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二十四)

刘邦评价陈平人品(道德败坏的陈平)(1)

秦末汉初的历史在太史公的高超文笔下显得异常的精彩动人,期间有无数的传奇人物。

比如说韩信由一个项羽警卫团连营级干部,坐上火箭般转瞬间成了汉军的大将。

然后又迅速走向人生巅峰,成为一代兵圣。

和韩信一样传奇的还有一个叫陈平的大佬,他也是突然间崛起于汉帝国的政坛,成为前排就坐的顶级大佬。

有趣的是,前面我们还介绍过,韩信和陈平投靠刘邦后都点评过刘邦与项羽,两人得出的结论还都差不多。

当然乍看起来,陈平投靠刘邦的时候起点已经很高了,当过诸侯麾下的大官,还被项羽封君,属于楚国上层建筑一员。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陈平被重用更加令人不可思议,因为陈平那就是传说中的三姓家奴啊。

陈平是魏国人,陈胜起事后他也跟着造反在魏国混到了太仆,然后觉得在魏国混得不好就去投降了项羽。

在项羽那陈平混得算很不错,得以独自带一个方面军平定河内,还混到了封君的位子。

但是在刘邦东向伐楚的战役中,陈平在河内没能挡住刘邦,于是他害怕被项羽处罚,又逃到了汉王国投降刘邦。

按理来说,陈平是西楚国的高级军官,军事行动中确实存在过错没能挡住敌军,受到惩罚是很正常的事。

结果陈平直接就投降了敌人,而且还是单枪匹马流亡式的投降。

这在哪个时代也容易被新主人看不起。

毕竟汉军也有军法,汉军的军法不可能比楚军军法松太多。

你犯了错要被处罚就投降,那你在我这当官也会遇到失败,也会遇到处罚,到时候你又去投降别人,那我养你干嘛呢?

所以陈平好不容易托人推荐才见到了汉王刘邦,而且跟他一起见刘邦的一共有7个人。

显然陈平见刘邦的时候过去的身份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刘邦只把他当一个普通求见者看待。

当天刘邦和大家见了见随便聊了聊就打算结束座谈给点好吃的打发走这7个人。

要这样那陈平下回再想见到刘邦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陈平不能丢失这个机会,他坚决要求再进行一轮一对一的面谈。

这样做其实成功几率很低,因为真心说你的简历人家也看过了,初面人家也面过了,要对你有特别印象早就留下你了。

这种面试被刷了死乞白赖的要求一对一再面一次的,很容易被人当神经病看待,成功几率实在很低。

但奇迹发生了,陈平居然成功了!陈平是怎么打动刘邦的呢?

不急,我们来看看刘邦给了陈平一个什么官当。

刘邦面试后给陈平的职位是都尉、参乘和典护军。

都尉是比将军低一级的军官,可以理解为解决陈平的军中级别问题。

参乘字面意思是刘邦出行可以陪同乘车,我们可以理解为让陈平位列汉军军委委员,代表有权参与军中事务的议事。

真正核心的官职是典护军,这个代表陈平的具体职务。

典护就是监察、督察的意思,原来陈平的主要职责是军中的纪委负责人。

纪委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个了不得的机构,因为任你官职再牛,纪委都可以给你找事,一个不小心就能扳倒你。

某种意义上越是高官,就越害怕纪委的人。

陈平一个空降兵居然成为汉军的纪委负责人,监察所有老资格军中宿将,这无疑会引起轩然大波。

汉军元老很快就不干了,他们串联起来向陈平展开了严厉的攻击。

领衔向刘邦提意见的是周勃和灌婴,这可都是军中排名前五的元老中的元老。

他们攻击陈平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抱怨,那可是下了狠功夫的。

周勃和灌婴的控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陈平年轻时据说曾经和嫂子私通,说明这家伙私德有亏;

第二,陈平三姓家奴,身为魏国大臣跑去投奔楚国,然后又跑来投降汉国,这是没有职业操守;

最狠的是第三条,陈平丫一纪委干部居然还公开受贿,这是典型的知法犯法,贼喊捉贼啊。

按照这第三条,陈平已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需要军法国法处置了。

这三条第一条属于过期八卦新闻,无需回应;

第二条属于左说右说都可以,全看上下嘴皮怎么翻的,陈平也做了过得去的辩护,总之没啥大不了的。

可这第三条陈平自己都没法辩护,陈平对这条攻击做得狡辩其实相当于当场就认罪了,也就是说他确实是严重贪污受贿了。

然而神奇的是,刘邦居然毫不在意,不但没有撤职查办,还升他做了护军中尉。

意思是你还干典护军这样的纪委的活,但是级别不再是比将军次一级的都尉,而是相当于中央军干部的中尉。

要知道,任何一个政权对于贪污腐败那都是非常忌讳,严厉打击的。

出土的张家山汉简里有份奏文书,相当于汉帝国初期整理的典型案例,里面就有地方官贪污军粮案。

可以看出汉帝国对于贪污的打击同样是非常严厉凶狠的。

可这次刘邦明明知道陈平贪污受贿了,但是刘邦还是坚决为其背书。

汉军此前从来没有成立监察机构的记载,看起来刘邦的意图很明显,他要开始监察军队干部了。

而且这个负责监察的人,他就认准了陈平!

