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讲述3年调整,经济迅速恢复。本期介绍经济运转的基础,国有企业的发展,更好理解在国家经济的运转。(共3569字,阅读需15分钟)


01

国营企业的起步

1934中央公营工厂

企业对国家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业化起步和企业的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国企发展从0到1,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20年前的国企(国企的艰难起步)(1)

我国国有企业产生可以追溯到1934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公营企业,主要包括兵工、被服、制鞋、印刷、制币、纺织、制药、造纸等军需工厂。

1945年,在陕甘宁边区的公营企业里,有纺织、造纸、印刷、化学、石油、机械、煤、铁、军火等服务战争的工厂。

同时围绕工厂、商业发展,相继建立了银行、贸易、服务业公司。这些公司的组建发展,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也积累了大量的经营管理经验。

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从东北解放时就开始了,1949年初长江以北民国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没收完毕。构建了在金融、工业、交通运输、外贸等领域的基本框架。在电力、煤炭、钢铁、钨锑、锡、水泥、糖等关键领域建立了绝对影响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英美对华采取封锁政策,我国政府采取相应反制措施,对在华英美企业实行强行管制和征用。同时苏联将自日本侵略者手中所获得财产,以及过去北京兵营的全部物资,均无偿地移交新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6大区,继续推进没收“官僚资本”由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同时,新政府开始投资兴建国营企业,由于国民经济正处于恢复过程中,国家的财力还非常有限,因此在1950年3月“统一财经”后,有限的投资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央手中。

政府的投资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投资于金融和贸易企业。

一部分是投资用于工业和水利为主的基本建设。

20年前的国企(国企的艰难起步)(2)

随着国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国家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过多、过细的弊端逐步被发现。

企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财政困难状况逐渐加剧,这推动了国营企业发展探索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企业建设,基本围绕服务国家各项基本发展需求,在稳定发展、促进进步、提升人民生活方面做出了贡献。

当时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为个人谋福利,而是服务国家整体的发展,这在国有企业发展之初,就奠定其价值取向,反过来也导致了激励不足等问题。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发展经验。特别是1958年以来,为了摆脱苏联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走自主独立路线,各行各业开始了新的探索,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鞍钢宪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偿试。

当时更多强调发动普通工人进行技术革命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工厂发展。但对整体工业跃升缺乏激励手段和办法,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拉开了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差距。

02

国营工厂发展

三华经验

“三华”是指三个名字中都带有“华”字的国营兵工厂,在当时的国营工厂中有代表性。其中:

庆华工具厂前身是1921年奉系军阀的奉天军械厂。

1945年苏军运走最优良机器。

1946年国民政府进入沈阳接收该厂。

1948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兵工厂的枪所部分北迁到黑龙江,成为轻武器冲锋枪生产基地。

70年代三线建设后期,整体搬迁到河南许昌。

80年代后国际形势缓和,国家要求兵工厂不再整体搬迁,已经搬迁到许昌就“军转民”了,留在北安的庆华工具厂1988年划归首钢。

庆华和大多国营企业一样,是历史的缩影,每次调整变革都是时代的记忆,历经沧桑,他们仍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建华机械厂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主要修理军械。1931年开始制造各类枪械,1946年转造炮弹、手榴弹等。1949年改称国营建华机械厂,改制后归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华安机械厂建于1951年,由沈阳兵工厂的炮所搬迁到齐齐哈尔所建。集科研、生产、试验检测多种能力于一体,是大型一类重点军工企业。

1957年,中央提出“领导者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以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并且要求改变社会上所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

庆华工具厂经过不断实践,实施了干部每天半日劳动、半日工作,厂级主要领导每周参加一天劳动的制度。转变了过去单靠开会解决问题的现象,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同年5月,根据中央要求,发挥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扩大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力,齐齐哈尔国营建华机械厂,提出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想法,把班组日常管理工作分配给工人来做,形成工人参加管理的基础。

