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2.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答案】

1.运用典故,体现了诗人的信念和追求,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分析】

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句用典,“长风破浪”在这里比喻实现政治理想,表达了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在告诫人们,即使人生处于低潮也不应该放弃理想、信念,只要坚持,机遇总会有的,理想终会实现。

2.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心理。诗的前六句写宴饮,“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虽然美酒佳肴,但作者却无心食用,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空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于是心中苦闷迷茫。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始终相信自己一定会像姜尚和伊尹一样,得遇明主,从而实现理想,心情就又变得积极乐观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据此可作答。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诗人 的愿望。

4.这首诗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但在悲愤中也不乏豪迈气概。请你从“愤懑”或“豪迈”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你的阅读体验。

5.你读过的其它诗文中,表现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有: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测试题(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总复习题)(1)

【答案】

3.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君的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4.示例一:我体验到作者的愤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当时诗人被排挤而离开长安,抒发了诗人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和激愤之情。

示例二:我体验到诗人的豪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当时被排挤离开长安,内心苦闷。可诗人在沉郁中奋起,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豪迈乐观。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分析】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4.要求从“愤懑”或“豪迈”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来谈谈你的阅读体验。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也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我体验到诗人的豪迈。

5.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平时多读书,多积累诗歌知识,多记忆诗词名句,特别是多背诵有关表现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6.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首词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B.上阕以一个“异”字统领景物特点,渲染了边塞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C.“霜满地”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D.全词抒发了作者立志替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的满腔豪情。

【答案】D

【详解】

D项“抒发了作者立志替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的满腔豪情”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本题考查诗歌鉴赏,需要学生掌握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诗中“闻笛赋”“烂柯人”“歌一曲”皆有所指。任选其一,简要说明指的是什么。

8.这首诗的意境或情感让你联想到哪个人或哪个作品,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测试题(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总复习题)(2)

【答案】

7.示例一:“闻笛赋”指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示例二:“烂柯人”指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所载晋人王质的故事。

示例三:“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示例一:这首诗的情感让我联想到欧阳修。他被贬滁州,能从失意苦闷的情绪中超脱出来,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流露的惆怅又豁达的乐观心态相一致。

示例二:这首诗的意境让我联想到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刘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蕴含了旧事物必将被新生事物取代的哲理。

【分析】

7.这两个词都是运用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使人不免想到欧阳修也是被贬到滁州,但他能从失意苦闷的情绪中超脱出来,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流露的豁达胸襟相一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请简要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所展现的情景。

10.本词结句“可怜白发生”被誉为“奇句”,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它“奇”在哪里。

【答案】

9. 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着各种乐器演奏的慷慨激昂的塞外乐曲(战歌)。

10.①感情上,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从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词人两鬓染霜、壮志未酬的悲愤;②内容上,此句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词中刻画的壮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③表达效果上,戛然而止,悲壮苍凉,余味无穷。

【解析】

9.描述时要注意把握基本的画面和内容,把大致画面描述出来即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思是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根据诗句意思加入合理的想象描写画面内容即可。

10.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理解,“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诗句戛然而止,收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巧用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

B.颈联格调伤感,以“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了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

C.尾联直抒胸臆,点明酬赠的题意是“长精神”,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D.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沉郁中见豪放。

12.诗歌首联中“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B

12.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解析】

11.B项表述错误,颈联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12.解答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意思是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凄凉地”指的是荒凉的地方。“弃置身”是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所以“凄凉地”“弃置身”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本诗是作者遭弹劾后罢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13.全词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结合有关语句说说。

14.古人素以秋愁为一体,辛弃疾却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请说说该句中蕴含的感情。

【答案】

13.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

14.“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这是反话正说,是心中之愁无法言表的反映。暗含了诗人遭受弹劾罢职的忧愁和苦闷,同时亦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测试题(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总复习题)(3)

【解析】

13.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1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当时受压抑,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5.本首词中,作者用了“_________”“遣冯唐”“_________”三个典故。

16.下列对本首词中“狂”内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狂”在外在。身着锦帽貂裘,手中左牵黄犬,右擎苍鹰。

B.“狂”在行为。率千骑“卷平冈”,“亲射虎”“射天狼”。

C.“狂”在姿态。尽兴“酒酣”,“胸胆开张”,不惧赞霜。

D.“狂”在志向。期盼着朝廷“遣冯唐”,早日能报效国家。

【答案】

15.亲射虎 射天狼

16.B

【分析】

15.本首词中,典故有三。其一: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其二: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其三:射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16.B对本首词中“狂”内涵的分析不恰当。“亲射虎”“射天狼”是作者运用的典故,不是作者“狂”的行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7.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和景?

18.请你说说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17.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8.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解析】

1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8.本题考查尾联的作用。内容上:先翻译尾联的意思,然后再选取角度(修辞,表现手法等)然后再结合全诗感情色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表现体现什么。结构上:总结全诗,交待主旨。本首诗尾联,内容:“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写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昨夜梦见故乡的美好情景,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实际是以乐景写哀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节奏短促、跳跃,表现诗人徘徊苦闷的心境。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全诗中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2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概括。

【答案】

19.B

20.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不写具体人物也可),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B“实写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应是比喻,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20.考查典故的作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是说吕尚(姜太公)不得志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后来遇到周文王,才引为重用,辅佐帝王建立功业。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这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C.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D.颈联中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2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项测试题(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总复习题)(4)

【答案】

21. C

22. 反问 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解析】

21.C项,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没有运用拟人,拟人是把物比作人,而此句不是写物,而是写作者自身的身世。故选C。

2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需要从修辞手法和情感方面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完成小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霜满地”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B.“燕然未勒”是借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记功而还的典故,用来表现将士们建功报国的壮志和决心。

C.“羌管悠悠”说明边关虽然寒冷,但有羌管鸣奏,文娱生活丰富,将士并不感到艰苦。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2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心情?

【答案】

23. C

24. 报国建功(外患未除、功业未建、燕然未勒)及思念家乡的复杂矛盾心情。(答到“思乡”“报国”之间矛盾心理即可)

【解析】

2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词的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思乡情切;“燕然未勒归无计”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用声色加以点染,给人以凄清、悲凉、深沉、伤感的感受。所以,C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24.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燕然未勒”是指外患未除、功业未建;“归无计”是说没有办法回家。由此可知,这句诗表达的是“报国建功”和“思念家乡”的复杂矛盾心情。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5.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26.请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答案】

25.“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

26.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解析】

25.分析诗句中关键词语的文字表现力。一定要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诗句中去探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即表现出词人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寒冷的矛盾心情。

26.欣赏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感情必须用感情来战胜,把感情付诸理智来判断,不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就是长远的预后不良。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7.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

B.词的上片表达词人意欲出国留学、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C.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D.“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怨幽之情。

28.请对下面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答案】

27.B

28.这四句既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又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分析】

27.B项“词人意欲出国留学”对本诗理解有误。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28.赏析词句。读懂此句,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即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这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