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攻灭山东六国。

这是华夏大地的第一次统一战争,大秦帝国浴血而生。

15年后,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秦末硝烟、楚汉争霸,至公元前202年刘邦汜水称帝,中华大地再次迎来了一个统一王朝——大汉帝国。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

但是,汉高祖要成就始皇帝的伟业、汉帝国要成就秦帝国的辉煌,刘邦及其一众沛丰将领,他们也要完成一次统一战争:平异姓诸侯王之战。

大一统或许是个偶然。

诸侯林立、豪杰称雄的天下大势,要实现所谓的“分久必合”,想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始皇帝做了表率、汉高祖成了模范,一个“大一统”的开端和底色,成了后世王朝的博弈归宿。

所以,大一统成为中华大地以及我们这个民族的特色。

历史得有真英雄,大一统得有真豪杰,始皇帝和汉高祖,他们就是这样的英雄吧。

1.平异姓诸侯王战争的根本原因:楚汉争霸下的次要矛盾

仔细端详楚汉争霸,就能发现:这不是刘邦的汉国与项羽的楚国在争天下,也不是刘邦与项羽争皇帝。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3)

楚汉争霸是两个诸侯集团的较量。

以汉王刘邦为首的诸侯集团、以西楚霸王项羽为首的诸侯集团,就是这两个诸侯集团在较量。

较量的结果:表面上刘邦汜水称帝,统一了华夏大地;实际却是以汉王刘邦为首的诸侯集团取得了最终胜利,一众诸侯们要按实力大小、贡献多少,分割华夏河山。

所以,楚汉争霸之后仍旧是一众诸侯国,只不过刘邦的汉国升格为大汉、刘邦的汉王升级为皇帝,名义上做了天下共主。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4)

而韩信的楚国、彭越的梁国、英布的淮南国、臧荼的燕国,以及与刘邦同姓或连亲的代国、赵国、齐国,他们都是独立王国,此时的大汉朝堂奈何不了他们。

之所以封国无数、郡国并行,完全是因为楚汉争霸的次要矛盾使然。

刘邦是一个能抓住主要矛盾的人。

他把与项羽的争霸战争,定性为主要矛盾,而其他全是次要矛盾。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5)

对于主要矛盾,那就集中全部力量和关系资源去解决,而对于次要矛盾,那就一概不管,甚至放任自流。

那么,都有哪些次要矛盾呢?

第一个次要矛盾就是山东六国的自我认同。

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项羽分封是以六国为基础进行细分,刘邦分封也是以六国为基础进行重分,无论是谁分封都得以六国的基本框架为基础。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6)

其原因就是山东六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自我认同。

齐人不仅有自己的文学风采,更有齐人的语言做派,任谁分封也得照着齐地的历史底色去实施。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很重要的一个分封依据就是“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连语言都已经“独立”,就别说文化、风俗和习惯了。

齐地如此,燕地、赵地、韩地、魏地,也是如此。

而楚国则更复杂,因为地方太大,所以内部还分了西楚、东楚和南楚。

可以说,六国自我认同的矛盾,连秦始皇都没有解决,这也是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有风吹草动,统一的大帝国就立即分崩离析、各自为政。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7)

始皇帝与大秦帝国

第二个次要矛盾就是天下英雄均得封国封王。

有独立王国,还得有堪为独立的封王。

而霸主天下的大汉帝国,随处可见的就是:“独立王国加英雄封王”。

形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

打败楚霸王、统一华夏的,不是刘邦及其忠心耿耿的沛丰集团,而是一个以刘邦为核心的诸侯联盟,或英雄联盟。

这些乱世枭雄,他们立了功,就得封赏一片江山。

这既是他们能够加入刘邦集团的原因所在,也是刘邦的许诺和要约。

甚至,根本不用刘邦去许诺、分封和履行要约。

彭越、英布以及韩信,这些人已经在乱世中为自己先攫取了封国领土。

而燕王臧荼,本身就是带着封国、带着军队、带着臣民加入刘邦集团的,称帝的刘邦只需确认一下。

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刘邦封与不封,封国封王们已经是既成事实。

第三个次要矛盾是个边地问题,这是一个比中原天下更大的形势。

边地、朝堂以及民治,从来都是封建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往往就是这三个大问题能出大事情,出足以改朝换代的大事情。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8)

匈奴

刚刚立国的大汉王朝,在边地的问题上,直接就遇到了两大强劲对手。

一个是统一了北方草原的匈奴,一个是割据万里南越的赵佗,这两个对手就是边地之患。

楚汉争霸的汉王刘邦可以不去理会,但统一了中原的大汉皇帝,却必须得面对这两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匈奴问题。

