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偶像和粉丝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世说新语最少文言文十篇带题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世说新语最少文言文十篇带题目(怎样学好文言文)

世说新语最少文言文十篇带题目

引言:偶像和粉丝的故事

西晋永嘉六年,发生了一件让后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一个好端端的大男人,因为长得太漂亮,竟然被活活看死了!

大家一定感到纳闷:只听说过有病死的,有老死的,有自杀的,有被杀的,有遭遇不测、死于非命的,还从来没听说过有被“看死”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天,风流潇洒、玉树临风的名士卫玠来到建业城。这样一个美男子,据说不仅女孩子看了哇塞,就连男人看了也怦(pēng)然心动。还没进城,消息便传开了。这天千不该万不该,卫玠不该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大家听说卫玠来了,纷纷赶来围观,看他的人,可以说风雨不透,水泄不通。卫玠本来就体弱多病,哪受得了这种劳累啊?又是签名又是合影的,终于病入膏肓,一命呜呼。当时的人就把这件事叫做“看杀卫玠”。这个故事就出自《世说新语》。

第一部分:世说新语读什么

引言: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群堪称绝响的士人,他们谈玄饮酒,狂放不羁,他们才华横溢,至情至性,他们留下不朽的风骨,便转身消失在魏晋的山水间……

01《世说新语》的成书

作者刘义庆,刘宋的宗室,曾封临川王,成书于宋文帝元嘉15、16年(438-439)。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420—581)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该书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

元嘉九年至十六年,刘义庆任荆州刺史,元嘉十六年四月至十七年十月,任江州刺史,其以宗室藩王的身份管辖长江重地,他和他的文人幕僚机构,编纂了此书。

02《世说新语》写了什么

提及魏晋时代,我们随即想到的关键词是“魏晋风度”,或称之为“魏晋精神”、“魏晋气质”、“魏晋情怀”。魏晋时代以洒脱放旷、冷峻玄远著称,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

魏晋风度主要是指晋人风度。士人们的行为洒脱旷达,追求率性与自由,不拘泥于礼。那个时代里的知识分子整天不务正业,天天围绕着《庄子》和《老子》聊啊聊;要么就是干一些不靠谱的事。

比如阮籍驾驶着自己的车子,没有目的地狂奔,看到前面没路了,就坐在地上大哭一场。

再比如,王徽之雪夜驾着小船去看朋友,天亮时终于赶到了朋友家,但门都没进转身返回。如此等等。可以这样说,上至皇帝、下至士人,整个王朝都弥漫着对快意人生的追求。

最著名的就是书法家市长王羲之(其实在永和九年他刚组织过一次有42人参与的兰亭聚会)。王是会稽内史,当时的会稽,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有着呼风唤雨的号召力,类似于今天的北京。有一天,王市长约了他的好朋友——另一位大明星、未来的丞相谢安,携手登上城楼,指点着远处苍茫的江山,说:“小谢啊,我觉得,像夏朝的大禹和周朝的文王那样,才是干正事啊!我们晋朝的人们,就知道聚会聊天啊,喜欢游山玩水啊,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可怎么得了啊!”谢安听后,嘿嘿一笑:“我只知道秦朝只经历了两代皇帝就完蛋了,难道也是因为聊天聊坏的吗?老兄啊,你别犯病了。”

03从小故事说起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解读:孩童反应机敏,针锋相对;孔君平掉以轻心,自取其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善意。

拓展:古人姓名

一、姓氏

古人的姓氏习惯与今天的表述不同。  

战国以前,中国人除了名字以外,还有姓氏。在一个家族里,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于名字之前,姓冠于名字之后,颇有点儿类似现代欧美人的习惯。

秦始皇名“政”,他的氏是“赵”,姓是“嬴”,由于他是男人,所以就叫做“赵政”。假若“政”是一个女性,那就应该叫做“政嬴”了。后世称呼秦始皇为“嬴政”,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的。

妲己的祖先昆吾氏,就是夏朝唯一的“传天数者”,夏亡,昆吾氏辗转东迁至今河南武陟一带,称有苏氏,姓氏依然因循始祖昆吾,为己姓(昆吾姓己名樊),所以妲己姓己名妲。《封神演义》说其父名苏护,是因为他是有苏氏。

再说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按照先秦的习惯,女子名在前,名就是“孟”,姓在后,姓就是“姜”。“孟”这个名,是排行的称谓,老大称“孟”、“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意思就是“大姜”。“孟姜女”翻译成现代语,就是“姜家大姑娘”。千万别想当然地说“孟姜女当然姓孟”了!

