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咏桂林的词是谁写的(桂林府同知李文藻的全州道中官松歌)(1)

图①:李文藻书法“松涛”

歌曲咏桂林的词是谁写的(桂林府同知李文藻的全州道中官松歌)(2)

图②:《桂林集》所载《全州》、《全州道中官松歌》诗

歌曲咏桂林的词是谁写的(桂林府同知李文藻的全州道中官松歌)(3)

图③:古道古松图

歌曲咏桂林的词是谁写的(桂林府同知李文藻的全州道中官松歌)(4)

图④:李文藻画像

历史名人李文藻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金石家、文学家。作为知识广博的地方官吏,李文藻曾在岭南为官多年,任职期间遵儒学之本,廉政勤政,甚得民心。李文藻出任过桂林府同知,在桂林留下许多诗文。如此名人,在《桂林历史人物录》中榜上无名,不为桂林今人所知。

发现李文藻其人,缘起对湘桂古道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因北方出仕岭南的官员多经由广西官道到桂林,往往有古道诗留存。读桂林同知李文藻的《岭南诗集-桂林集》,果然查到有《全州道中官松歌》长诗一首。

李文藻(1730—1778年),字素伯,晚号南涧,山东青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广东恩平知县,继任潮阳知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秋,李文藻在广东任期已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进京朝参,五月下诏书,擢升为桂林府同知,李文藻谓之“佐郡新叨五品官”。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年底,李文藻离京前往桂林上任,途经全州,留下数首全州诗。其中有《全州道中官松歌》,正是与湘桂古道有关的一首全州诗:

三里盘石山,五里飞鸾桥。

万松导我八桂路,百里不断声萧萧。

历磴沿溪入烟雾,拏空蟠地皆龙蛟。

繁叶千层奋怒鬣,直杆两道驱奔涛。

鳞甲垒成绛雪色,蒿萝缠附青铜条。

晴昼遮断金乌影,寒风吹落倦禽毛。

隙处看山尽石笋,浓於染黛相竞高。

我行二日唯叫绝,徒御似亦忘其劳。

具说初栽自洪武,太守章复龚黄曹。

樵苏无敢肆斤斧,一株枯死犹干霄。

清阴经今四百载,不剪不伐长不凋;

始知为政贵遗爱,莫以栖寄同笃鹤。

作牧岂少营私囊,有怀不为民忧焦;

身后宰木推且尽,行人谁续甘棠谣?

李文藻经湘桂古道作《全州道中官松歌》,此时距明初全州守令章复植古道官松正好四百年,也就是这时的全州松至少已有四百年树龄。《全州道中官松歌》就在这四百年古松道中吟唱。

《全州道中官松歌》五言开篇,提及全州官道关口要津:“三里盘石山,五里飞鸾桥”。盘石山和飞鸾桥是全州官道著名的险道要津,是值得大书的全州官道历史遗迹。

“三里盘石山”在全州县西三里的湘桂要道上,历史上无论由湘入桂,还是由桂出湘,走到盘石山脚便成了断头路。“层峦峭壁,雄嶂潭滨,上布悬崖,下临无地,路至此而间绝矣。”继续前行要乘渡船过渡,给南来北往的行人带来了不便。唐宋时期,古人曾在盘石山壁凿孔架设栈道。宋代诗人林岊的《盘石》诗将盘石山官道的险峻勾画得淋漓尽致:“卷烟阁西官道长,一水东注襟沧澜,山连踞虎岩如屋,栈接飞鸾石作梁”。春夏水涨,木梁漂走,只好再设半边渡,但水深浪急,船翻人没,险象环生。

盘石山脚的劈山官道是元代全州人曹横舟私自掏钱开凿。元朝初年,曹横舟曾在广东为官,辞官后回乡定居清湘县城。当时的盘石脚临江据险,雄峙万乡河之滨,是湘桂官道必经之关口。见磐石挡道,无路可通,曹横舟卖掉自家百余亩水田,独力雇工伐山修道,历时三年,在盘石山脚开凿出一条一丈多宽的通道,从此天堑变通途,来往行人称便。全州古清湘八景的“湘峡归去”“盘石冰泉”两景就在盘石脚官道边,这里原有许多摩崖石刻,现已无存。

