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翻到了老高关于卡尔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一期视频。观后,还是挺有感触,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想在接下来的更新中,跟大家一起讨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几位大佬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人。

今天想和大家谈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既视感预知梦荣格)(1)


集体无意识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当今人们对集体无意识存在粗浅滥用。简单粗暴地认为集体无意识便是所谓的从众心理,这不仅将概念彻底歪曲混淆,更是干扰了人们探索自我,完成整合并自性化的路径。但我也必须承认,集体无意识确实奠定了从众心理的基础——但它不仅仅如此。

在人类心灵最深处,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这个基底就是集体无意识。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生发出来。集体无意识内容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由本人曾经感受的经验构成,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它们从未被感知。

集体无意识最早便是原始意象的构成:原始意象(archetypes)是指人们头脑中生而有之的以特定方式理解世界的初始意象。

原型是难以被直接意识到的,往往需要通过转化为原型意象才能显现——原型意象通常出现于梦中,但也可以通过自由联想的方法,让原型意象显现出来并通过分析使之能够转化为意识中的材料,而此种原始意象的积累与分化为多种原型则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进而衍生出了不同的神话体系,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相通的(人类不同神话体系上的对应),但基于文化的多元乃至隔阂导致原型意象略有不同,这也可理解为“人类的巴别塔” ,若是原型意象是完完全全相通的,那么人类的信息传达也许就如同与“蜂巢思维”,但这却直接忽略了个体潜意识的作用与个体性。不见得是一个好现象。

集体无意识是难以直接转化为意识中的材料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原型意象将它展开理解。集体无意识深藏在冰山图的最底端,也是占了最大的部分,而我对它的理解是“先祖记忆”,一种记忆、意识的传承,最早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祖的“图腾崇拜”,崇拜某一种象征物(也许此种象征物会给先祖带来敬仰与安全感)已知一些图腾会是龙,再或者是一些猛兽(这也许是对于力量的渴求所诞生的)。

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帮助我们规避了一些危害 ,我们为什么会自然而然地惧怕蛇?而在年幼时都热爱与大自然亲近,玩水堆沙?这都是集体无意识在作用,在先祖的历程中,蛇是能给自身生命带来极大危害的生物,先祖汲取了这一经验,并也记录下了同伴因为毒蛇而死的事件。为了保证子代后代能够传承下去,先祖同时也会将此经验作为集体无意识的部分遗传下去,对于其他同类生物也是如此;与大自然亲近,玩水堆沙等等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并适应这个世界与自然规则,这大概就是人类能发展至今的原因,我们可以将集体无意识看成为发展个人无意识的基础,但,个人无意识的长期积累也可影响并转化为集体无意识。

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既视感预知梦荣格)(2)

原型与原型意象

原型[1]:

在荣格词典里,原型被定义为人类心理中原始的结构性元素,原型包含了动能、能量和情感,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在柏拉图所论述的“形式”中,已经表现出了荣格所使用的原型的痕迹列维一布留尔在其著作 《原始思维》中使用的“集体表象”这个概念,更是接近了荣格所描述的心理原型。根据列维一布留 尔的描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该集体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作用方式,‘ 集体表象”还能够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的意象和象征物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

注:集体表象=集体意象。

原型意象[1]: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在其象征的意义上来说,都再现着某种原型的存在。

荣格说,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在其对“精神与生命”的论述中,荣格还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只有具有意象性并因此而可描述,一种心理实在才可能成为意识内容,即能够被描述。

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既视感预知梦荣格)(3)

经典的原型意象

在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叟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2]

主要的原型意象则有:

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阴影,自性

我们将在此章对此六种原型意象进行简单介绍

1、原型意象—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persona)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在古典时代演员戴的面具,因此,人格面具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世界时所戴的面具,人格是由“面具”构成的, 亦即每个人都戴着人格面具。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 或人格的一个

侧面,人格就是一个人所使用过的所有面具的总和。荣格的人格面具概念是一个原型,意思是在这一背景下,它是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存在的。人格面具涉及社会对某种性别的人的角色、一个人所处的发展阶段、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工作或职业的观点。在一生中,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多人格面具,并且在某一时刻可以同时戴上几个人格面具。从分析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人格面具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我”,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并非完全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

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 而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摘掉“假面具”后所暴露出来的“真面目”也是一个面具。因此, 面具没有真假之分, 只有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的区别。荣格指出:每个人都有一副“人格面具”, 这副“人格面具”是人经过对自我人格的伪装向社会展示出来的。时刻戴着面具,意味着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面具来表达的, 心理障碍就是“面具障碍” 。

同时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外部的那种得到社会认可的,并且能和一个人应怎样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观念相一致的人格。荣格把人格面具解释为个体和社会的一种折衷产物。这暗示着集体也应包含文化方面。 例如, 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可能扮演秘书的角色, 回到家里又要扮演丈夫、父亲或儿子的角色, 走在马路上, 他的行为举止要符合一个公民的要求, 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格面具等同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中的角色。