那时,姓是固定不变的,氏则因时、因地、因官爵的变化而改变。

二、名与字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亲取名,二十岁行冠礼之后取字,女子在十五岁年方及笄的时候取字。但字不是随便取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名和字在意义上具有相互补充的关系,或者说字是对名的解释,二者属于表里的关系,所以字又称表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以朝代顺序举一些代表性人物的:

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

(2)也有很多古人的名和字是具有相反关系的,简单举几个栗子:

韩愈字退之,愈是更进一步的意思,跟退相反;

三、号

除了字以外,古人尤其是文人还喜欢给自己取个号,这个号跟名字可以没有关系,号也可以不停地改,一般来说文人的号都是他们某个阶段心境的反应,或者以自己某个阶段所居住的地方来取号,例如:

苏轼号东坡居士,因为他曾经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虚职,没有俸禄,因而生活比较拮据。于是他带着家人开辟了一处荒地,自给自足,他给这块荒地取名“东坡”,自己就叫东坡居士。

除了称呼字和号以外,古人称呼别人为了表示尊敬,也可以在其姓后面加上地名,这个地名可以是出生的地方,为官的地方等。例如:

张曲江是张九龄,他是陕西曲江人;

柳柳州是指柳宗元,他曾经在广西柳州做过刺史;

称呼地名之外,还可以用官职来称呼。

杜甫又称杜工部,他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他还坐过左拾遗,又称杜拾遗。

除了以上这些称呼方式之外,古人还经常用对方在家族中的排行称呼:

李白为李十二;杜甫是杜二;白居易是白二十二;李绅是李二十,张籍是张十八……

咏雪 / 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zhòu),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xù)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谢太傅,谢安,死后追赠为太傅。儿女:古今异义词。指小辈,子侄辈。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子侄辈召集在一起,跟他们谈论诗文。谢家书香门第,重视文教。谢太傅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下得很美,像什么呢?正好天公作美,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于是故意考一考孩子们的水平,题目看似简单,却能看出其水平。胡儿,谢朗把雪比作盐,形似。谢安没有反应。因,虚词。春季里似花非花,更有美感。形似且神似。谢安一笑,可见赞赏。最后点出其身份,以娘家人和夫家人来衬托。可见其有才。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除小部分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有异。下面所辑表示时间的词,是从现行初中文言文教材中搜集整理的。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副词,在教材中应准确把握,便于学生正确理解。

间: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顷之:过一会儿。“顷之,客请与予对局”(《弈喻》)

久之:很久。“久之,目似瞑”(《狼》)

寻:不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顷刻:一会儿。“顷刻两毙”(《狼》)

未几:没多久。“未几,夫鼾声起”(《口技》)

瞬息:一眨眼。“瞬息可就”(《活板》)

俄而:一会儿。“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少顷: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既而:不久。“既而儿醒”(《口技》)

已而:不久。“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解读:谢朗将雪比作空中撒盐,形似;谢道韫将雪比作柳絮随风,形神兼备。谢安的点评,比较委婉,含蓄,大笑了之。

第二部分:世说新语中的奇闻轶事

魏晋风流人物性格各异,或率真洒脱,或狂放不羁,今天我们再来看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

一、王蓝田食鸡子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chēn)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niè)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忿狷》

故事梗概:

“王蓝田”就是王述,出身于魏晋豪门,地位和声望都让人仰视。曾祖父、祖父、父亲(王安期)及其子王坦之,也都是魏晋“一流人物”。这个人性子很急。有一次宴席上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扎了两下没有扎到,火马上就上来了,拿起鸡蛋就扔到地上。

说也奇怪,鸡蛋被扔到地上后,像个陀螺似的在地上旋转不停,王蓝田更来气了,从宴席上下来用木屐踩鸡蛋,踩了两下又没踩到,王蓝田火大了,十分愤怒,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入口中,大口大口把蛋嚼碎,“啐”地一声吐在地上。

后来,这件事在晋朝的文人圈里传开了,大家纷纷笑话王蓝田的急性子。

比如王羲之听说后就笑着说:即使像王承这么的德高望重的人,有这种急性子,都会让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何况是王蓝田呢?