“五里飞鸾桥”位于全州桂黄公路跨罗水处。始建于宋代的飞鸾桥为湘桂走廊官道上的重要建筑。“全之为州,东北接永,北跨东安,东控灌阳,西南经全义,以达于桂。其间舆梁徒杠不下数十,惟飞鸾最为要冲”“创桥跨水上以永利济,不知始于何时……然宋之县志桥名首列飞鸾……桥盖创于宋也”。宋代所建飞鸾桥为巨石墩台木梁桥,桥墩五个,桥上建有桥廊,是广西有史以来最大最长的风雨廊桥。民国十五年兴建桂全公路,飞鸾桥被拆毁,利用原有古桥墩改建成公路桥。

将盘石山和飞鸾桥联接起来的是全州官道上的古松,“万松导我八桂路,百里不断声萧萧”。李文藻的《全州道中官松歌》七言句以舒展流畅的文字,将全州古松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历磴沿溪入烟雾,拏空蟠地皆龙蛟。繁叶千层奋怒鬣,直杆两道驱奔涛。鳞甲垒成绛雪色,蒿萝缠附青铜条。晴昼遮断金乌影,寒风吹落倦禽毛。”诗人描写夹道古松如出水蛟龙,腾跃山岭,跨越溪河,腾云驾雾,繁叶千层如丝丝龙须飞扬。诗人形容古松绛色松干披挂片片龙鳞盔甲,藤萝缠附,百里绿荫通道。在李文藻的诗笔下,气势恢宏的官道松廊无比壮观。

古道松荫浓密,两边的山岭要透过古松“隙处看山尽石笋,浓於染黛相竞高”。面对这难得一遇的古道松景,诗人李文藻宁愿弃轿下马,徒步观赏,一天的路程竟走了二天,“我行二日唯叫绝,徒御似亦忘其劳”!松涛美景,流连其中,诗人果然是性情中人。

全州官道松在诗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次年李文藻因公出差南宁,过南宁之北昆仑关,曾作《陈公松》诗:

昆仑关路好,百里在松阴。

树自何年种,人呼相国林。

风来飞急瀑,雨过写鸣琴。

却忆全州道,虬龙岁月深。

李文藻途经昆仑关官道,又见松林,有感而诗,念念不忘的还是全州官道虬龙般起伏腾跃的章复太守松。

全州官道历数百年岁月风雨,古松长盛不衰,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诗文,唯有李文藻的全州诗观松言志,立义深刻,意境独到。

李文藻和前辈章复一样,都是异地出仕的地方官,章复事迹感人至深,李文藻诗云:“具说初栽自洪武,太守章复龚黄曹”。李文藻在这里用了个典故,句中“龚黄”指汉朝的渤海太守龚遂、颍川太守黄霸,二人皆以善于理郡著称。“龚黄”即为咏郡州守令德政的典故。“龚黄曹”的“曹”即“尔曹、吾曹”你或我的意思。此句意指当年植松的全州太守章复,是一位善于理政深得民心的地方官,时光过往,遗爱在民间。全州百姓感念章复太守功德,世代养护章公松,“樵苏无敢肆斤斧,一株枯死犹干霄”。当年章复所植之松“清阴经今四百载,不剪不伐长不凋”。

李文藻写松颂章复,赞民风,再引申出为官之道:“始知为政贵遗爱,莫以栖寄同笃鹤”。这是诗人对明初太守章公的赞颂,同时也是诗人自勉。李文藻将章复视为自己的榜样,认为异地为官者不要将自己视为栖寄之鹤,为政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诗人又称“作牧岂少营私囊,有怀不为民忧焦”。句中“作牧”即放牧。周代侯伯有功德者,加命为州长,得专征伐于诸侯,谓之“作牧”,泛指担任州郡的地方长官。廉洁奉公,是历代对为官之人的要求,希望为官者不要“营私囊”应该像章复一样“为民忧焦”。诗人为世风日下而感慨:“身后宰木推且尽,行人谁续甘棠谣?”

