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点的主义,文章转自《摇滚帮》

今天想聊一个和摇滚乐若即若离的音乐类型,City Pop。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City Pop,那么听听这首堪称City Pop 圣经的“塑料爱”。 先去听一下《Plasyic Love》这首音乐。

你对这首作品感觉如何?轻松,浪漫或是动感?记住这种“感觉”,它将是你判断City Pop风格的重要标准。

关于这种音乐类型,有两段泾渭分明的历史。

小资产阶级流行文化

在City Pop大行其道之前,日本流行的音乐是抗议歌曲和民谣摇滚。这些音乐明显有本土民乐和美式流行乐融合的特征,他们并未在海外引发什么波澜,此时的日本音乐还完全是单向接收西方影响的状态。

但合成器流行音乐(Synth-pop)的到来改变了情况。70年代由细野晴臣、坂本龙一、高桥幸宏组建的Y.M.O就是树顶的那颗星星。看到坂本龙一就该想到,J-POP的第一波辉煌时期到了。他们运用电子乐器器、电脑等工具,结合disco、funk等音乐的元素,制作了当时世界上最潮最酷的电子音乐。City Pop从此处开始冒头。

活力小众音乐有哪些风格?小众音乐的哪些事儿(1)

真正“定义”City Pop的是坂本龙一的好友山下达郎。他在1980年发行的《Ride On Time》被认为是City Pop音乐的开山之作。1982年,他与偶像歌手身份出道的竹内玛莉亚结婚,并在两年后与妻子共同创作出了专辑《Variety》,其中就包括《Plastic love》。自此,这对夫妇成了City Pop最著名的教父教母。

活力小众音乐有哪些风格?小众音乐的哪些事儿(2)

竹内玛莉亚单曲《sweetest music》封面

蒸汽波在视频平台上的病毒式传播不仅带火了City Pop,也造成了一些混淆。一般人如果不是特意了解很容易搞混City Pop和蒸汽波。

80s的十年是City Pop的辉煌时期,期间涌现出大量的日本音乐人成功让J-POP出圈,开始在各国的音乐榜单上留名。此间的名家名曲我就不再赘述,各个音乐app上的歌单就能满足需求。真正需要聊聊的是“历史”。

首先,什么是City Pop?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没有定论,包括山下达郎在内的一众大佬都没能在技术上定义City Pop。这里就要搬出文章开头提到的“感觉”。普遍把这个感觉称作“都市感”,与我自己而言,City Pop的基本元素是合成音效和类似Funk的稳定鼓点,它听起来浪漫而动感,是一类完美的舞曲。歌词里则会大量出现度假、夜生活、男女情爱等小资情调的内容。仿佛在夏日的海边吹风,或是夜幕里的霓虹灯下,这种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不仅在音乐中,更是音乐之外的现实世界。

70s之后,受到美国战争订单的扶持,日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著名的“一个东京的地价能买下整个美国”就在此时期。日本人不仅摆脱了二战战败的影响,国内的左翼运动也日渐消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反正挣钱的路子多的是,有钱有闲的年轻人不再挂念与政治紧密联系的各类艺术,转而寻找令人愉悦的现代娱乐。于是乎在大洋彼岸的“宗主国”,那里高度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就走进了摩登人的幻想里。City Pop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幻想而诞生的。

但是,从对东京地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此时的日本经济就是个巨大的泡沫。终于,在1990年,这个泡泡和City Pop一起轰然炸裂。

平成大萧条

这场平成大萧条的导火索名为《广场协议》,这是由美国在1985年主导签订的经济协议。简单来说,阿妹利卡开始忌惮日本,开始进行经济贸易制裁,一系列动作最终导致1990年初的日本股市大崩盘,年少多金的City Pop受众突然成了无业无产的社会底层,自然也没有闲心关注什么灯红酒绿,City Pop甚至连葬礼都没有就急速下葬了。

日本还有一样文化标签是动漫。需要补充的是,City Pop的辉煌时期与动漫紧紧绑定,比如《猫眼三姐妹》或《城市猎人》,这类作品的风格标签与City Pop极为吻合,也为后来City Pop的复兴埋下伏笔。

活力小众音乐有哪些风格?小众音乐的哪些事儿(3)