边地不稳,地方割据就会在不稳中趁势做强,直至动摇整个帝国。

在楚汉争霸时期,这三个问题都是次要矛盾,完全可以不用理会。

但是,刘邦称帝之后,这三个问题就是主要矛盾,必须得理会,理会不好,大汉就得亡国,或再一次诸侯林立。

而这三个矛盾,全部集中而激烈地反映在了异姓诸侯王身上,成为帝国统一和国祚持久的大问题。

2.燕王臧荼情最薄、楚王韩信疑最重

战神项羽乌江自刎,高祖刘邦汜水称帝,当此之时,乱世就结束了吗?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9)

不可能,不仅不会结束,而且连一年都不会消停。

始皇帝统一中国,是公元前221年,这时候虽有局部战争,但没有全国大战。

但是,仅仅持续了15年,始皇帝一死、陈胜一呼,天下再次乱世。

而这乱世一直到刘邦死都没有结束。

第一战就是平燕王臧荼。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0)

燕王臧荼

燕王臧荼造反便去平定,不造反刘邦也会去征伐。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7月,燕王臧荼就造反了。

史书所载是因为刘邦穷追项羽余党,于是燕王臧荼害怕,所以就造反。

臧荼造反,有这个原因。

他是出兵助项羽灭秦的燕国将军,后被项羽封为燕王,可以说是项羽的铁杆盟友,很容易被当成项羽余党。

另外的原因就是:臧荼无功于大汉却坐拥千里燕国。

无功而封王大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危局。

刘邦大封功臣,因为功臣实在太多,所以大汉的国土都要不够封了。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1)

此时打燕国的主意,一直就很“流氓”的刘邦,去干这事儿,一点儿都不会觉得难为情。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臧荼跟离刘邦、跟朝廷、跟一众大汉新贵们,没交情。

刚刚立国的大汉朝堂,不要说萧何、曹参等沛丰集团,就是韩信、彭越以及英布,跟燕王臧荼都没啥交情。

所以,平定了楚霸王的刘邦,不去收拾燕王臧荼,估计臧荼都不相信。

燕国实力最弱、燕王功少却封王,臧荼跟刘邦集团情寡义薄、跟项羽集团情深义重,所以攻灭燕国,朝堂上下、人人满意。

结束了楚汉争霸的刘邦大军,直接开赴燕国前线。

平燕王臧荼之战,当真没啥说的,刘邦既兵强又将勇,摧枯拉朽就平了燕王臧荼,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治理燕国,然后大军班师。

班师途中,刘邦就要南下攻楚,他要灭韩信。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2)

韩信

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

谁告发韩信要谋反的?

这么大的事情,司马迁都没给出个姓名。

所以,可能就没这么个人,而韩信谋反就是没影的事。

之所以要平楚王韩信,就如谋士蒯通所言:

(韩信)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3)

蒯通

原因就是猜疑,猜疑的刘邦就要先下手为强。

所以,依陈平之计,皇帝刘邦伪游云梦,楚王韩信前来谒见,于是“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韩信被擒、押往洛阳,楚王被贬淮阴侯,韩信也就被刘邦死死地看了起来。

3.边地从来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韩王信与匈奴

韩王信是韩国皇室后裔,与张良一起助刘邦扣关攻秦,楚汉争霸时期,带兵占领了韩国故地,战后被封韩王。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4)

韩王信

韩国的位置很重要,基本上就是正对着函谷关,可谓中原咽喉。

这么重要的地方,大汉朝廷当然想中央直辖、郡县治理。

即便郡县不成,刘邦也需要安排可靠的诸侯王坐镇。

但是,韩王信真心说不上可靠。

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刘邦成皋荥阳一有劣势,韩王信就直接投降项羽了。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5)

后来,见刘邦成势,韩王信又再次投降刘邦,然后跟着刘邦打败了楚霸王。

就是这么一个人,刘邦当然不放心。

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韩王信,还是诸侯王,但是需要换个地方,往北去今天的山西一带,为大汉固守北边。

匈奴人很强,而且强兵压境,想打谁就打谁。

韩王信不是战神韩信,战力很一般,谁想打都打得过。

关键是韩王信本就满是投降的前科劣迹,投降项羽也成、投降刘邦也成,所以此时投降匈奴也不是不可以。

于是,韩王信投降了“匈奴王”冒顿单于,并且联合匈奴共同犯汉,攻略了晋阳、铜鞮,眼看就要攻占整个河东郡。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6)

