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草书

初临草书的基本知识 临习草书要会连(1)

中,“笔断意连”、“牵丝引带”是两个最重要的笔法,草书用笔上的两个难点。临帖的过程中,应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和长期的训练。

连与断的本质是草书分解与整合的技能,目的是为了体现草法的节奏、气势、气韵、空白等。草书潇洒奔放主要体现在连上,法度的严谨主要体现在“断”上。草书该连的地方要连得顺畅,该断的也要断果断。连笔要产生“气”,断笔要形成“势”。气韵贯通需要断笔的蓄势待发,凝聚下一波的动势。线条的力感要通过连与断源源不绝的产生。初学草书往应该弄清楚连和断的道理才能洒脱而不失规矩。

在临写草书时,要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连与断的点画转换的细微痕迹上,同时还要明白这些连断是高度熟练后无意中产生的,我们要经过刻意的训练,大量的训练,才能上升到自然生成。

草书临写中,不少人对这些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往往交代得不是很清楚,运用一带而过的方式来处理,笔法上显得比较粗糙。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因为衡量一幅作品的质量如何,这些细节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不少人草书的临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连”学习,特别是一些初学草书往往很喜欢连笔,但是对断“的作用、意义重视不够,观察不深入,没有作为一个重点难点来对待,对何处断,为何断,没有从事理上弄清楚。

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过,草书笔断而后起者,是很难理解的,也很掌握,不好领悟。写草书倘若学会断的用笔方去,就掌握了草书的真谛。

其实连与断,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越是有停顿,而且停顿的技术很高,连绵的感觉就越强;越是没有停顿,看似所有的线条都连在一起,反而没有气势连绵的感觉。

草书当中的连断,说白了是笔画与牵丝的问题,笔画部分要实写,要粗写,牵丝部分要虚写、要快写,当然了连绵大草笔画与牵丝可以不分轻重,但是把牵丝实写,粗写,笔画虚写,细写是不可以的。

所以连与断,不完全在于笔法,而在于牵丝与点画的区分。牵丝毕竟不能算是点画,它只是两个点画之间的连接部分。所以,笔画之间的连带,特别是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要考虑到轻重含蓄,不能喧宾夺主。

当我们分清楚笔画与牵丝之后,不论是对笔画的粗细进行变化,还是对牵丝的连断进行处理,都会胸中有数

古代书法家在书写草字,连断上都遵守着草书结字的基本规定,但在一些小的、局部笔画处理上,可能又有所发挥。连的地方连得舒畅,断的也要断得彻底。连笔是草书的“气”,断笔是草书的“势”,断的是笔迹,而连的是意、气、势。“笔笔断而笔笔连”体现了草书法度的严谨。所以古代草书大家的草字,我们很少有不认识的。不管他们写的怎么样,框架很规范的,发挥多在末笔。

草书“连”的地方过多,就变成密密麻麻地缠绕在一起了,如同线团一样。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有人对草书的连绵产生误解,以为把每一个字用线条连在一起就是流畅和连绵。但如果是全部连绵的线条,其结果给我们的感觉恰恰是不连贯的的,只有停顿的线条,才会在感觉上表现出连绵的意境。草书连是形式,而用笔必须笔笔分明,干净利落,不得含糊不清

当代草书不少作品,草书外在形式上的表现的“流而畅”、“纵横使转”,忽略行笔过程中必要的停顿、断笔,点画法度滑向一味缠绕打结,线条轻滑,起讫模糊、意思浅薄。这已成为影响草书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有了一定书写能力的人,临写草书更很容易写快,只连不断。

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先生也说:“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

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行笔中调锋的需要。线条转折时为了保持中锋行笔,或者为了笔法的变化,会在流畅线条的行进中,骤然停顿,也可理解为毛笔的换面。这种停顿,线形的粗细变化可能不大,在字帖中主要表现为转折后线形和方向上有所变化从断的角度看,一种是明断,另起一笔。这个相对比较好理解。另一种是在点画之中进行,不着痕迹,即暗“断”,用顿挫完成。“顿”是直接停顿,“挫”是在停顿的基础上调锋后继续前行。有的书家称之为“暗节”。

还有有一些如急风骤雨般的连绵线条,但在线条中某一段会有一个停顿的现象,而且这个停顿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就是说:它在你的预期中是不会停止的,或者说它在这个地方没有理由停顿,但事实上出现了停顿的现象,我们称为“嘎然而止”。这主要是由于章法的需要或者情感的表达的需要。

以上几种断的方去去可以概括为三种:另起、顿挫的和休止。这些在古代草书经典法帖中表现手法可能不一致,每一个书法家,他的停顿、顿挫和休止的方式不同,决定了他的风格展现的不同

草书“断”并无绝对的规则,同一个字点画之间,有的书家可能会连,有的书家可能会断,字与字之间也是这样,是连还是断?是根据字法、章法的需要而决定的,要"因地制宜"。

单字内笔画之间的断。一般是为了打破封闭,如全封闭的字,多用“断”的方式,将外框用两笔写成,而且互不连接,显的开朗通畅,活泼自然。字内断要充分注意“点”的代替作用,利用各种各样的点代替横画、竖画甚至“口”等这样的多笔画,起到断而连的作用。

草书字与字笔画之间有时需要三、四个字连到一起写,但许多时侯也需要断,“断”,使得作品整体格调高雅,气息古朴。

从整体章法、视觉布白的角度考虑,需要用“断”表现某种节奏和韵律。使草书产生动感和跌荡感,从而形成一种势。连连断断,满篇活眼,像泉水、像浪花,但又势不可挡,一泄千里,达到意连、势畅、气顺、起讫更分明,笔触更虚灵,气势更畅达。这样的作品的艺术效果更迷人。

适当的断,还会使书写时心态更轻松,更从容,在书写的动作上表现出收与放,缓与急的协调,有益于身心健康

写草书时,究竟怎么确定什么地方该连,什么地方该断呢?最实用、最简单、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临古人的经典草书法帖,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心中有数,习惯成自然,就会悟出哪些地方该连,哪些地方该断。这方面的理论文章也很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深层次的原理,也有助于对连与断的认识。

断的目的不是为了断,而是为了连,在断的时候切记这个道理,多从连的角度来思考。明白草书用笔中“断”的目的和手段,认真临学,体悟古代的经典法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更积极的观念和思维层面去实践、去创新,会有益草书艺术水平的尽快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