此后,两厂互相借鉴学习,逐步形成了“两参一改”(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实践基础。

国营华安机械厂在学习“两参一改”过程中,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庆华工具厂又学习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三结合”经验,形成“两参一改三结合”。“三结合”是指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在工作中的结合。

《人民日报》后来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进行了报道,成为当时的学习先进典型。

03

1960鞍钢宪法

“横空出世”

鞍山钢铁公司是当时最大的国营企业,职工10万人,设备、管理都是从苏联引进的,专强调“家治厂、规章为主、物质刺激”,而不搞政治挂帅、群众运动。

1960年,中央肯定太原“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要求各地开展技术革命。

鞍钢职工热烈响应,一个月提出革新建议62.1万多件,实现10万多项,突破关键技术1542个,建设自动生产线7条、联动线199条、流水线102条,机械化程度大为提高。

辽宁省委汇报了鞍钢开展技术革命情况。毛泽东非常满意,作出了650字长文批示。他把苏联马格尼托格尔斯克联合冶金工厂的“一厂制”称为“马钢宪法”,认为这种制度只信任少数人,不敢发动群众。而鞍山钢铁公司在“大跃进”后开始想问题,开始相信群众,开始怀疑“马钢宪法”。通过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命,创造了“鞍钢宪法”。

20年前的国企(国企的艰难起步)(3)

“鞍钢宪法”后来的主要内容有五项∶技术革命、群众运动、政治挂帅、两参一改三结合、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际上是中国工厂结合自身情况的总结,也是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路线的一次积极试验。

04

1957-1960

支持企业发展的第一次放权

计划经济集权管理,优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是地方在物资分配、财政、人事方面的权限太小。另一个是工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管得过多,但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

20年前的国企(国企的艰难起步)(4)

后来,毛泽东在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后,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3个方面。建议“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1957年《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适当扩大地方管理工业的权限和企业自主权。当时主要有4条措施。

一是调整现有企业隶属关系,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比如轻工业部、食品工业部、森林工业部、纺织部等中央部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移交地方管理。

二是增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在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

三是原来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的企业,全部利润20%归地方所得,80%归中央所得。

四是在人事管理方面,增加地方的管理权限。

各级国营企业管理权限层层下放,到1958年底,中央直属企业从1957年的9300个减少到1200个,管理权限向地方下放了87%。这次放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不久就出现了管理混乱,各自为政的问题。

“一五”计划资源倾斜向重工业优先发展,取得了成就,但牺牲了人们短期消费,扭曲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价格,使我国各种资源、商品从由市场调节的供求,转化为由中央计划来调节。

由于受“一五”计划成就的激励和“赶英超美”激情的影响,中央急于求成,在1958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平均主义和浪费现象严重,各级政府和企业不顾经济效益,只顾虚报瞒报数字,到1961年时,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出现了混乱。

05

1961中央收权

1961年开始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收回下放过度的权力。各企业和各事业单位不得擅自招收工人,生产、基建、收购、财务、文教、劳动等各项工作,执行“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账”的方针,努力完成国家计划。

并主动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1958年以来全国各地各行业一哄而上、比例失调的混乱形势。

20年前的国企(国企的艰难起步)(5)

全国县以上国营企业从1961年底的61600个,调整到1963年初的42100个。全国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从1961年的1300多个,调整到1963年初的707个。全国工业交通部门的职工从1961年底的1895万人精减到1963年初的1393万人,338万人回农村从事生产。

当时通过减少大量城镇人口和国营企业多余职工,大大压缩了工业生产、基本建设。到1965年,国民经济比例更加协调,工农业总产值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1966年上半年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厂停产闹革命,刚刚走上良性道路的工业生产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又秩序大乱。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国营企业陷入“一管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又管”的怪圈。基于现实的困境与管理的弊端,我国企业改革步入探索快车道。


预告:下一章看1958-1962,民生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