冒顿单于

内忧加外患,匈奴人终于出手了,刘邦再也不能对匈奴坐视不管了。

公元前200年,刘邦兵分两路、出击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兵。

西路由刘邦挂帅,主力是灌婴和靳翕的三十万步骑大军,沿铜鞮、晋阳、楼烦一线,从南向北打,目标是韩王信的叛军。

东路主要是樊哙、周勃和夏侯婴的骑兵部队,沿代城、云中、武泉一线快速突袭,也是从南往北打,目标是匈奴骑兵。

两路大军,都是旗开得胜,会师晋阳。

匈奴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破之。

面对匈奴的万余骑兵,汉军势如破竹,在晋阳打垮了匈奴骑兵。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7)

匈奴骑兵

但是,胜利却冲昏了刘邦的头脑,他想一战定匈奴,成就始皇帝的霸业,于是率领骑兵部队死命追击,直至被围白登山。

匈奴冒顿单于也是英雄一枚,你刘邦统一了中原,而冒顿也统一了草原,所以两个英雄的较量,刘邦落了下风。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晋阳战胜,结果白登被困。

白登被困,结果汉匈和亲。

从不任性、从来隐忍、从来知错就改的刘邦,立即重新定位汉匈关系:一定不能让匈奴人搅进平异姓诸侯王的统一战争中来。

如果匈奴人趁此时搅和进来,那这仗就没法打了。

于是,刘邦赶紧采纳娄敬的建议:示弱匈奴、和亲匈奴,就是要稳住匈奴。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8)

白登解围之后,刘邦重新布置了北地边防,韩王信流亡匈奴,平韩王信之战草草收场。

但是,平韩王信一战,导致匈奴的边地危机正式爆发,而且结果很严重,征战一生的皇帝刘邦,差点儿做了匈奴人的俘虏。

所以,如何处理与匈奴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在平异姓诸侯王的统一战争中处理与匈奴人的关系,考验着刘邦与朝堂群臣的智慧。

4.陈豨叛乱:北境四王和匈奴骑兵协力作乱

代赵之地,太重要了。

因为匈奴人已经被搅和进来了,草原枭雄冒顿单于蠢蠢欲动。

这期间又发生了赵相谋刺一事,所以赵王赵敖(张耳之子、刘邦女婿)被免,代王刘喜(刘邦二哥)因惧怕匈奴而逃国,于是代王刘喜被免。

所以,刘邦必须派出得力干将、镇守北境,这时候不能再任人唯亲,而只能任人唯贤。

于是,陈豨这个人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因为史料缺失,连司马迁都不知道陈豨这个人的履历,只记载他是山东宛朐人。

但这个人应该是能领兵、会打仗的,否则刘邦也不会把他派往代赵之地。

(韩信说)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韩信和陈豨都能一起商量怎么造反,足见,陈豨与战神韩信关系密切。

英雄惜英雄,能入韩信法眼的人,陈豨自是英雄一枚。

公元前200年,陈豨拜为代相;公元前197年,陈豨就造反了。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19)

平叛陈豨

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既然匈奴人已经搅和进来了,造反的陈豨当然是希望天下越乱越好,所以他勾连匈奴入汉,而且策反了燕王卢绾。

在朝堂内,陈豨联络了韩信;在国境内,陈豨联络了燕国;在大汉外,陈豨还联络了匈奴人。同时,流亡匈奴的韩王信、赵王利(赵战国后裔),也都参与了进来。

于是,陈豨自封代王,燕王卢绾作壁上观、韩王信和赵王利趁火打劫,一下就冒出四个诸侯王造反,更有匈奴人的骑兵助战,大汉北境硝烟四起。

所以说,陈豨这个人不简单,他不是一个人在造反而是能联络一群人一起造反。

陈豨的攻势非常凶猛,南部常山郡25做城池,等刘邦快马赶到邯郸时,陈豨已经占了20座。

韩王信造反,刘邦两路出击,仅西路军就是三十万之众,可谓倾举国之兵。

而陈豨造反,要比韩王信更凶猛,所以更得倾举国之兵,不仅汉朝廷要出兵,郡国诸侯也要出兵。

但是,到了此时,刘邦才看清楚:真正能跟他一起扛大事的,只有那些朝堂上的沛丰臣僚和大汉的郡县府吏,诸侯王根本指望不上,连自己的发小燕王卢绾都使不动。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0)

燕王卢绾

还好,刘邦打项羽不行,但项羽之外的一众天下英雄,刘邦也是想打谁就打谁。

樊哙、灌婴、夏侯婴、周勃以及张良、陈平,这些朝臣精英,也是要勇有有勇、要谋有谋。

所以,刘邦平定了陈豨叛乱,代王陈豨、韩王信,都做了汉军的刀下鬼。

5.战乱几时休:彭越俎醢、英布叛乱,燕王卢绾走匈奴

韩王信和陈豨的两起平叛战争,前后折腾了六年之久。

刘邦称帝之后,可以说是无年不战,而且刘邦从来都是披坚执锐、亲自领兵。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1)