《城市猎人》

大萧条下年轻人的心态,在一部动漫神作里就能窥见一二,那就是95年播出的《新世纪福音战士(EVA)》。主角碇真嗣就是平成废宅的缩影,他(们)懦弱、消沉,对社会不满又不敢反抗,只能被动接受。EVA里每个人物都有缺点,简直就是主创庵野秀明(外号痞子)对时代的控诉。

但在2009年播出的《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破》中,痞子创造一个新人物真希波。她是一个几乎没有缺点,甚至有点媚宅的女性角色,与痞子之前的风格完全不同。这也被解读成一个隐喻符号,日本社会终于看到了向好的曙光。

借尸还魂

熬过了20年,日本经济终于有了复苏的迹象,而此时20-30岁的年轻人,见过繁荣也饱经萧条的“御宅族”们,又开始对小时候的音乐产生了兴趣。于是借着复古未来主义的风潮,City Pop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复古未来主义(Retro-futurism)是指当代艺术中对早期的未来主义设计风格的模仿。该设计风格将复古风格和具有科技色彩的未来主义风格相结合,通常反映了早期艺术家对未来的构想,如同现实的平行时空一般。复古未来主义在建筑、设计、时装、音乐、影片和电子游戏中均有涉及。

来源:维基百科

复古未来主义在音乐领域衍生出Chillwave、蒸汽波(Vaporwave)、合成器浪潮(Synthwave)、LOFI Hip Hop等多种流派,这些流派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爱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采样,而City Pop正是那时的王者。

以上音乐流派也有LOFI音乐的特征。与HIFI(高保真)相对应,LOFI指低保真的音乐风格,就像用华强北手机外放听歌,音质差的可以。这种LOFI音效是为了营造复古的氛围而故意为之。

这其中最具话题度的就是蒸汽波。蒸汽波作为音乐类型起源于美国电子音乐人Vektroid在2011发布的专辑《Floral Shoppe》。一群喜欢复古的年轻人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进行变速、切割和做旧处理,创造出这种朦胧迷幻的电子音乐。蒸汽波可不只有音乐风格,还是一种视觉艺术。上文说过,City Pop与动漫密不可分,于是活跃在YouTube上的音乐人就把《猫眼三姐妹》等老动漫的画面进行做旧处理,和音乐搭配成完整的蒸汽波艺术。

蒸汽波在视频平台上的病毒式传播不仅带火了City Pop,也造成了一些混淆。一般人如果不是特意了解很容易搞混City Pop和蒸汽波。

City Pop在中国

无论正统的City Pop还是蒸汽波,在中国都是亚文化,也少有音乐人以此标签定义自己的作品。比较知名的有达闻西的《大都会》和李行亮的专辑《悠长假期》。但是如果说City Pop“元素”,那着实不少。世纪之交的港台流行乐大量翻唱了日本City Pop作品,从而吸收了部分元素进入华语乐坛,这方面的考证太过复杂,就不细说了。近几年繁荣的摇滚乐也更多出现的City Pop元素,越来越多的“蹦迪”舞曲,故意加入混响的LOFI风潮,还有人手一个的“浪漫”的标签,无疑都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

活力小众音乐有哪些风格?小众音乐的哪些事儿(4)

但我对City Pop及其衍生风格在在中国的流行还是抱有怀疑态度,原因很简单,没有土壤。重点就在City上,我向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化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的新“城里人”很难用闲适的心态享受都市生活。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北上广深就没有生活,要不就忍受996的摧残,要不就得花费几个小时穿越大半个城市和你见一面,内卷地太厉害了。倒是重庆成都昆明之类的城市还有点生活节奏,但终究只是少数。

后记

这篇稿子拖了一个星期才写完,倒不是多深奥难写,就是不想动笔,有点丧。我就是那个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工作时没有时间生活,放假了没有精力生活,连爱好之内的东西都得逼着自己写,最终还是灌了酒才能迷迷糊糊地写完。至少对于个体,我是抱着无限悲观的态度的。

活力小众音乐有哪些风格?小众音乐的哪些事儿(5)

我喜欢看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更多是为了以史为鉴。一种排斥政治的音乐最终被政治所绞杀,怎么看都令人唏嘘不已。这两个国家有太多的相同点,少子化与老龄化,低欲望社会,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他们的昨天仿佛就是我们的今天。但至少我们有中国特色道路,严肃地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好,至少不用签什么广场协议,哪怕在谈判桌上吃泡面呢,这也是底气。一种音乐的命运啊,当然要靠音乐人的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