李文藻的诗句描写了四百年的古松风光,更借章公廉洁勤政榜样,发出振耳发聩的警醒之言,至今读来意义非凡。

清白之人才写得出清白之诗,李文藻为官数任,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像后来围观者说得好听做得难看。说李文藻为官清廉,并非凭空虚言,李文藻曾在广东恩平、潮阳充当县令,其任职之地富饶,人说是当官发财的好地方,“仕其地者多致富”,而李文藻为官不善谋财,“南涧去官之日,囊萧然”。离任时,官府同仁置酒道别并各赠银两盘缠,此举为官场惯例,纯为同侪情义,是可以摆上桌面的明白钱,但李文藻也一一拱手谢绝。离任归途中,李文藻在番禺光孝寺请画工描了“罗汉画四轴以归”,李文藻自嘲“此吾广南宦也”。当了多年的“肥缺”县令,就带回这几幅画,清清白白布衣还乡。

李文藻严于律己,从不扰民。他来桂林上任时途经兴安,作《灵渠》诗:

湘漓分流处,始鍪自史禄。

秦皇暴无道,多为后人福。

伏波引馈运,用疏不用筑……

昨自全州别,囊罄不由陆,何日至灵渠……

诗人一家老小来到灵渠,准备经灵渠水路去桂林,不想“乃值冬水浅,预愁竹篙禿”,舟船缓慢难行之际,正好遇到兴安知县,“道逢兴安宰,催放许能速”,知县命民船为李文藻乘坐的舟船让行,但李文藻考虑到“官船每竞先,民船恐遭扑”,最终“婉言谢兴安,勿烦遗隶仆”,坚决不与民船争先夺路。看到灵渠船夫面带饥色,又记“桂人方菜色,待贩给糜粥”。李文藻哀民之苦,心存仁厚,难能可贵。

李文藻到达桂林不久便是除夕,因旅途漫漫,私囊已罄,举目无亲,借贷无门,年关难过。作《除夕前一日二首》,记录的是他不贪而贫的窘境:

其一

梦回未敢问展炊,红日三竿入敝帷。

岁晚风寒懒趋谒,卧看饥鼠啮文移。

其二

石笋当窗碧接天,贫来对尔最欣然。

明朝一事难区处,要给娇儿压岁钱。

李文藻广东为官多年,居然囊中羞涩,没有几钱银庄存款。此时的他已是堂堂桂林府同知,竟然连吃碗米粉过早都成了问题,家里的老鼠跟着他只好“啮文移”,啃藏书家的古籍充饥。桂林旧俗,过年要给儿女压岁钱,这更让同知老爷作了难,不过诗人倒还乐观,饿着肚子写诗:“石笋当窗碧接天,贫来对尔最欣然”。

李文藻在桂林当同知,虽然是副职闲官,但在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尽力为民做好事,其在《南涧先生易篑记》一书中有记:“支发秀峰、宣城两书院生徒膏火及育婴堂、孤贫院口粮,颇自得”,李文藻在桂林重视教育,关心社会福利。为此而颇为得意。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广西大旱,南宁早情尤甚。是年三月,李文藻奉谕委勘南宁粥厂,在南宁视事期间,李文藻深入基层,走访灾民,指导救灾工作,劳心劳力,终日忙碌,曾一日间奔走于城南城北城西,李文藻驻足南宁两月尽职尽责,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桂林。

李文藻作为一介文人,以儒家之道为官,清朝著名学者翁方纲誉之为“北方之朴学,岭南之循吏”。

李文藻的《全州道中官松歌》感人至深,在描写古道官松磅礴气势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高尚的思想情操、人品志向。读其诗,知其人。一位清官好官,理应在桂林历史上留下名字,为后人榜样。

欲知全州松高洁,且看南涧桂林诗。

来源|李树(本版图片由李树提供)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