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论语·为政》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1)志,《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

(2)学,学问,做人的学问。

(3)立,《说文》立,住也。

(4)不惑,不疑惑。

(5)天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6)耳顺,什么都能听进去,即是是被骂也没有什么不顺。

(7)不逾矩,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心里怎么想就是怎么做的,怎么做的心里就是怎么想的,所以不逾矩,这个矩是自己给自己定的。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做学问的志向,三十岁基本确立这个志向,四十岁对这个志向的内容不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六十岁时什么都能听进去了,七十岁时做到了言行一致。

解析:

孔子幼年坎坷,明白生活的不易,但是在生活中他明白了学会做人可以让人活的很好,所以十五岁时立志于学做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做人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四十岁的时候对做人原则的内容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明白一个人学会做人还不行要大家都明白才行,所以他知晓了自己的天命——让天下人都学会做人,六十岁时即使面对反对的声音也能自若了,七十岁时做到了他的学问的终极目标——言行一致。

这是孔子一生的总结。但是为什么放在这里呢?“为政以德”句开始讲为政者修德,修德的内容,修德的禁忌,这里就是讲修德的境界。从这些境界中有两点很直观,第一就是孔子志于学之后就一直坚持,第二就是“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的修炼。

这一句话是对前面“可谓孝矣”句的总结,“三年无改”才是孝的本意之一,所以这一句后面又有对孝的具体解释。孝解释之后又有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