讲述详解:

一起笔就交代全文的主旨:“王蓝田性急。”一个人性急会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一个人性急也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作者只选择吃鸡蛋这一日常琐事展开——

有一次王述吃鸡子——现在叫鸡蛋,他用筷子去刺鸡蛋。王蓝田“刺”一回鸡蛋“不得”,“便大怒”,因这一点小事马上就大发脾气,说明他性子非常暴躁,暴躁的人没有一点耐心,稍不如意就会火冒三丈。“举以掷地”四个字写了两个细节:先把鸡蛋高高“举”起来,然后再死劲扔下去,是想把鸡蛋砸得粉碎,可见他对“不听话”的鸡蛋多么“痛恨”。哪想到鸡蛋煮得有点“老”,摔到地上后不仅没有碎,还在地面旋转不止,好像在向王蓝田示威,于是他下地用木屐齿去“碾”鸡蛋。“碾”字表示“踩”“踏”后还要搓揉几下,看来他与鸡蛋已经“不共戴天”。哪知“碾”鸡蛋“又不得”,王蓝田以木屐齿去“碾”鸡蛋,鸡蛋正好滚到木底前后齿中间,所以才“碾”不着鸡蛋。没有“碾”到鸡蛋他的火气更大了——“瞋甚”,“瞋”是发火时怒目圆睁的样子。看着这枚鸡蛋他不禁怒火中烧,为了发泄胸中的怒气,只好从地上拿起鸡蛋放入口中,使劲把鸡蛋嚼碎,嚼碎后立即吐出来。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并进而刻画他急躁火暴的性格,展现了极其高明的艺术技巧:每前一细节是后一细节的“因”,后一细节则是前一细节的“果”,就文章结构而言层层递进,就性格刻画来说又入情入理。如,“刺”没有刺着,于是便“举以掷地”;可“掷”又没有掷破,于是便“以屐齿碾之”;可“碾”又没有碾成,于是便放进口中“啮破”,主人公的情绪也从“大怒”变成“瞋甚”。盘中煮熟的这枚鸡蛋,已经不再是他用餐的食物,而成了他眼中“狡猾”的“敌人”。此时他对鸡蛋已恨得咬牙切齿,最后从地上拣起鸡蛋放进口中嚼碎,不是要咽下鸡蛋填饱肚子,而是“啮破即吐之”,一解心头之恨。

的确,王蓝田也许算不上雅士,也许还够不上能臣,但他无疑是一位真人。

我们欣赏故作清高的“雅”,还要喜欢剖肝露胆的“真”。

二、学驴叫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选自《世说新语》

建安时期有七位成就很高的文学家,号称“建安七子”。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和刘桢。他们聚拢在曹氏父子身边,形成建安文学集团。

建安年间(196—220),“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字仲宣,177—217)是时为世子的曹丕、曹植的好友,生前在曹操手下任职。王粲又瘦又矮,长得挺丑,人却蛮聪明。路边的碑文,他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棋时打翻了棋盘,他能把棋局重新摆出,一子不差。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王粲跟随曹操征讨孙吴,翌年病死,曹丕不胜伤感,率众文士为王粲送葬,并对同去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学一声驴叫来送他吧。”于是,送葬的人都学了一声驴叫。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学了一声驴叫,灵堂里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驴叫声……

曹丕让众人学驴叫,一是因为他再也听不到王仲宣学驴叫,一是借此承认王粲的价值,这也是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吧。

