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2)

西湖风树图

宗炳“画山水叙”讲义文/ 林海钟

这篇文章是山水画论的第一篇,是山水画论之始祖。绘画山水之发明在美术史上是一大事件,绘事之大莫过于山水,山水画的意义通过宗炳的这篇文论说出,是山水画实践的基本认识和终极目的,可谓至理。宗炳是一个不仕的高人,逃于山林,古代很多高人逃禅,他是逃于山水。慧远是隐于庐山的和尚,在庐山有莲社。慧远就是莲社的精神领袖,当时在庐山聚集了一大群高人,翻译佛经,研究佛经和修炼实证,是方外的中心,著名的“虎溪三笑”讲的就是慧远、陆静修、陶渊明在庐山的故事。宗炳就是慧远的学生,《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画山水的妙用,这篇文章是画山水必读的经典,而且是作为实践指导的一篇论述,犹如道家的《道德经》,此文论以“叙”名。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3)

临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局部)·夹叶画法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汲古阁本与于安澜选本为“映”,台北明代嘉靖本为“应”,“应”是主心,“映”是自然,故当解为“映”字),此言圣人和贤者的区别。圣人与贤者的境界已经显露,宗炳自认为是贤者,未能达圣人之境,故是篇以味像的角度品读山水。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4)

遥山动波图

山水是“质有而趣灵”,“质”人多能见之,而“灵”见之者少也,由圣人之指出,山有灵是共识,“质有”乃为有形,可见可摸,“灵”则是无形的存在,或者说是没有固定的、变化的东西,“灵”也许是可以感知,但不能目见,所以灵与质的总体观不能断裂和片面观之。此无形之灵栖于有质之山水,乃有灵之山水。求其灵动味其像也,故“质有而趣灵”,所以我们的书画也是如此,气韵就是有灵的、无形的部分,笔墨、形象、色彩等则为书画中有形的部分,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才是事物的实质。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5)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6)

树法示范

山水所谓“仁智之乐”就是山水之游的意义,此亦圣人指出而发明山水之大义也。圣人们的山水游历过程中,他们看到了什么?宗炳认为圣人对山水的“法道”是仁和智,称“仁智之乐”,作为贤者的宗炳只能体味和“味像”圣人的智慧——“仁智之乐”,同时又观到“圣人以神法道”的境界,他能明白,但他不是圣人,他是贤者。宗炳认为他的老师慧远是圣人,能法道的,而他不能到这个境界,但可体味和通道,山水之形和自然万象就是道的体现,山水不会说话,但是其象不也就是道吗?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7)

皴法与笔法结构

山的形雄浑敦厚,水则灵动变化,充满生机,山水之自然之本质就是“仁智”的表现,所以“不亦几乎”,这是宗炳的定论,说明山水的仁和智,按照圣人之教,把山水的仁与智展现给世人,他开始揭秘了。他按先圣之教去游走山水,他说他眷恋庐山与衡山,经常游走于荆楚的山山水水间,体圣人之意。庐山与衡山是他的亲人,荆楚山水是他的兄弟,他在走亲戚。宗炳把山水的秘密揭示给大家看。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8)

勾、皴、擦、染、点

“不知老之将至”,入于山水游历之中,时光流逝,而自不知也。“凝气怡身”,是修行者的修炼状态。“石门之流”是论道者,是哲思,哲学和修身是圣人所为,如老子、孔子,包括宗炳的老师慧远。他认为他不能像圣人一样,所以画山水体道,享受仁智之乐,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山水画于是产生,“叙”之意义由此而阐明。

“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象”与“像”,“象”是大象,“像”是形。图画山水,“云岭”是形,而目的是体味形之象也。“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赵孟论古意所追即古贤之意,故之前就有宗炳言“中古之上者”之意,赵氏所归正中宗炳所言者,所以古意之传,由来已久,古意即仁智,所以中正雄厚是山的特质,也是圣人的相貌,黄宾虹论宋画“浑厚华滋”,可谓一脉相承,这就是境界,宗炳的“意求中古之上者”,赵孟的“古意”,黄宾虹的“浑厚”是指向同一的归旨。妙绝了!证到此境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了。以上解“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两句的意思。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9)

