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文路”,欢迎关注、互动。转发须注明出处。

通常,一个省级行政区内最有名的文物都会被收藏到其省博物馆内。所以,"省馆之宝"系列将介绍我国各个省馆的明星文物。本文为第 24 期。

本期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藏品。本期选取了 7 件藏品,其中,前 3 件为官网提到的三大镇馆之宝。本期内容全部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官网[1]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网[2]和百度百科,更多细节请访问相关网站。

1 石刻胡旋舞墓门扇·唐

银川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省馆之宝宁夏西夏(1)

石刻胡旋舞墓门扇

单扇:长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圆柱门枢:高13厘米,直径10厘米。

每扇门均呈长方形,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浅雕一“胡旋舞“男伎。所刻男伎为典型的胡人形象:虬髯卷发。深目高鼻,宽肩细腰,体魄健壮。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站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左边舞伎侧身回首,左脚站立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右脚立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

两人均手举长巾,熟练挥旋。四周剔地浅浮雕卷云纹,似舞伎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题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生活气息。

2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

银川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省馆之宝宁夏西夏(2)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

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撩牙外露,下额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托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布刊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迄今在西夏陵区多座帝陵的碑亭遗址中,共出土这类支座十多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199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3 鎏金铜牛·西夏

银川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省馆之宝宁夏西夏(3)

鎏金铜牛

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

该文物由青铜铸造而成,中间空心,外表通体染金。牛屈肢而卧,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牛颈有弧纹,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个体硕大。表现出了西夏时期较高的铸造工艺。197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陪葬墓出土。同年入藏宁夏博物馆。1996年被定为一级文物。

4 鎏金天王铜造像·西夏

银川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省馆之宝宁夏西夏(4)

鎏金天王铜造像

高57.5厘米,正面宽31.7厘米,侧面宽16厘米。

佛教中的天王是护持佛法的神,该造像为四天王(亦称“四大金刚”)之一,取立姿,头戴宝冠,横眉怒目,长髯拂胸,身着金甲,下衬宽袖征袍,披带飘摇。左臂抬起,食指和小指向上,其余三指微屈,右臂内屈,右手握空拳(可能原握有兵器),足踏半马蹄形山岳台座。此像似为南方增长天王。在黑水城出土有一副西夏时期的增长天王画像,作赤色忿怒形,此形象在印度佛教中表示降伏邪魔、增长善根之意。相比之下,这件造像的整体形象则更加中原化。

5 彩绘泥塑佛头像·西夏

银川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省馆之宝宁夏西夏(5)

彩绘泥塑佛头像

高39厘米、正面宽25厘米、 侧面宽27厘米。

这尊佛头像中空,头顶为螺髻。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西夏出土的佛像大都是流泪的,这是由于环境变化,使佛像眼中的釉料融化,滴淌而出,从而形成佛像流泪的奇景。

6 德化窑观音立像·明

银川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省馆之宝宁夏西夏(6)

德化窑观音立像

高36.2厘米,底宽11.5厘米。

明清时期德化窑曾大量烧造瓷塑释迎牟尼、观音、达摩、弥勒、妈祖、关帝、文昌等,涌现出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能工巧匠。这除了与宫廷的佛事活动有关以外,也与明清时期德化窑所呈现出的非凡的制瓷实力有着密切关系。该器中空,观音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容貌端庄,慈祥和蔼,超凡脱浴。头披羽巾,发髻高耸。头部稍向前倾,双目微合,若有所思,直鼻小口,两耳硕长,面庞丰满圆润。身着开襟长衫,胸前佩带缨路饰物,衣纹刻划很深,褶皱分明。观音左手搭于右手之上,惜有儿指残断;一脚露于衣物之外,立于海浪纹座土。此作瓷塑像通体施白釉,釉色滋润,以德化瓷细腻的质地和独特的象牙自展示其静美柔曼的风韵,朴素典雅,衣纹流畅,表情传神,形象逼真,美观大方。雕刻手法细腻,手、足、毫发之间尤见功力。

7 具装甲陶骑俑·北周

银川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省馆之宝宁夏西夏(7)

具装甲陶骑俑

泥质灰陶,高17.7厘米,长17.2厘米。

骑俑头戴尖顶兜鍪(móu),中起脊棱,额前伸出冲角,两侧有护耳。身着铠甲,甲片长方形,以墨线勾勒。外罩黑色披风,两臂弯曲至胸前,双手作执物状,左拳心有孔,原物已失,战马垂首站立,身披鱼鳞状铠甲,辔(pèi)鞍齐备,四肢僵直粗壮,甲片用白色打底,墨线勾勒并点红色,周围涂朱。

南北朝时期,马铠已成为军规较为普遍的装备,而甲骑具装的普遍使用则使骑兵的攻击和防护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都看到这儿了,不如关注每日推送的“科文路”、互动起来~

至少点个赞再走吧~

参考资料

[1]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官网: http://www.nxbwg.com/

[2]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网: http://nxkg.org.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