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吴娜

“你有第二故乡吗?我的第二个家乡是北京。”日本青年井上正顺第一次来北京是2011年8月,在上海学习了半年中文,他考上了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此展开了和北京11年的缘分。“当年我提着两个大行李箱,也不知道上海和北京有多远。上了飞机,一个半小时左右就降落了,1100公里相当于日本东京到最北端稚内的直线距离。从机场到学校的那段路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从机场高速望去,京郊宽阔的街道和车水马龙,离市区越近摩天大楼越多,从望河桥进入四环后立即看到了宜家……我在上海打过很多次出租车,但北京的哥的话我完全听不懂,我意识到,虽然我在学习普通话,但不同地区发音有很大差异。”

通过4年的学习生活,井上正顺深深感受到了北京的城市魅力。“在这里可以一窥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经济快速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北京更是日新月异,摩天大楼和商业设施每天都在兴建。但城中心的故宫、天坛、四合院这些老建筑,又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度。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琉璃厂’,可以体验到老北京的特色,现在还有很多卖文具和二手书的商店,因为这里是清代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的人居住之地。”

本科毕业后,井上正顺回到日本,在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分校从事招生工作。2年后,他又回到北语继续攻读硕士。“我在北京除了学习中文,还结交了很多朋友,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北方人和南方人性格也不同,我的中国朋友经常说我是北方性格。在日本社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会遭到很多反对意见,但在中国,如何表现自己很重要。在北京,看到朋友们独立而积极地工作,我深受鼓舞,也对我之后的人生道路形成很大影响。”

如今,井上正顺有很多职业身份,但无一例外都与中日交流相关。例如作为东京都日本中国友好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长,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他组织了中日大学生“我最想去的中国(日本)城市”直播活动,获得两国学生的积极参与。谈及选择这一职业道路的原因,他对记者回忆起一段经历。

板井顺子女士(日本青年井上正顺)(1)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国留日同学总会邀请井上正顺现场发言。

2015年,他参加了日本希望工程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希望小学访问之旅。“刚开始参加并没有带着特别明确的目的,甚至感觉是和朋友们一起去中国农村玩。越接近目的地道路越颠簸,村子的条件也不太好,但整个学校都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还记得,当地孩子的脸颊红红的,带着浓重的河北口音,以至于我想起了汉语老师以前教我的比喻:孩子们的脸颊像苹果一样红红的、粉色的、可爱的。”

板井顺子女士(日本青年井上正顺)(2)

井上正顺随日本希望工程国际交流协会拜访明德小学,与学校师生合影。

“虽然教学条件有限,但对这里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通过几天的互动交流,井上正顺原本“来玩玩”的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刚开始孩子们和我们都挺拘谨的,但没多久就熟悉了,还会称呼我们哥哥姐姐。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个小男孩骄傲地和我说:‘今后这个区域会不断开发,未来的经济会更好的’。就是这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地方,中国人都抱有希望。”临走前,协会给孩子们发了问卷调查,孩子们坦诚地写到:“想学日语了”“将来想去日本见到今天陪我玩的日本哥哥姐姐”“和电视上看到的日本人不同,实际见到的日本人很温柔”……井上正顺坦言得到了很大的触动,“至今还没有一天能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民间交流,尤其是草根交流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地方建学校,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建立与日本的交流,这是一件多么美好和有意义的事情啊!”

井上正顺表示,因为疫情他不得不回到日本,等疫情的阴霾散去,他一定会回到中国,将中日友好当成终身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