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2 08:5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章咪佳

李白醉仙楼赏析(孟浩然仙境天台)(1)

天台山 资料图

公元2018年,上三高速公路,大巴从杭州途经两个半小时到达天台。正值暑期疗养季,汽车站里,一车一车疲惫的现代人被放下。

1200多年前,唐代大批诗人也享受了这么一个疗养假期。他们往浙东南下,就是冲着天台仙山来的。

2018年5月,大型策划报道——“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携手全国知名学者,以及“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研究者,开启寻路之行。

如今,我们已经走到第四站——天台。

脚下的灵山秀水,无数唐朝诗人走过。从初唐到晚唐,当诗人登临天台山,在自我的超越与精神高峰的攀登之中,后世读出他们对江南的赞许与向往、憧憬、评价。

什么样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诗人们以行走,给出最为经典的答案。

诗人们最早在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中,领略到“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方丈、蓬莱:古代传说海上神山的名字),登陆则有四明(四明:山名)、天台、皆玄圣(玄圣:道家所说的神仙)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窟宅:居住)。”

天台旅游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张朝红还告诉记者一个数据:《全唐诗》收录了2000多位诗人的5万多首诗歌,其中300多位诗人在1100多首诗歌里写过天台。

但是,天台山对于居住在首都长安的诗人们来讲,偏处海隅,路极不好走。孙绰的赋里也有记载:“……所立冥奥(冥奥:幽暗深秘),其路幽迥(幽迥:僻远)。”

唐代诗人为什么历经千辛、跋山涉水要到台州来?

孟浩然:

笔试面试都考砸

当着皇帝发牢骚

唐朝落榜生名单里,有一众后世大名鼎鼎的诗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孟浩然,他是一位临场发挥极差的考生:笔试和面试都考砸。

面试,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叫“干谒”。这是唐朝的一种风气,文人可以向有影响力的大人物送上作品,接受他们的问询和考察,博取好感。

曾经有过干谒很成功的诗人,比如李贺接受韩愈的面试,读了其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声色壮丽叫韩愈拍手称好,收了李贺做学生。

但是孟浩然就是反例了。他的机遇非常好,遇到的面试官是当朝一把手——皇帝,但是孟浩然同学给皇帝读了一首牢骚诗。

那日,孟浩然和王维到内署闲逛,不料此时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躲避不及,情急之下钻到床底。

他以为自己大难临头,不想,玄宗得知孟浩然在很是好奇:“朕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快让他出来,给朕读一读他的诗作。”玄宗用人很大胆,对有志为官的孟浩然来讲,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可惜,不知是不是窝在床底下有点恍惚,孟浩然钻出来,不读自己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却给皇帝读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主抛弃了我,老友冷落了我。

你说要死不要死?

玄宗听了很不爽:你自己从来没有来求过职,怎么说是朕不用你?敢黑朕!

听起来简直像个段子,但是这件事情被《新唐书》收录了,编修此书的高级顾问里有欧阳修、梅尧臣等大专家,筛选史料是很严谨的,所以有较大的可信度。

不只是面试,孟浩然笔试也不灵。当开元初年,好友王维已经在京城大红大紫,王昌龄、崔颢、颜真卿、李颀等人都先后及第时,孟浩然连番“高考失败”。

在这样的心境中,孟浩然和王维喝了一顿惆怅酒,留下“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飘然而去。

他去了哪里呢?先回了趟老家襄阳,而后就南下到了天台。

开元十八年(730年)中秋,孟浩然沿着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准备去天台寻访他的道友太乙子,一来求仙问道,二来摆脱官场失意。

天台山:

石梁飞瀑间

消散了烦扰

天台学者许尚枢说,孟浩然所说的石桥,是天台山中的石梁飞瀑。

公元2018年盛夏,记者跟随天台学者,驱车从天台县城向北20多公里,盘山钻进崇山翠谷之中。没走几步,就见一条瀑布喷涌而下。

这飞瀑并不比其他瀑布壮观,它却有自己的独特妙处:有一条二丈左右的巨大花岗岩质地的石梁,恰好横跨在两崖之间。

这坚硬的石桥,梁面微微拱起,像一条匍伏的巨蟒,它塑造了瀑布的造型。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溪涧岩石坎坷不平,水流经过层层折叠而下,在阵阵白浪中朝石梁冲激过来。一部分激流被打回,大多数则从梁底穿过,坠入几十丈深的幽谷之中。

如今,人依然可以靠近瀑布闻风问水,温度骤降,身心清凉,如此,方才理解1200多年前,孟浩然为何在此消散了烦扰。

瀑布的旁边,就是下方广寺,这是五百罗汉的道场。据说孟浩然在天台山水中行走,写了20多首诗歌。他在方广寺喝茶后,无以馈赠,就作了《舟中晓望》和《寻天台山》这两首诗充当茶资。

孟浩然这趟在天台待了3个月,回程路上,在越州(绍兴)与太乙子不期而遇。两人再次赋诗赞扬天台山。

“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

“永此从之游,何当济所届。”

桐柏宫:

山高水长处

诗仙求仙来

著名诗人西川在他的新作《唐诗的读法》中提到:“李白得以被玄宗皇帝召见,是走了吴筠、元丹丘、司马承祯、玉真公主这样一条道士捷径。”

吴筠、元丹丘、司马承祯都是唐朝著名的道士。其中司马承祯,便来自天台。

从武则天开始,到唐睿宗、再到玄宗,司马承祯一直都被当朝皇帝封为国师。此后睿宗、玄宗二朝,司马承祯分别4次从天台赴京面圣,应对修身治国之道。

这可是全国闻名的皇家高级顾问。

开元十二年(724年)奉诏入京面圣玄宗后,司马承祯辞请回天台山。李白闻讯,专程前去拜访司马承祯。他们会面的地方,是在桐柏宫。

唐睿宗时期,司马承祯创建的道观桐柏观,就在天台山上。这个桐柏宫,起先只是一座茅草屋。后来玄宗时期,皇帝拨款重修道观,从此得名气势恢宏的“宫”。

公元2018年7月,本端记者跟随天台学者,来到天台山大约海拔400米处,车停在桐柏水库前。

千年前的桐柏宫,早就沉睡在水底。

“往山上走一两百米,有一座小的道观,现在天台本地人叫‘老桐柏宫’。这座道观以前叫‘鸣鹤观’,50年代这里建造水库,桐柏宫被淹掉,撤出来的物资和道士,都到了鸣鹤观。”天台文化学者许尚枢告诉记者,在水库对岸,又建造了另外一座新桐柏宫。

2018年盛夏,水库平静。倒回1291年,开元十五年(727年),也是这样的炙热的夏天。李白乘舟沿京杭运河南下。他渡过钱塘江到会稽,又沿曹娥江溯流而上,来到剡中登天台。在《别储邕之剡中》这首诗中,李白描写了这次旅行: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十分欣赏,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许世琪认为,“李白一生最大的目标是求仙。”

天宝四年(745年)秋天,失业的李白抖落了长安的软尘,告别了东鲁的亲人,挂帆秋风,再次来到天台。他写下著名的《天台晓望》,毫不隐晦修仙的愿景:“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如何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在蓬莱仙岛逍遥自在呢?

这可能是李白人生中最后的仙逸时光。

(感谢绍兴市社科联、新昌县社科联、西兴街道、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新昌县白云书院、新昌县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台州市社科联、台州学院、天台县社科联,为本组报道提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