五株树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这个是个比喻,是下面说“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二句的比喻。这很妙,很多人看不懂,是说要抓住语言文字图像之外的意,而不是言象本身,这是要靠悟性的,庄子有“得鱼忘筌”“得意忘形(言)”之说,所以“旨微于言象之外”也。宗炳认为像这样聪明的人才可以去读书,不然就读不懂书,何况身体和眼睛的局限,这是需要打破的。如果不能打破局限,就会被物象的表面所蒙蔽,只能“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

我们现在的写生和临摹都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表面和无知。这样看宗炳的悟性果然超绝,宋代苏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是这个意思。形似是最初级的认识,还要看形之外的东西,比如气韵,所以气韵追之,形似在其间,这是张彦远的论述。得意忘形,这就是画,忘形而形在其中,笔墨如此,吴仲圭“一味中锋”,笔下难道就没有山水了吗?所以,从晋之宗炳、宋之郭河阳、元之赵松雪、明之董其昌、现代之黄宾虹所言所画可谓是一以贯之。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0)

湖山清夏图(局部)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这是山水的观法,左右游走和以大观小的方法。“迫目”是我们入于山林中所见之常态,也说明眼睛的局限,身体小而山大,不能看到整座大山。所以用两个方法:游走和鸟瞰。“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是为六法之中的“传移模写”。其实,宗炳知道这也是行不通的,“传移模写”不过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而已,所以,怎么样才可以得山水之真呢?他说,“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是观想中的结果,非目所能遇也。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1)

太行山写生册·鲁班豁(局部)

所以画山水即使左右游观或鸟瞰也是不可能得其真的,这就是局限(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而观画之人“徒患类之不巧”,所以看画人就关心画得像不像,那么透视最像,透视却是错觉,那么画错觉就好了,这是宗炳对视觉局限的批判。所以不要为那个错误的象而去摹写,这样太辛苦了(不以制小而累其似),况山水乃大物,瞳子之局限,必不能得山水之真相,如何为之?宗炳说,要把比例关系画和谐,“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要把自然的山川关系弄对,这样嵩山和华山的秀美,山中的幽玄之灵气可以成就一幅山水画了(“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2)

拟董其昌笔法册(局部)

此刻宗炳的思考从目睹进入了观想的境界,在此,知目睹之不可靠了,甚至观想的不可靠,被他不断实证分析,而慢慢进入更高的层次——心会的境界。“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书上的断句不对,应如我这里的断句才能读通,大家注意一下),“应目会心”是佛家的观点,万物由心,故目遇者与心会也,无心则不会,会也不会,昔释迦拈花,迦叶目见而会心一笑,这应该是“应目会心”的典故吧。这是宗炳作为佛弟子的世界观,所以“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

这样看目见与观想是浅层次的思考,而以心法来认识山水也许更加本质,由外至内,再由内至外,这很像《楞严经》中讲五蕴和六识的方式,如果大家读过应该很理解宗炳的这个观点,佛尊者说法与阿难,由眼识到心识的方法。山水画论中,我首推宗炳此篇为第一义,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山水画此篇如佛经般的重要。我为此而赞叹中国山水画的伟大!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3)

董北苑画意雾景山水图

“目亦同应、心亦俱会”,目应物,应物是目,应目是会心,这样的次第,这比西方的心理学和视觉的分析,更直接,更清楚明了,十来字说明白了。“应会感神,神超而理得。”能够应,与心会,这太神奇了,以此可以发现我们作为人的妙绝,发现人的这种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感动,从而可以从这种表象而得到真理的认识,而这个理是超越于神的。以这种认识再去画山水画,岂不是简单了,所以宗炳说“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也就是说心的妙用和应会的神奇都清楚了,再画画只不过是假借画来说事,故云“虚求”也,“幽岩”乃为虚求非实也。

