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四句箴言(透过禅宗看心学)(1)

第一次研读《传习录》,是在学思践悟《六祖坛经》之后,当时,越往下读越觉得熟悉非常,越往下读越觉得好笑非常,熟悉是因为《传习录》好似《六祖坛经》,好笑也是因为《传习录》好似《六祖坛经》,阳明心学,透着一股浓浓的禅意,至此,儒家佛家因缘际会,擦出火花,故有拈花一笑般的喜悦感。

禅宗的四句箴言(透过禅宗看心学)(2)

中华道统出发,到儒释道三家合流,都是一而不二的法门,悟到最高处、行到最深处,殊途同归,本就不分你我,何必争个高下。追根中国禅宗,始于一次法会。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后来,这个法脉被菩提达摩传至中土,经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大师而发扬光大,演变成临济、曹洞、法眼、沩仰、云门五大宗,禅宗便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了。

禅宗讲得是涅槃妙心,有《少室六门》《六祖坛经》以及一些禅宗偈语、公案等等经典,是佛家思想同中华道统融合贯通的集大成者,讲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即明心见性、直了成佛,禅宗向天下郑重宣告:人人尽可成佛。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钱的、没钱的,高贵的、低贱的,都可以修佛、成佛。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曾评价过《六祖坛经》,说这是老百姓的佛经、劳动人民的佛经。禅宗,可以说是真正将佛法播撒到神州大地的一颗种子。

禅宗的四句箴言(透过禅宗看心学)(3)

而心学,可以说是真正将儒法播撒到世人心田的一颗火种。为什么这么说呢?曾经,王阳明在明德书院问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先生答,读书致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说,读书学做圣贤才是人生第一等大事。直至龙场悟道,他用自己的心学发出了一声压抑千年的呐喊: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均可成圣。是他,是他的心学,把神化的儒教归位,把神化的圣人归真,这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正名,是浩然之气的阳升,也是千万读书人的一次梦醒。所以,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形象地比喻道:阳明心学之于儒家,如同佛家之禅宗,禅宗之慧能。可见其地位作用是多么重要的。王阳明先生以其心学实践,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传奇,自孔孟之后,千年以来,无出其右者。

毫无疑问,王阳明先生是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心学的产生离不开禅宗思想,王阳明先生明显是用禅宗思想、禅宗语言重新审视、体悟、解构和重申了儒家思想。通过《传习录》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思想内核等方面,都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心学思想与禅宗思想是高度契合的。虽然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的一些观点对道家佛家思想并不是十分认同,但是,这不影响他的禅意,禅意无处不在。

禅宗的四句箴言(透过禅宗看心学)(4)

从文体形式上,两者都是语录体,《论语》也是语录体。语录体的好处在于,有背景,有契机,有案例,适合阐发大道、体悟大道、传习大道。《六祖坛经》是语录体,有问有答、有思有解,记录了六祖慧能大师对弟子、学者的一些教诲。《传习录》也是语录体,也是有问有答、有思有解,记录了王阳明先生对弟子、学者的一些解惑。六祖慧能大师是在开悟证道之后,才真正开坛讲法的,王阳明先生是在龙场悟道之后,才开始讲学的。只有开悟的智慧,才能体解大道、讲明大道。

从语言思想上,《传习录》与《六祖坛经》极度相似。举个例子,《六祖坛经 · 定慧品第四》,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传习录 · 卷上徐爱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中华道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三分法,亦作对立统一。万事万物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关系。这种思想从语言上来看,一般都是采用这种对偶对仗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本文就此不再赘述,感兴趣的看官可以先读《六祖坛经》,了解禅宗思想,再读《传习录》,体会心学内涵,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和喜悦。

除此之外,《传习录》中记录的许多问答,有些也像禅宗公案里的故事一样,有的引导学人扪心自问,有的给予学人当头棒喝,就连一些学人受到指点而明悟后,那种欣喜的表现,都是佛经里面的用语,比如,不觉手舞足蹈之类。不禁让我想到了《西游记》里的一幕画面:菩提祖师睁开虎目愠色问道:“悟空,你不听我讲道,为何喧哗?”孙悟空收敛癫狂兴奋地回答说:“师傅这段讲,弟子听到妙处,就不由手舞足蹈起来!”

禅宗的四句箴言(透过禅宗看心学)(5)

说在最后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话。儒释道医武,山医命相卜,天下诸多学问,有时候废寝忘食地用功学习,学到精深处,就会有看不懂、读不通、悟不透的地方,让人如鲠在喉,不解不快,这是真正能够提高升华的关键,这个时候,不能死脑筋,要学会转化角度,这个方向不行,就换个方向。其中,最值得用的一个方法就是,用佛家思想去关照道家、儒家思想,用道家思想去关照儒家、佛家思想,用儒家思想去关照道家、佛家思想,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以前《道德经》看不懂,读了《心经》等佛家经典后,通了。以前《中庸》《大学》看不懂,学习禅宗思想后,通了。特别是读《传习录》之后,深感儒释道三家思想是一不是二,方向角度、思想用语、修习次第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已。学无止境,大家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把放下的经典重新阅读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