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创作大赛#

在城里上班的伯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定陶卖扫帚的十个有八个是马楼的人。的确,在八九十年代,当你看到一个老人骑着自行车,后座上立着两排扫帚,大部分都是马楼村的人。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1)

这句话足以说明马楼这样一个古老的村子有做扫帚的传统手艺。人勤地不懒,本地人喜欢在不成庄稼的小片地亦或田间地头庄稼稀疏处点缀几颗高粱,高粱米一般用来喂鸡,而刮去高粱米的穗就是加工扫帚的原料。在秋末之后,做扫帚的人就会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户去收购高粱穗,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2)

最好的高粱穗是本地一种叫着“老鸹坐”的高粱穗,穗长粒稀韧性足,是做扫帚的上品。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3)

那种做酒用的红樱子高粱韧性差并不适合做扫帚。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4)

扫帚的制作工具也是自己加工的纯手工作品,其结构非常简单:把一根一米左右木棍两头系根粗布带子,木棍中间绑一齐腿长半厘米左右粗绳,绳头系一钢筋勒制的脚蹬,这就是加工工具了。

制作过程也也不复杂,先是准备工作。把高粱穗用镰刀再刮一遍,不能留壳,然后用水浸软,再用石磙碾压一遍,准备一些当年的粗壮玉米秸秆,除去外皮,剖开泡软,也压一遍,这是做扫帚把的材料,这样材料算是准备好了。

制作过程大体如下:制作人坐一矮凳,把工具套在腰间,旁边备好尼龙细绳,这算是开始加工。一般扫帚需要四把高粱穗,两头各一把,中间两把。第一把最关键,需要选取一把(大约十来根)枝条长的高粱穗,它是一把扫帚的脸面。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5)

把脚蹬的绳子在高粱穗后端绕一圈,用力蹬紧,再把尼龙绳子随着缠进去两圈,系死。这样一把算是完成。第二把同样顺序,只是再用同样方法系在第一把上,最后四把都系在一起,扫帚头算是完成了,原来的做法为了美观还会再加上一小把,做一个小环在第一把上面。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6)

接着就是做把,如果高粱杆够长,则不需要玉米秸秆了。如果高粱杆不够长,那么外边需要加一些玉米秸秆,把玉米秸秆外边朝外,里面填充一些整个玉米秸秆。用绳子一道道勒成算盘珠一样,过去的人要求高,做工精细不说,还非常结实耐用。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7)

不像后来一些人为了追求速度,甚至用了机器,其做工依然简单粗糙,不是掉头就是散架,如果卖给学校用,学生打扫卫生用不了几天就报废了。

其实,扫帚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原来一把扫帚可以卖五块钱左右,其成本超不过两块钱。但是由于手工制作比较慢,再加上各种塑料制品冲击,卖得也不如以前快,所以自己制作扫帚的人基本上没有了。

飞天簸箕的故事:高粱穗扫帚的故事(8)

村子里一些有眼光的年轻人倒是看到了商机,把村里一些闲散妇女老人召集起来,再购置一些专门的机器设备,加工扫帚去卖,因其自然环保,再加上人们都有用高粱扫帚的习惯,据说销路非常好。

(图片源于网络,不当自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