宗少文见到是“心识”的境界,拿山水画说事。“又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神是无形的,气韵的无形,但有它的气质类别,比如浑朴、奇绝之气,所感于形,故为“栖形感类”。“理入影迹”,前所谓山水“以形媚道也”,“诚能妙写”。之前讲的真理,也就是神超之理,再入于绘事,只要敞开心怀就能妙写丹青。宗炳言至此时,亦已经把理说尽了,故云“亦诚尽矣”。之后绘事就是心态了,淡泊而为之,所以,“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这即是禅定的功夫,“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4)

高逸图卷

禅宗有“独坐大雄峰”之境界,此境应该是。此刻,“峰岫峣嶷,云林飘渺”而来,这是初定中山水家的境界,顾恺之所谓“迁想妙得”是此境也。这个境界心神是不着意的,所以“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于其神思”,此“神思”是不思而有此神用也,到此境界时,宗炳把大实话告诉大家:“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时的境界时空已被破除。

后记:此文由我在疫情期间的网课讲稿整理而成,以于安澜先生所编《画论丛刊》中《画山水叙》选本为对象,逐句释义与探讨,其中诸多见解有新的角度的解读与诠释。此篇作为山水画的第一篇论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历代山水画实践影响深远,而对其文意的探讨,二十世纪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给出解读,兹就各家观点不同之处列举如下:

如“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之解读。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5)

拟唐寅骑驴归思图(局部)

杨仁恺先生认为:“一是中古的前贤理论遗产如已断绝,可以凭着体验得于千年之后;细微的意旨存于语言形象之外的,可以从历代文献史去寻找。二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限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为了描绘他所经历的山川,则‘张绢素以远映’,使之‘可围于方寸之内’,具体的方法是‘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三是把脑中留下的印象,通过‘应会感神,神超理得’‘栖形感类,理入影迹’,于是就‘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了。”(《魏晋南北朝的书画艺术》)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6)

清流激荡图

徐复观先生解释为:“通过人之心意与书策,以了解并摄取古人之思想,为画的作用作陪衬以山水本来之形,绘为画面之形,将心所爱之山水,绘成图画实更为容易和真切。”(《中国艺术精神》)

王世襄:“画山水诚非易事,唯天下难事正多,设如非言辞所可表达之精理妙旨,尚能以心体会,何况睹之已熟,会心已久,平时所爱好之山水乎?相形之下,难易判然。”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7)

少林寺图

其他,如俞剑华的《中国画论类编》中对此文的解释:“山水画之开始,完全从真山水之写生中得来,宗炳多游名山,对于自然之感受极深,故能发明山水画写生之方法,其中论远近大小,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大山巨岳,完全与现代透视学相合。”

林教授对此段文字之解读则不同于前,他认为语言图像是描述的手段和方式,其中必有所失,故得其真悟,必于文字图像之外求之,这是宗炳的本意。像这样聪明的人才可以去读书,不然就读不懂书,以此理判断必须打破身体和眼睛的局限,不然只能“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详见前文对此的解释)。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8)

太虚震泽图

对《画山水叙》的解读缘起于与我的学生翁志丹博士的讨论,其后又与郑绍昌先生探讨,郑绍昌先生提供诸多有关宗炳、慧远等人物的历史史料(注释部分),使我们对宗炳的时代有更多的了解,对《画山水叙》的解读具有巨大的帮助,此文稿又得好友季惟斋校对,赵柘博士整理成稿,在此对参与此篇讨论的师友学生表示感谢,此讲稿仅代表我个人现阶段对《画山水叙》的一些认识,请诸同道不吝指正。

- 完 -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19)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20)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21)

恒河写生(局部)

名家对写实山水画的评价(画山水叙讲了为什么要画山水)(22)

林海钟

Lin haizhong

号卧霞散人、钱塘后来生,林泉阁主人。现居钱塘西湖之畔,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林海钟年少成名,画艺精进,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题材甚广,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并认为以画悟道是国画的至高境界,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为当今学院派画家代表。其作品水墨画萧散简淡,极具禅意;赋色之作艳丽古雅,传承唐宋遗意。代表作有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作品《墙》,主笔的灵隐寺大型壁画《济公行化图》和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画作《鉴真东渡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