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句名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方”字,许多课本解释为方向、去处。愚以为,实在是太狭隘了,未能领会孔夫子的真实意思。

学海拾遗什么意思?原创学海遗珠之(1)

方,在生活中,十分常用,是古今使用频率都非常高的字,含义十分丰富,粗略统计了下,其意思不下二十种之多。

平常我们要弄清文字的意思,不但要看文字的本来意思,还得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甚至还要去剖析作者写作意图才能理解到。要想搞清楚“游必有方”中“方”的意思,就必须得从这句话的出处——《论语·里仁》讲起。

《论语·里仁》篇,其内容都是讲一个人如何能拥有“仁”德,保持“仁”德,怎样做才具有“仁”德,就是告诉门徒,如何自我修身做仁德君子。守孝道,是“仁”德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仁德君子所必须具备的品行的。

我们知道诸子百家都是提倡游学历练,增长见识,学以致用的。儒家也不例外,同时,孔子还强调要大行孝道。因此提及“父母在,不远游”,主要是从孝道的角度出发,远游时就无法在家待奉双亲尽孝道了。

但年岁大了,学识到了一定地步,又不得不远出游学,孔子自己年轻34岁时就有去周王畿学礼,多次拜会了老子,还周游列国,虽然目的各不相同,根据孔子父亲与母亲“野合”时,其母才16岁的记载,孔子去周王畿时,其母亲应该是健在的。所以孔子的意思应该不是只要父母健在,就一定不能远出游学历练,而是要看是否有必要。

学海拾遗什么意思?原创学海遗珠之(2)

孔子见老子石壁像

故而,下句的“游必有方”的“游”,不是近游,而是远游之意。可见孔子是支持在必要的时候,不能因为父母健在而放弃远学游历的,只不过必须要有“方”。事实上,在这两种矛盾冲突中,孔子其实是提出了两者兼顾的解决办法:“游必有方”。

我们弄明白了,为什么“父母在,不远游”?是因为要尽孝道!也明白了孔子不是不赞同父母健在时去远游,进而知道了“游必有方”是孔子提出了调和两者之间矛盾的措施,那就好理解后面的“方”是什么意思了。

尽孝道要做的事情就多了。孔子在《为政篇》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都有请教孝道,孔子的回答有:不违背礼节,不要让父母操心,要奉养父母,要恭敬顺从,要和颜悦色(或要能从父母脸色上了解其心事,让父母顺心),遇到事情要主动去做,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吃等等,总之行孝涉及方方面面,很多事情。

如果我们将“方”仅理解为方向,去处,远游时仅告诉父母自己大致去处,就不让父母担心了?就最大可能的尽了孝道了?显然不是!而是包含更大范围的事可以去做的:比如:游学的打算(去处、路线、行程),都是父母担心的事;父母衣食如何解决,不致因自己游学忍饥受冻;父母生疮害病时谁来照料;家庭事务如何安排;书信如何联络;委托邻里、亲朋友的关照等等。

因此,此处孔子说的“方”有方案、铺排,周全而系统的安排之意,这样也才更能体现游学和尽孝两者最大可能的兼顾。

“方”字的这种方案、系统安排之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遇到过的。我们把医生开具的药单子称作“处方”,古时称“药方”、“方单”,此处的“方”,就是指对病情的治疗方案,治理办法,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就并不只是用药物,还有急救手法,以及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中医的汤药,表面是几种草药熬制而成,但实际上是需要根据诊断的病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而成,这中间大有学问,所用草药讲究君、臣、佐、使配伍,如同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一样,什么药主攻病症,什么药扶正,什么药削余,什么药补不足等等,都是各有所指,各司其职;同时还要讲求药性之间的相须、相恶、相杀、相反等“七情”要领;除此之外,还要参照病人不同症状,身体体质等个体差异对每味药及重量斟酌增减、用法和剂量等。所以,医生开具的药方,可不仅仅是我们表面看到的几味药物那样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的,相互照应,有明确指向性的组合治疗方案。

学海拾遗什么意思?原创学海遗珠之(3)

中医药方

如同医生治病救人要同时采用多种措施一样,一个家庭的事务是多样而复杂的,尽孝道也是方方面面的,必须要围绕父母的赡养、健康、顺心等事务上周全照料、妥善安排,出远门前安排家中事务,与医生开具药方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游必有方”的“方”有相近之处,应作“远游前一定要有周全、妥善的安排”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