皇帝当到这份上,刘邦真心不容易。

平定陈豨叛乱后,刘邦在班师途中就把梁王彭越给抓了。

表面原因是彭越试图谋反,内里原因是彭越平叛不给力、称病不自将,而根本原因就是彭越不姓刘,这个枭雄太危险,必须得拿了、去国免王。

刘邦把彭越贬为庶民、发配蜀地,而吕后比刘邦毒辣得多,直接让刘邦把彭越剁成肉酱而后传阅诸侯。

做事做绝、不留后患,这就是女汉子吕雉的风格。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2)

而且,刘邦在前线平叛之时,吕后在长安长乐宫就已经把韩信处死灭族了。

杀伐果决、不让须眉,刘邦是平叛异姓诸侯王,而吕后却是直接用杀的,一个不留,从来不念旧时情分,也不顾惜往日功绩。

彭越俎醢、韩信灭族,英布立即造反。

造反的原因,那位原楚国令尹薛公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韩信是剪不断地犹豫,彭越是理不清地奢望,英布再无动于衷,那就对不起乱世枭雄的名号了。

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和英布。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3)

汉初三大名将

要是两个人同时造反,刘邦真心收拾不动。如果韩信不犹豫,一个人造反,刘邦打得过、打不过都不好说。

但是,此时的刘邦已经剪灭了韩信和彭越,对付英布这一个人还是能够勉强为之的。

尽管如此,刘邦还是力不从心了,原因就是刘邦老了,此时的刘邦已经60岁了。

刘邦想放手,让太子刘盈去历练一下,但是最后他还是放不了手。

因为老刘家能打天下的,就只有刘邦一人。

病榻上的刘邦,拖着病躯,继续战场征伐,亲自去了断最后一个秦末枭雄英布。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4)

此战,齐相曹参出力最多,带领齐国十二万大军前来助战,荡平了英布的北路军团,而后与刘邦合力进剿英布。

公元前196年12月,刘邦平定了英布叛乱。

凯旋而归的大英雄刘邦,也“没出息”了一回,效仿了一下楚霸王,他要衣锦还故乡,来到了最初起事灭秦的沛城,并与沛地父老痛饮10余日。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唱《大风歌》的刘邦想起了谁?

他想到了项羽,曾与项羽结为兄弟。

他想到了韩信,曾与韩信岂曰无衣。

他想到了彭越、英布,曾与他们并肩作战。

他可能还想到了高阳酒徒郦食其、李代桃僵的纪信、死不旋踵的周苛,还想到了那个五百门客为之死的齐王田横。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5)

田横与五百门客

这些秦末英雄,一个个历历在目,他们是那么真切、那么风流、那么气吐万里如虎,而现在他们都不在了。

战败了天下英雄、统一了华夏大地,刘邦是一种没有对手而孤独求败的失落,还是一种独怅然而泣下的黯然神伤?

高声一首《大风歌》、伴着两行英雄泪,刘邦在对酒当歌中也即将走向英雄们的必然归宿。

公元前195年6月,刘邦病逝长乐宫。

刘邦病逝之后,燕王卢绾不敢再回中原,于是流落匈奴。

至此,刘邦平异姓诸侯王的统一战争,宣告结束,华夏再归一统。

6.征战之死的英雄刘邦,他真得很了不起

始皇帝仅是打了个大一统的样式:华夏要建大帝国。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6)

秦始皇

但是,15年的时间太短暂。

虽然有了郡县制的政治模板,有了统一文字的文化基础,有了统一度量衡的治理范本,但大帝国要成为传统,还需要时间。

刘邦的再次统一以及两汉数百年的巩固,使得华夏大帝国成为后世王朝的必然标配。

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嬴政,他们都有缺点,但其功绩都足以彪炳史册。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7)

《大风歌》里有丈夫雄心,《鸿鹄歌》里有英雄无奈。

刘邦自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这个有情怀的英雄,他最敬仰的英雄是谁?

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年轻时的刘邦,崇拜魏无忌,他也曾仗剑走天涯、歌一曲“长铗归来兮”,要去做信陵君的门客。

所以,信陵君虽不称王,但刘邦却也安排了五户人家去守冢。

刘邦剪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布衣刘邦的天下情怀)(28)

其他诸侯王都安排了十家守冢,但是以灭秦为志向的刘邦却给始皇帝安排了二十家守冢。

因为始皇帝也是英雄,所以英雄惺英雄、好汉惜好汉。

已是王者的刘邦,此时更懂始皇帝的心胸和志向。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纵观刘邦一生,此言不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