勇士。

那么我们今天应当通过什么方式走近鲁迅呢?

当然,首先是通过他的文字。

但是请去掉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大标签,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用心感受纯粹的文字,我们需要全方位地去看一个立体完整版的鲁迅,你会发现,他还是一位集美术家,电影导演和音乐人于一身的艺术家。

01 “鲁迅文字的创造性可以表达他的复杂情感和缠绕的情绪”

鲁迅的文字是富有创造性的,因为的确有很多是他特意创造的,为的就是表达他的复杂情感,突破了当时语言文字的规范,相当于他一直在着手新的语言试验。像是《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确凿”是两个含义相反的词。但鲁迅却正是要借此来表达他对百草园的复杂认识和感情,从事实层面上,百草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所以鲁迅说它是荒 园,站在童年的我的观察与感觉里,百草园就不仅仅只有一些野草丛,还有别的生命,小时候的鲁迅把百草园叫作乐园,这就是说,从成年人的眼光看,百草园确凿是个荒园,在童年小鲁迅看来却是一个乐园。这也是鲁迅的一种看似前后矛盾却又能很好表达自己复杂感情的呈现方式。

而且,语言是需要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字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也会有时代的烙印,鲁迅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有机地融入了古语、外来语和方言,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

鲁迅美术学(走近鲁迅一位集美术家)(1)

鲁迅美术学(走近鲁迅一位集美术家)(2)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打开鲁迅的艺术收藏夹,有木刻版画、汉代画像,装帧艺术封面...还有一只猫头鹰!

作为美术家的鲁迅,有着很高的美学造诣,爱好收藏汉代画像,从国外(主要是德国和苏联)引入木刻版画,编选中外画册,推动木刻版画,自己设计封面装帧。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的人,作品中的色彩感的运用和鲁迅观察感受世界的方式,都有他艺术思维的体现。

鲁迅美术学(走近鲁迅一位集美术家)(3)

图片来源于网络:鲁迅收藏的版画

鲁迅美术学(走近鲁迅一位集美术家)(4)

图片来源于孔夫子旧书网

鲁迅作品里用以表达情感的色彩:黑与白

前面说到鲁迅收藏木刻版画同时积极推动新兴版画在中国发展,鼓励青年创作版画,引进的德国和苏联的现实主义内容的木刻版画,大多是黑白木刻。黑白木刻就是通过黑白两种颜色形成的不同层次作为构图的基础,两种颜色的对比非常强烈,形成视觉冲击,加强了作品的表达和增强了感受力。

而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是用黑白色调来呈现的场面,给人寒冷彻骨的感觉。

《白光》:落榜后的陈士成回到家中,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头也像是黑圈子,这些黑圈子让他头晕⋯⋯

《药》:华老栓在黑夜中去买人血馒头......

《祝福》:祥林嫂提着空的提篮,踯躅在寒冷的下着雪的天空。

《孔乙己》:屡试不中的孔乙己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伤逝》:失去子君后的涓生想起“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心中充满了悔恨悲哀和空虚。

“这些环境的渲染都给人凄凉阴冷之感,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便也早就失去了血色。”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对于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多采用了黑白两种颜色来表现,这种特殊的爱好使得鲁迅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冷峻和凌厉。这也和他收藏的推广的木刻版画在审美上有一个统一。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记忆中深刻的黑白留存。

曾经看过一段叙述鲁迅喜欢在黑夜中沉思的场景,也拉近了他和年轻人的距离(因为年轻人就是喜欢熬最深的夜,喝最烈的酒[呲牙],开个玩笑)不过,年轻人还是要多喝水,少熬夜。刹那间,一个在暗夜里灯光下,独自沉思和写作的“夜猫子”形象跃然眼前。那么的真实和有烟火气息。

“可以想见他的形影,生命的光就那么在夜里闪着。我想起鲁迅的那一句诗:惯于长夜过春时,好像一种形象的勾勒。在茫茫的夜幕下,一个人独自立于丛葬旁。昏暗是那么的深广,以至包卷了一切。而唯有那颗不安于沉寂的心在跳动着,且发出熠熠的光。鲁迅的存在让世人的血涌动着,一切苟活者都因之而苍白无力了。”--- 摘自《在民国(修订版)》孙郁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5

鲁迅画了一只猫头鹰(关于鲁迅和猫头鹰以后也可以展开来说一说)

鲁迅美术学(走近鲁迅一位集美术家)(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3 作为电影导演和音乐人的鲁迅

鲁迅把自己对当时社会事件的感受,给心灵上的冲击,都外化为色彩、声音和场景。很多作品中都有让人印象深刻,就像是电影当中的分镜头,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读文学作品可以产生看电影的感觉,可见鲁迅把电影分镜头的技术运用自如,将人物主要经历或事件分解成一组组镜头,用连续的画面推进情节和表达主题。省略了繁锁的叙述,只闪现出主要情节,节奏快视觉感强,生动而且流畅。

把文字转化为场景,这一系列镜头画面连接而成一个电影脚本,以清晰可见的形象图景叙述故事。用电影的镜头感来写作的方法,鲁迅的文章中不乏这样的场景。

给你举个例子感受一下: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这样的镜头足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药》

这样的镜头感可以给我们足够的视觉冲击,文字转化为场景,更好地把我们代入到作品中去。

音乐人:文字所呈现出的节奏和韵律

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野草题辞》

鲁迅美术学(走近鲁迅一位集美术家)(6)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钱理群也说,读鲁迅的文章先不要去分析,不要去想这些文字表达了什么段落大意,什么主题思想,只管高声朗读,你就会进入一个生命的大境界。此时看到这里的你,如果方便,不妨也把这段话也大声地读出来,体会一下文字带给你的感受。和你光是眼睛看和心里默念会有完全不同的体悟。

“鲁迅作品的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万转的情感,那些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并触动心灵,这也是我多年从事鲁迅作品教学的一个经验,靠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捕捉感觉产生感悟,就是接近鲁迅的艺术和他内心世界的入门通道,这背后是有一个语文教育理念的阅读,鲁迅作品和文学作品,首先不是分析,而是进入情境,获得感悟和感觉。”

全方位地去立体化呈现一个完整版的鲁迅,是我们全面认识鲁迅,走近他的正确方式,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引入的木刻版画,和自己装帧设计的封面,都传达着自己复杂的情感,深刻的感悟和不断的觉思。

我是@嘚瑟小仙女,关注我,持续输出,保持分享,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职场路上我们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