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评茶第一集(于丹趣品茶韵第九集)(1)

无论如何忙碌,手边总可以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时光。

“人在草木间·趣品茶韵”茶文化专题讲座由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主讲。让我们在紧张忙碌中,在茶的陪伴中,让心灵澄净清澈。

人在草木间·趣品茶韵09-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铅华

都说“茶禅一味”,攘攘红尘,对你对我,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启发呢?有心的人,不妨将喝茶当成生活中一种小小的仪式,清心与清茗相随相伴,体悟就不一样了。

淡味回甘,总比厚味更隽永。每个人在喝茶的时候都有自己不同感悟。

白居易写过一首《食后咏茶》,讲他吃饱睡足之后悠悠闲闲、一泡茶里悟出的人生。

食罢一觉睡,醒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于丹趣评茶第一集(于丹趣品茶韵第九集)(2)

你看,一样的日影更迭,一样的岁月流转,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态度决定我们对时光长短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乐观的人总是会觉得日子过得太快,好日子还没有过完呢,一天就过去了;而一个忧虑的人,有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事,没完没了的烦恼,夜不成寐,就会觉得光阴难挨。

所以白居易说,有人因为快乐而觉得日月苦短,有人因为忧虑而觉得岁月漫长,而我只是一个喝茶的人,所以是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所以你看白居易的感悟,只要有茶相伴,我喝的是一份坦然自在,跟着岁月,能让自己忧乐平衡

大家觉得茶让人清醒吧?其实清醒之中能让人读懂岁月铅华中的各种道理,用自己的悟性平衡自己的心态。

曾巩说得好:“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一杯茶喝下去,心清了,眼睛就醒了;心明了,眼睛就亮了。因为只有心里安静清醒的时候,你的眼睛才能看得透纷纭是非。都说借我一双慧眼吧,那你就向草木这一点灵物去借借你的智慧,喝杯茶能有神通吗?

于丹趣评茶第一集(于丹趣品茶韵第九集)(3)

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元稹写过一首有趣的诗——《茶》。这首诗写得很漂亮,因为它是一座宝塔,一字两字三字四字,一路对仗下来,一首美丽的宝塔诗。读起来,节奏跌宕也有趣。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首诗顶上破题,一个“茶”字,接下来说什么是最好的茶,是“香叶”,是“嫩芽”。

这样的茶什么人喜欢呢?慕诗客,爱僧家”,文人爱它,茶禅一味的僧人也喜欢。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用白玉碾子碾茶,碾碎后用红纱织的细罗筛,然后才可以入水。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铫子是今天人们用来煎药的器具,当时就用来煎茶了。茶铫子里嫩嫩的黄蕊泛出清浅的颜色,冲到茶碗里面,泛起明亮的汤花。

这样一杯茶,入夜可邀约明月,醒来可面对朝霞。昼夜皆有清茶相伴,岂不是人生乐事?这样一杯茶,洗尽古今,常喝不倦;一抹香气,醉了人心,也醉了静好的岁月。

这样的一种感受,我们今天有吗?我相信很多人家缺的绝不是茶,而是静静对茶的时光。有的时候我们喝茶只是为了解渴,有的时候喝茶只是在应酬之间。而安静下来把茶喝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滋味,看一看,我们愿不愿意腾出一段这样的时光来。只是对茶,不要觉得它是不创造业绩的,其实清心是一个人最大的功劳,清心的人看这个世界必定能有不同的逻辑,能有平衡的能力,我们不妨试试看。

主讲人介绍

于丹趣评茶第一集(于丹趣品茶韵第九集)(4)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