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聊城晚报,读到大美聊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聊城四门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聊城四门拳(聊城老城里的百年武学)

聊城四门拳

关注聊城晚报,读到大美聊城

据聊城日报

日前,一段比武视频的广泛传播,令传统武术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59岁的“老聊城”邓树贵不为嘈杂所动,仍每天如常在自家小区的空地上温习拳法。转身、拍脚、扫腿,每一个动作都行云流水——这套从小练起的邓氏二郎拳,是拳法创始人、父亲邓清源手把手教给他的。

“邓氏二郎拳是传承了一百多年的聊城民间武术,一招一式,都有真精神!”让邓树贵自豪的是,2016年底,邓氏二郎拳入选东昌府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于今年春天成为东昌府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扎彩铺里走出一代名师

清末,聊城古城里藏龙卧虎,有着不少“大隐隐于市”的名武师。1897年,邓清源出生在古城东关迎春桥附近一户从事扎彩铺经营的贫民家庭里。少时体弱的他拜于名武师赵相坤门下习武,多年勤学苦练后,他的二郎拳、罗门转环枪等武艺都有了颇深造诣,还学会了天罡剑、大洪拳等技艺。

“二郎拳创始于北宋年间,明清之际成为少林寺的拳种之一。清末、民国年间,东昌府区盛行二郎拳。邓清源广收博取,上世纪初叶已经成为了闻名遐迩的二郎拳大师,锤炼出了颇具特色的邓氏二郎拳。”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聊城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高文广说。1928年,邓清源担任聊城县国技研究会副会长,在三十年代的山东省国术比赛上,他表演的醉拳和雁翅镗皆获重奖。邓树贵告诉记者:“韩复榘视察聊城时,观看了聊城武术界人士进行的国技表演,在当时的表演中特别赞赏我父亲和他弟子的表演。为此,还奖赏了五百块银元呢。”

“七七”事变后,邓清源因目睹山河破碎而义愤填膺,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在他的支持鼓励下,弟子刘继海参加了鲁西北抗日游击部队22支队,杨萱庭参加了鲁西北抗日游击部队4支队,在范筑先将军领导下与日寇作战,为保卫家园撒下了热血。抗战期间,日伪宪兵队驻扎地点就邻近邓清源家的宅院。每当抗日爱国人士被捕时,邓清源常以自己的声望和武技出面担保或周旋相救。

年岁渐长,时代变迁,邓清源对武术的热情始终不渝。1957年,聊城县和聊城专区相继举办建国后首次“武术评奖大会”,散落各地的武术家出于种种顾虑无人响应。体委负责人慕名找到邓清源,希望他帮助发动武师参赛。邓清源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城镇、农村寻访名师,最终成功发动聊城地区42名武师参加比赛。比赛中,年逾六旬的邓清源表演的二郎拳和天罡剑虚实相间,刚柔结合,赢得了满场喝彩,被评为优等奖。

百年绝技承载几多故事

对邓清源有所了解的人都说,在这位老武师身上,一个“义”字大过天。为捍卫正义迎着枪口而上,为好学之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心得……在讲不完的古城故事里,邓清源的名字熠熠闪光。

高文广在研究聊城古城历史期间,曾经搜集到这样一则关于邓清源的轶事:上世纪40年代,聊城名厨孙凤麟在越河圈街开了一家中华饭庄,总有日伪军大摇大摆地去饭店吃白食,眼看入不敷出。孙凤麟与邓清源是老相识,就同他商量对策。邓清源了解到朋友的难处,决心亲自担任饭店保安。上任不久,店里来了两个伪军小头目,吃完饭一抹嘴巴就想走。邓清源大喝一声:“站住,交了钱再走!”两人不以为然地继续向外走,邓清源一个箭步上前扣住二人手腕,把他们扭翻在地。两人嘴硬:“我们没带钱!你胆子真大,仗着有点功夫就不怕吃枪子吗?”邓清源让人把两人捆起来,分开审问摸清底细后告诉他们:“今后休想来吃白食,倘若敢放黑枪,当心灭门!”从此,中华饭庄再无人骚扰,生意蒸蒸日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积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武术传授,几乎每天都有慕名求教者上门。”邓树贵回忆道。聊城著名武术师郑秀明在1958年正式拜邓清源为师,在他的印象里,师父为人热情无私,极具大家风范。“那年我14岁,师父在古城里有一个经营五金的临街门面,每天晚上8点多关门后就开始锻炼。”

郑秀明说,练武讲究“认真”二字,邓清源做人同样清清白白、认认真真。尽管弟子众多,邓清源完全出于热爱义务教学,拜师费分文不取。邓家人口众多,全靠五金店收入支撑家用,邓清源哪怕腌榨菜、扎花圈养家糊口,也从没向学生伸手。“对待武术,师父从来不固步自封,而拥有可贵的开放心态。”郑秀明记得,自己考上天津大学后,利用暑假拜访邓清源,邓清源得知他在校期间学习了形意拳后非常高兴,还和他比划起了招式,鼓励他要兼收并蓄。

邓清源的弟子中既涌现出了革命先进分子,又有慕名登门求教的著名京剧演员,还有至今仍活跃在各地武术界的武师。他虽一生清贫,却留下了气冲霄汉的英雄故事。

“后发制人”得见真功

邓清源的四子邓树贵是邓氏二郎拳的主要传承人。9岁起,邓树贵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武,十几岁时已将邓氏二郎拳拳法套路演练得得心应手,并对刀、剑等器械挥舞自如,成为聊城知名的二郎拳名师。

“邓氏二郎拳的套路是套外无招,套内无空式。”邓树贵一边做示范,一边向记者解释,“套内招术是‘拳打四面八方’,变化多端,套路与散打统一,是练‘眼、手、心、脚、精、气、神、招’的综合功夫,拳法演练为刀、剑、棍、镗等器械的使用打基础。”据邓树贵介绍,邓氏二郎拳代表性作品主要是四步架、天罡剑及罗门转环枪。四步架武姿大方,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攻防兼备,手法密集。天罡剑64式中独立动作多,腿功要求严,快如疾风骤雨,静如青松挺立,变化精妙,利于实战。

邓树贵家中保留着邓清源留下的拳谱。翻开来,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要求:“勿自恃豪强,越理犯分,悖逆争斗,横逆相加。只可理说排解,勿妄动手脚,无故不可对手,好胜交锋,即被逼有一线之路,宁甘下风。”郑秀明对邓氏二郎拳也有着深刻的理解:“邓氏二郎拳崇尚武德,以礼待人,以静处事,后发制人。攻防记于心,而不显于表,动则如猛虎下山,勇猛快速。拳法技巧在于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达克敌制胜之效。”

如今,邓树贵年近花甲依然功力不减,在各项传统武术比赛中屡屡获奖,并先后教授了几十名弟子。为了传承邓氏二郎拳,他多次去省内各地结交名师、应邀授艺。在他的努力下,东昌府区邓氏二郎拳研究会于2016年7月18日成立。

邓树贵始终珍藏着父亲所用的一柄白蜡红缨枪。日久天长,白色的木质枪杆已被摩挲成红色,成为百年武学传承的最佳见证。“在各界支持下,这门百年武学正蓬勃发展。传承、创新邓氏二郎拳,使之后继有人,是我们的责任和目标!”邓树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