看到这一些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刘邦重用陈平是不是和后世皇帝重用酷吏差不多呢?

应该说,刘邦重用陈平和后世的任用酷吏虽然有类似之处,但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简单的,我们找不到陈平拿着尚方宝剑砍了哪些个强豪的记载,也找不到陈平如何处罚军中大佬的记载。

所以陈平虽然是军中负责监察的干部,却并没有太多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情节。

以至于我们一想起陈平,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羽扇纶巾的智囊谋士形象。

陈平后来还在汉帝国混了20多年,而且越混越好。

所以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陈平的处事原则和为人技巧。

很明显,陈平是那种极为圆滑也极擅长谋算人心的人物。

什么老谋深算、两面三刀、阳奉阴违、滑不溜手等等形容词都可以安到他的身上。

这样的人绝对是顶级的聪明能干,但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决策和担责。

你要他去挂红胡子,去当酷吏,那你可算找到人了,十年也给你干不成一件。

刘邦之所以重用陈平恰恰在于他需要陈平这样的人。

我们介绍过刘邦是什么样的人,了解了刘邦是什么样的人,自然就能理解为什么刘邦需要陈平这样的人

(链接:《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邦是典型的认真负责型乡镇干部,到死都保持着乡镇干部的很多习惯。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人事无大小一定要亲自抓的思维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刘邦这一生打击过很多人,但是无论打击谁从目标制定到前后策划,他都会亲力亲为。

一个对人事权非常看重的皇帝,他是非常强调精确性的,往往并不喜欢酷吏模式。

我们必须要理解,酷吏模式和很多开国皇帝的强势人事模式并不是一回事。

酷吏模式强调的是氛围,制造一种惧怕的氛围维持权威性。

皇帝会给酷吏很大的自主决策权,酷吏在抓人整人的时候往往有很大的自主性,尽管这种自主性也许是被迫的。

简单来理解,皇帝没有指定的目标和目的,因为他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具体的目标。

酷吏模式下酷吏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揣摩上意,根据自己的揣摩再大砍刀举起来一通乱砍。

谁会被砍,谁会安然无恙,从上到下大家其实都没个准数。

很多时候,酷吏和皇帝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对于皇帝来说,好处就是自己不用亲临前线,有个缓冲。

酷吏把事干出来了自己一看挺满意,那当然一切都好。

万一捅了篓子发现搞不定,皇帝还可以在后面兜着,真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还可以把惹出事来的酷吏推出去。

用一句简练的话来形容,酷吏模式就是典型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你既可以说这是皇帝的皇家手腕,也可以说这是皇帝在决策上偷懒。

我们很难评价这样的手腕是好是坏,但是刘邦不喜欢这样玩。

作为一个对自己管理能力非常自信的强势管理者,刘邦要的是亲自精准决策,不需要假手于人到处乱砍。

所以陈平这样滑不溜手的家伙反而是他最想要的。

刘邦需要有人帮他整理和汇报那些基层与高层的将领们在干嘛,做了哪些出格的事。

但你仅限于整理和汇报,决策那是我来做的,因为我很自信,我对决策的确定性要求很高。

所以陈平从事的是军中纪委的工作,我们却很难说他是纪委书记,他更像是信息收集员。

所以后来汉军情报和外交等与信息相关的工作也都交给了陈平。

说点题外话,很多历史爱好者会混淆张良和陈平这两个人。

知道这俩人不是一个人,但是对他这两人的区别会觉得很模糊。

一说起张良就是屡献奇计,一说起陈平就是六献奇策。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们都是所谓的谋士,都是同样的滑不溜手,似乎两个人都是同一类人。

其实两个人是不同的两种人。

两人都很会来事,都有很强的人脉,都很长袖善舞,但又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简单的说,俩人都是滑泥鳅,但滑得很不一样。

张良滑在不愿管事,陈平滑在不愿担责。

陈平类似于秘书长,什么大事小事都能帮你搜集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都是权衡综合各方因素后通盘考虑的结果。

但你要让他做决策,那他绝对是哪有好处哪有他,碰上点危险立马不粘锅。

张良类似于参谋长,有着非常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但是只爱出点子,不太喜欢麻烦。

你要他只分析一件事他能做得还好,要他忙忙碌碌大事小事一通来,他会出现恶心抑郁怀疑人生的生理反应。

这也难怪张良当小弟很牛,一当大哥干一回赔一回(链接:《张良》)。

因为当大哥最重要的不是奇谋妙计,而是有充沛的精力每天处理千头万绪。

显然刘邦是抓到了张良和陈平等很多人的特点,用到了他本人最需要的地方。

这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很难。

我到底想做什么样的事,这个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人就是这个角色。

这是用人的三道大槛,所谓知事知己知人,少一知这人就用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