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能不能成功,其实比较考验一个创业者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对同行造成降维打击,反之亦然。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有两个创业者,一个是清华大学毕业,创业过5次,3次创业成功,并且已经实现财富自由。另一个创业者是初中毕业的人,之前一直在打工,现在攒了几十万元,想要创业,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选择投资哪一个创业者呢?

不要轻易创业不然你会死得很惨(如果你搞不清楚效率和效力的区别)(1)

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一个,因为他整体的认知水平是远远高于后者的,他知道怎么设计商业模式,怎么融资,怎么招聘,甚至怎么上市,他都知道。投资他真的有可能会将股权变成黄金。

可是对于后面的创业小白来说呢?他们创业大多是为了比打工的时候赚得多一点,并不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也不知道怎么融资。

换句话说,两个创业者并不是同一纬度的创业者,第一个是为了上市实现财富自由,第二个只是为了多赚一点钱而已。

当两个人目标不同的时候,做出的所有动作都会有明显的区别。

假设两个人同时进入餐饮业,创业小白会认真选一个性价比高的地段,然后用最低的成本装修,所有员工都是自己家人,整天累个不行。争取从经营餐厅中赚一些钱。

创业老手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加盟、融资、上市去的,因此,他可能一次性就能开出5家餐厅,而且都是在大商场里边,他不指望从这些餐饮店本身赚钱,而是通过营销造势,实现加盟、融资,3年之内,店铺就可能开出500家以上。最终公司通过供应链赚取源源不断的利润。如果顺利的话,5年之后就有可能成功上市,创始人身家几十亿元。

这就是认知层次的差别,造成的迥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在此也不是为了抬高一个类型的创业者,打压另一个类型的创业者,主要是为了显示认知的差别。也有很多刚开始认知低的创业者由于情商高、爱学习,最后依然可以晋升为认知高的创业者。因此,认知这种东西是变化的,并不是一个人永恒的标记。

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效率和效力这两个词汇,很多人认为它们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要追求效率的意思。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这两个词汇的意思完全不同。

效率是绝对的数值,举个例子:一个工厂平均每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100双手套,这个100也是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突然有一天,公司更新了设备,每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200双手套,那么工厂的效率就提高了100%。这些都是非常确定的数字。

效力并不是可以用具体数字表示的,因为它是以影响力和引导为主的。举个例子,假设一个车企需要设计一款全新的车型,要求就是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要求没有具体的参数来参考,完全凭借设计师的理解以及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审美,这里就不需要什么效率。因为公司只需要一款好看的车型,并不需要每个设计师每天设计10款车型。

也许设计师用了一个月时间设计了10款车型,到最后,老板还是觉得第一款车型最好看。这就是效力,没有办法用具体数值来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一家公司经营需要用哪一种管理方法呢?

对于绝大多数公司而言,都是两者兼具。如果一家公司只讲究效率,那么顶多是一个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代工厂。如果一家公司只讲究效力,那么公司就失去了稳定因素。

我们完全可以用数值来体现效率和效力的区别。如果一家公司只注重效率,而且公司每年的效率可以提升10%,那么这家公司去年赚了1个亿,明年就可以赚1.1个亿,这是比较确定的事情。

如果一家公司只注重效力,那么公司的净利润就变得飘忽不定,有点类似于游戏公司。没有爆款游戏出现,公司可能每年都要亏1000万以上,在出现了爆款游戏之后,一年就有可能赚10个亿,这就是效力的威力。

不要轻易创业不然你会死得很惨(如果你搞不清楚效率和效力的区别)(2)

因此,如果一家公司只在乎效率,那么就赚不到超出预期的收益。如果只在乎效力,可能要3天饿9顿。如果将两者结合,公司则可能每年最少赚5000万,最多上不封顶,这是创业者真正追求的。

而实际上,效率和效力需要的也是不同的员工。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他们只能被放进效率的管理领域,他们在数据的支配下干活,只能领取有限的薪水。某些有创造力的员工则是属于效力范畴,他们可能一时半会儿没有研究成果,但是当成果拿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公司领先同行好几年。这也是华为愿意年薪百万养人才的主要原因,他们都是被放进了效力这个范畴。

不要轻易创业不然你会死得很惨(如果你搞不清楚效率和效力的区别)(3)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