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历史上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1)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不知从何时起,“还有这种操作”成了热词,生活中类似神操作,每爆出来就火好久。不过,比起历史上的此类事件,却还是小巫见大巫。

比如下面这几桩,中国古代“还有这种操作”的典故,或大或小的事件,有的充满智慧胆气,有的叫人一声叹息,却都值得反复回味,细细思考。

一:子贡救鲁

后人说起孔子及其门下“七十二贤”,常好似看着一群流浪列国的苦孩子。但事实是,这其中每一位拿出来,都是那个时代一等一的牛人,典型一位就是子贡。这位《论语》里常“露脸”的好学生,却在刀尖上完成了一桩闪耀春秋战国史的大事:子贡救鲁。

历史上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历史上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2)

当时的情况是,孔子的祖国鲁国,即将遭到“邻居”齐国的攻击,侵略鲁国的齐军已经在路上。子贡则主动请命出使,开口就抓住齐国实际统治者田常(齐国大夫)急于刷军功的心理:“我们鲁国这么弱,您打赢了我们又算啥本事?找个强的打才对您有利,我看吴国就很合适。”果然说到田常心坎里——齐国大军原地停下,等着吴国来打。

接着子贡又撒腿跑到吴国,又是一通苦口婆心:“您不是想雄霸中原嘛,齐国送上门来让您揍了。”吴王夫差一听就纠结了:“我倒是想揍他,可背后越国揍我咋办?”子贡二话没说,又找到越国一顿做工作:“吴国揍完齐国后,肯定要来灭您,您不如撺掇他打齐国,然后趁机抄他后路?”这下一拍即合,吴国兴冲冲去打齐国,越国磨刀霍霍在背后跟着。

但这还不算完,子贡又顺便跑了趟晋国:“您还坐得住啊?吴国和齐国要开练啦,他俩谁赢了都要来揍你,您还不赶紧备战?”唬得晋国也跟着严阵以待,然后就是连锁反应:吴国把齐国打了一顿,接着又被晋国一顿胖揍。挨了揍的齐国呢?国内也发生政变,“田氏代齐”紧锣密鼓。随后越国也默默捅刀子,一刀要了吴国老命,书写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复仇奇迹。鲁国?不但逃过一劫,还美美的当了次吃瓜群众。

历史上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历史上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3)

如此妙笔,正如《史记》的击节叫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匆匆奔走的身影,好比一根导火索,叫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转眼间天翻地覆般剧。精准的外交智慧,举重若轻的手腕,可比千军万马。

二:段会宗破乌孙

比起智如泉涌的春秋战国使臣来,汉朝的使臣,奉行的常是简单粗暴套路:只要敢辱我汉家尊严,那就能动手绝不吵吵。一言不合就踏莎车斩楼兰,动不动就抓几个“虎子”回来。而比起其中冯奉世傅介子班超班勇等牛人来,段会宗的名声相对低调,但低调,照样粗暴。

历史上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历史上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4)

段会宗,县令出身的外交家,曾在西域大地打拼多年,好不容易晚年回家享享清福,却不料公元前16年,西域一声晴天霹雳:汉朝属国乌孙国小国王末振将悍然发难,残忍杀害乌孙大国王雌粟靡(汉朝解忧公主曾孙)。这恶性事件,不止关乎边陲安全,更是啪啪打大汉朝的脸。

更叫汉朝憋气的是,还没等汉朝出兵讨伐,作恶的末振将就死于乌孙国内乱。末振将的侄子接任了小乌孙王,乌孙国局势持续动荡。七十四岁的段会宗却咬了牙:平定乌孙?那就父债子还,杀了末振将的儿子。

于是,公元11年,一场瞠目结舌的操作上演了: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段会宗,亲率三十名汉朝勇士杀至乌孙,快速剁了未振将的儿子番丘。乌孙国的大小国王一听就气坏:你汉使就可以跑到我地盘上杀我亲戚?几千乌孙兵迅速包围了段会宗一行人。面对刀兵加身,段会宗不慌不忙,只朝着二位乌孙国王淡淡怼了一句:“宛王郅支头县槁街,乌孙所知也?”当年冒犯汉朝的匈奴郅支单于和大宛国王,脑袋可都挂在长安北门上呢,你俩去做个伴?

历史上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历史上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5)

就这一句话,杀气腾腾的乌孙国王,瞬间没了脾气,只委屈嘟囔一句:“独不可告我,令饮食之邪?”——您杀番丘我不反对,但好歹让人家吃了饭再杀嘛。然后痛哭流涕撤兵,礼送段会宗一行人离开。这场极度粗暴的远程刺杀,在友好的氛围里结束。

那段汉王朝热血崛起的年代里,多少如段会宗一般的汉使,就这样站在汉王朝强壮的臂膀上,杀出古代中国的大国尊严!

三:张璪找死

同样是使节,比起子贡的智慧,段会宗的热血,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里,却记载了一位让人哭笑不得的大宋使节:宋使张璪。

大宋优礼文官,不止基本工资优厚,担任出使等重要任务,都有丰厚补贴。外加大宋积贫积弱,跟北边“弟弟”辽国的关系马虎不得。担任出使辽国重任的大宋官员们,也就享受更加优厚的财政补贴,倘若不幸死在出使辽国的路上?那更是表彰嘉奖不含糊。谁知,就这么个“人性化”规定,却叫宋哲宗年间的大宋使节张璪动起歪脑筋:既然死的好处这么多?那我就死一个?

历史上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历史上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6)

张璪的名声,今天不太出名,放在宋哲宗年间,却是“美名远扬”。这位苏轼青年时的亲密同学,却在新旧党争里几度卖身投靠,除了拼命阻止“王安石变法”,更玩命掀起陷害苏轼的“乌台诗案”,一心把苏轼往死了整。折腾到宋哲宗年间,健康每况愈下的张璪折腾不动,又想着死后落个好名声,竟然就把心一横,来了场“找死”闹剧。

他怎么找死?自从受任启程去辽国,这一路之上,张璪连热水都不喝,渴了就喝凉水,吃饭全吃生肉生菜。一把岁数的老骨头,又是这么不健康的饮食,当然就开始上吐下泻,甚至一路上多次下不来床,简直是各种死去活来,但偏偏……就是没死,全须全尾的从辽国回来了。

历史上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历史上有哪些还有这种操作)(7)

这次没死成,后果也十分严重。待到支持变法的宋哲宗亲政后,张璪也倒霉失势,狼狈贬出京去,最终在世人的唾骂声中离世,留下“张璪求死”的笑料。可让人笑不出来的是:大宋优待士大夫,却“优待”出这类动歪脑筋的货色。这国家,怎能不积弱?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古今谭概》

强大的北宋,为什么会被金人轻易秒杀?

本可以与秦国争高下的齐国,是怎样自作死落到被群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