王粲是一位旷世奇才,文理皆佳。梁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魏晋名士中大多有癖好,有的喜欢锻铁,有的喜欢种竹,有的喜欢养鹤……他们的举止不像后世士人那样中规中矩,言谈也不像后世士人无盐无味。

魏晋时期有才华的文人都有个性,有的风流倜傥,放诞不拘,书生气十足;有的敢说敢怒,嬉笑怒骂,任性而无所畏惧,充分展现个人的潜能。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魏晋风度”。

当时文人名士在精神、性格上的这种“魏晋风度”,似乎与驴相通:驴的鸣叫,一定程度地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无拘无束的气质。王粲、孙楚、王济们在驴身上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觉得驴鸣代表了他们的发声,那洪亮、顿挫、极具个性的鸣叫,足以给世人以震撼。

很多魏晋士人坦荡真率又个性鲜明,他们大都有情有义有才有趣,难怪日本近代诗人大沼(zhǎo)枕山说:“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第三部分:世说新语中的成语典故

《世说新语》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它所传递的那种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令无数读书人心驰神往,千百年来一直影响深远。由此也引申出了好多成语,这一讲让我们看几个和《世说新语》有关的成语故事,让我们细细体会充满魅力的魏晋风度,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精神。

成语介绍:

【成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释义】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故事:

孔融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拜望李元礼。这个李元礼就是李膺,门槛高得不得了,那可不是谁想见都能见的。登门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亲属,才让通报。那么孔融才十岁,人家肯定不给他通报,那么他怎么办呢?

他对看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看门的一听说亲戚来了,就不敢不报。那么呢,孔融进来的时候。这个李膺也是一脸懵逼。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么个亲戚啊,所以呢,就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朋友了。”

孔子是孔融的祖先,老子是李膺的祖先,话讲得很好。李膺很高兴,宾客们都赞赏孔融聪明过人。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叫陈韪。这个陈韪到底是谁,已经不知到了,不过在这个故事里看来,应该是个嫉贤妒能的人。他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融的应对告诉他。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你就做个顺水人情,说几句好话,表扬表扬人家孩子,落得个满堂欢喜不就得了吗。这个陈呢,就非得丧那么几句。他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那孔融呢,肯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回头就怼过去:“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言外之意是您现在有点不聪明了。

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这就叫自取其辱。

字词: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人。

②李元礼:李膺,字符礼,是东汉末年清流运动的领袖。

③清称:具有清高名誉之人。

④奕世:累世。

⑤了了:聪明貌。

⑥踧踖:音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道理:

怎样把话说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年仅十岁的孔文举,深语这门学问和艺术,オ得以在李元礼的府上推销自己。虽然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讲话,但未必人人都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想要把话说好,说得中听,就必须搞清楚对方的心思和喜好。做到这一点,说话的时候,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当然,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够沉得住气,仔细倾听对方,并探清对方的口气。等摸清楚对方的来意后,再做出适当的回应。这时候,需要说话者本人综合考虑,话一旦说出口去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一个好的说话者,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将主观意愿和客观效果得心应手地协调起来。孔文举舌战土大夫陈韪时所表现出的机变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聪明人说话,善于借力使力,这样才能显露锋芒,震慑对方。言语不在多,在于能否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二、割席分坐

成语介绍:

【成语】割席分坐

【释义】席:坐席。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

故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掉了。

还有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字词: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③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④过门者,宁读如故⑤,歆废书出看。宁割席⑥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xīn):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捉:拿起来,举起,握。

③掷:扔。

④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⑤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故,原来。

⑥割席:割开草席。

道理:

只有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才算是朋友。管宁和华歆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金钱,管宁只是当作瓦石,是视而不见的;而华歆却是十分看重的。读书的时候,管宁专心致志,绝没有二心;而华歆却容易分心。虽然这些是平常的小事,但是足以反映出两个人的个人品质以及他们做事的态度。

三、七步成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成语介绍:

【成语】七步成诗

【释义】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

背景:在“三曹”中,最有文学才华的应数曹植(192—232)。曹植字子建,自幼受到曹操的赏识,还差点被立为王储。可是他喜欢饮酒,又很有个性,最终失掉曹操的欢心,王储到底没当成。