基于面具的原型意义,它有着极为丰富的象征性表达,我们用来遮盖自身的物体(衣服或面纱)、职业角色的象征(工具袋或工文包)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车、房子和文凭),发型、体格、礼貌习惯、交际方式等都是人格面具的象征性表达方式,所有这些象征作为面具的代表在临床上来访者的梦中都可看到。在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种促进关系和交流的手段,这一功能部分是由人格面具来完成的。不同的文化会建立不同的人格面具的准则,并且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和发展。当一个人过分地认同于自己的面具时可能会产生危险,这意味着缺乏对社会角色或性属角色(如母亲)以外的人格部分的意识,并且也不能把成熟考虑在内。此时,被称为病态的或是虚假的人格面具。[2] 而同时,人格面具本身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2、 原型意象一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而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当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 与行为。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阿尼玛是一个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那是在男子身上既不呈现也不消失的东西,它始终存在于男子身上,起着使其女性化的作用”。荣格还说:“在男人的无意识当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质。”即是说,阿尼玛是他的所有祖先对女性经历所留下的一种印痕(imprint)或“原始型”(the archetype),是女人打下的全部印象的一种积淀,所以阿尼玛是一个自然的原型,它总是预先存在于人的情绪、反应、冲动之中,存在于精神生活中自发的其他事件里。作为一种原型,阿尼玛是各种情感的混合体,它包含了属于女性的各种成分,是男人心灵中所有女性心理趋势的化身。“那些情感能影响

男人的理解力,也能将其理解力弄得变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尼玛是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阿尼玛只是一种原型,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与女人交往的过程中,其阿尼玛才得以显现和表达。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或许是 因为男人最早接触到的女性是自己的母亲这一缘故,母亲往往是男孩的阿尼玛的化身。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的母亲对他有反面的影响,他的阿尼玛就经常表现出暴躁易怒、抑郁沮丧、优柔寡 断和神经过敏等阿尼玛的那些负面成分。

阿尼玛有四个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夏娃一海伦一玛丽亚一 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玛丽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的创造源泉

3、原型意象一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Animus)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同阿尼玛一样,它既是原型的意象,也是女人的情结,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父亲由于是女孩最早接触到的男性而常常成为女孩的阿尼姆斯的化身,阿尼姆斯基本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而成形。父亲把不可争议的、雄辩的“真实”信念赋予他女儿的阿尼姆斯一些从未确实反映出该女人本人真正情况的信念。这种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如果父亲的影响基本上是正面的,那么其阿尼姆斯就被内化为自己“白马王子”的形象。由此可知,不同女性的阿尼姆斯也是不同的。此外,女人可能把阿尼姆斯投射到一个或某几个男人身上,这将引发出与男人面对阿尼玛时类似的困境。

同阿尼玛一样,荣格也曾描述女人内在的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一亚历山大一 阿波罗一赫耳墨斯。

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与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最后是充满灵感与创造的形象。

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既视感预知梦荣格)(4)

4、原型意象一智慧老人

代表集体潜意识中的“智慧和知识”或“非凡的洞察力”,是人类祖先适应环境经验积淀的人格化表现形式。

荣格的“斐乐蒙”也就是荣格自己内在的智慧老人。他可以出现在荣格的梦中,也可以通过积极想象来与荣格直接沟通——荣格曾说,他的所有重要的分析心理学思想,都与他的“斐乐蒙”有着不解的渊源。正是这位老人激起他的思想,并教他认识到心理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荣格认为,人们遇到难题时获得的灵感或顿悟,以及在梦中得到的启示均来自这一原型。其亦有两面性,若过度膨胀,会使人闭目塞听,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5、 原型意象—阴影

荣格用阴影(shadow)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阴影即那个隐藏着的、受压抑的部分……”。

1945 年,荣格对阴影给出了一个直接的、明确的定义:“它是个体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东西。”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的人身上。

荣格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强调我们都有阴影,每一个真实的东西都有阴影,自我对于阴影正如光明对于黑暗,正是阴影使我们成为人。因为阴影是一个原型,它的内容就是有威力的,其标志是带有情感、使人困惑、占有意识和自主性。简而言之,阴影能够使很有秩序的自我感到震惊并压倒自我。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地存在,意识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目标。

阴影与人格面具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我们倾向于掩藏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碍。[2]

6、 原型意象—自性

“自性”(Self)是荣格最后提出的一个“原型”概念,它的提出表明,荣格的心理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心理学”,而是“自性心理学”。在荣格看来,“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绪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当一个人说他感到他和他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种和谐状态之中时……正是因为自性原型在有效地行使其职能。反之,如果有人说他感到不舒服、不满足,或者内心冲突激烈,感到自己的精神即将崩溃,那就表明自性原型没有很好开展工作。”

荣格认为,自性原型是人类的全部潜能和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的原型。他虽然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但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毫无联系的,它们在“自性”原型的统一指挥下,把人格的所有成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活中,自性要求被认识、整合和实现,但是要在人类意识的有限范围内将如此巨大全体的许多碎片结合起来是不可能的,因此,自我和自性的关系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自性作为人的心灵内部的一个统一的原则,它在与心灵生活的关系中占据权威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就是个体的命运。荣格曾说过,他的生活历程便是“自性”觉悟的过程,觉悟到认识一个完整的自己。所以,荣格认为:“自性”是一个超验概念,是完整的人的本质,是真实的存在。

本篇引用文献

[1]尹立.意识 、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简述[a].

[2]霍树云, 徐慧.荣格分析心理学中 “阴影 ”的探究 [a].

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既视感预知梦荣格)(5)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