曹操在世的时候,曹植的日子还好过,可曹操一死,哥哥曹丕当了皇帝,曹植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同学们想想,大凡做皇帝的人,最怕什么呢?最担心人家抢自己的位子;对自己的亲兄弟,更是严加防范。曹丕一上台,自然先把兄弟们控制起来。曹植名义上是王侯,实际跟囚徒差不了多少。

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承了王位,掌握了朝廷大权。这时,有人告发他的弟弟、临淄侯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扣押了他派去的使者。曹丕便立即派人把曹植押来审问。

故事:

曹丕把曹植召来,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作出一首诗。如果作得出,就免他的死罪。

曹植略微思索一下后,就迈开步子,边走边念出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意思是说,煮豆子作豆豉(chǐ)时,锅底下烧着豆蔓子。豆子在锅里哭着说:豆蔓儿呀,咱俩本是一条根生出来的,干吗这么逼人太甚呀!——据说曹丕听了,十分惭愧。他听出了这双关语中的另一层意思:咱哥儿俩是一母同胞,你何必这么欺压人呢!

曹丕听后,也觉得自己对弟弟逼得太狠,感到有些惭愧,就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遣回封地。最后,曹植在一个远离京城的小郡忧郁而死。

道理:

危急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魏文帝有意除掉曹植,因此想出让曹植“七步之内作诗”的要求。但曹植处变不惊,凭借自己的才学,含沙射影地驳斥了对方,让对方自感理屈,无力反驳,这种危急时刻的反应能力,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东西。

生活不可能水远都是风平浪静的,难免会激起一些风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突发状况,我们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尽快将焦躁、紧张、慌乱等负面情绪从身体里剥离出去,然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做出反应。我们应该有勇气和胆识,但同时要有心如止水的定力,很多成功的决策和选择都是以冷静理智为前提的。

第四部分:跟世说新语学做旷达乐观人

在《世说新语》的36门里,每一门都体现着魏晋特定的社会风流。

在《世说新语》所记的五六百人中,每一位也都具备独特的个人风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世说新语》文本,从几个代表性的故事中,一览魏晋风流的概貌。

故事一: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彷徨:徘徊。

②忆:思念,想念。

③就之:靠近他,指到戴逵那里去。

④宿:一夜。

⑤造门不前:到门口而不进去见面。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东晋名士王子猷的。王子猷,名徽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以放诞不羁而著称。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大雪的冬夜,王徽之夜里醒来,打开窗户,四望皎然,天地间一片白茫茫。他一边独自喝酒,一边欣赏雪景,在清冷幽静的环境中踱步彷徨,他咏起了左思的《招隐诗》,于是想起了一位隐士朋友,就是戴逵戴安道。在这样的兴致之下,他即刻出发去拜访住在剡县的戴安道,大致上就是从地图上的绍兴沿曹娥江到嵊(sheng)州。一叶扁舟在江南的雪夜独行,经过整整一宿方才到达。就在人们都认为他会叩门而入与友人欢聚的一刻,他却转身走了。人问为何,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兴”是一种非常个人的情绪,皎洁的雪夜,独酌、咏诗,突然就触动了王徽之的“兴从而促成了浪漫唯美的行程。“兴”寄于过程,而非目的。王徽之想见的也并不是戴逵,而是由“兴”引发的诗意的自己。这样奇特的行为,正体现了魏晋士人优雅脱俗、任性随兴的风度。

道理:

做人,最重要的是快乐。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就是一种快乐之道。当自己兴致来临时,不必瞻前顾后,左思右量,而是马上行动,让自己投入到那个兴致中并实现它。这个过程,本是就会给人带来极致的满足。所以说,做人何必太拘束?不如抛开计划,扔掉常规。没有了拘束,只是跟随自己的兴致来生活,快乐就会浮现。当兴致消失时,也不要勉强自己照着原计划坚持做某件事情。计划不如变化快,酒脱一点,自在一点,不强求自己。

故事二: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注释:

①自胜:自我控制。

②孩抱:已会笑还要人抱。孩,指小儿笑的样子。为了凸显年龄小。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儿子夭折,山简去探望他看到他悲不自胜,于是宽慰他说,这么小的孩子,跟你建立感情的时间还很短,不必如此悲痛。王戎回答说,圣人忘情,超越了情;最下之人不及情,没有能力获得情;而“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并不是值得效仿的,而“我辈”钟情的生活方式,才是理应如此的。山简“服其言”,也就是认同王戎“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观点。魏晋人超越脱俗,但并不无情,相反,肯定人的感情尊重人的感情,这是《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最为突显的特质之一。

道理:

当某人失去了某一亲朋好友时,别人常会对他说:“节哀”。这虽说是一种其实已经失去了实际效用的劝慰方式,但从礼仪的角度来讲,它永远不过时。山简并非不懂礼仪,相反正是因为他懂得礼仪的无用才说出了不同于常人的劝慰之话。他本是出于好意,想以最现实的说法来减少王戎的痛苦。他言语之意:死去的孩子还年幼,跟王戎的感情还不深,悲痛可以少一点。无论是何人,听到这样的话未免都觉刺耳。王戒虽然不乐意听,因知道山简的本意是好的,所以并没有斥责他。

王容反驳的话,其意思通俗点说就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等云云众生,既无法做看透生死的圣人,又不是无情如草木,注定为情所困,为得失所悲苦。

故事三: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注释

①连手共萦之:拉着手把他围绕起来。

②游这:嬉游。

③妪:女子的通称。

④委顿:疲乏狼狈。

魏晋是一个盛产美男子的时代,潘安、卫玠(jie)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潘安的。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后世以潘安称之。潘岳在年少的时候,曾“挟弹(dan)出洛阳道”,带着弹弓出门,被路上的粉丝团团围住,观看他的美貌,造成了交通堵塞。而容貌较丑的左思,想要东施效鞶,则遭到了“齐共乱睡之”的围攻,不得不“委顿而返”。爱美是人的天性,魏晋人热爱美好、赞赏美好、追慕美好,并且对东施效鞶那样的虛假做作丑陋毫不容忍,这正与思想上崇尚自然、肯定人性是密切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潘岳的美,不仅在于“妙有姿容”,更在于“好神情”,也就是一种潇洒的神韵、精神气质。这种由内而外的、形神兼备的美,才是理想的美。

道理:

为什么“东施”总爱“效顰”,甚至如左太冲一样有才华的人都要为自己的丑陋外貌争一口气?

这跟人的本性有关。人天性爱美,喜欢被人喜爱,这是任时代进步也改变不了。所以,换个角度想想的话,“东施效颦”这件事虽说可笑,但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即使长得貌丑,一个人也有争取他人喜爱和认同的权利。只是,“效颦”的“东施”用的方式是错的。效颦者被自己的嫉妒心蒙蔽,忘记了这么一层道理:人获得他人认同和称赞不是因为他像谁,而是因为他是他自己。

做自己,再丑也不会遭人唾弃。模仿别人,既不成别人也丢了自己,才遭人唾弃,让自己尴尬。

尾语:醉酒的刘伶

数不尽的魏晋风流,讲不完的奇闻轶事。最后说一说身材矮小,容貌丑陋的刘伶。

刘伶这个人,特别喜欢喝酒,没有节制,每次喝完,都向妻子索要。

他妻子很担心他的身体,于是乎把酒倒掉,把装酒的家伙什也毁了,哭着劝告他说:“夫君,你喝得太过分了,对身体不好,你一定要把酒戒掉!”

刘伶说:“好。不过我自己不能戒掉,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发誓才能戒掉。你赶快准备酒肉。”

他妻子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乎,很快把酒肉供在神前,让刘伶发誓。

但是,万万没想到!刘伶居然是在玩套路!!!

他跪着祷告说:“天生刘伶,喝酒出名;妇人家的话,千万不要听。”

说完就拿过酒肉狂吃狂喝,一会儿就又酩酊大醉。

他妻子当时心都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