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境域,西周前属《禹贡》中扬州之地;西周为扬越部落方国之地,春秋为荆蛮越人部落之地。战国属百越之域,先属于越后属楚。秦属九江郡。[1]

境域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作为部落邑、封邑及政区地名,历有赣、上赣封君邑、赣南康、虔州、赣州之称。今择其要作地名源流考释。

赣州的由来(赣州地名源流考)(1)

赣,作为古文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字形左部像一人双手伸出状,右部为章。[2]商周文中“章”“璋”互通,指一种玉器,常刻为二,其一付给诸侯为圭,其二藏于天子王室为“璋”。字意多释为赐给之意,示意天子与诸侯赐与、贡献之义。战国基本承袭金文,又稍有变形(均见于«金文总集»6784)。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卜筮简中(《无卜简》),字形初具为“赣”。从《无卜简·卜笼》中可推测,最迟

在商鞅变法时,今“赣”字始定初形。至《说文籀文》之后,“赣”字初步稳定。

《说文解字》中有此字之载。《说文·貝部》:“赣,赐也”此释义与西周金文同,只是字形略有变形于右部。汉承战国文字,“赣”字右部上部分,有从“次”从“欠”两种写法(《篆隶表》416页),又受小篆影响,“欠”型讹为“久”,故两汉文献中古赣字已写成“赣”。但字源万变不离从章、从欠、从贝。欠为声符,后表音可念为“干”表意有贡、赐之义。《淮南子·要略》:“一朝用三千锺赣。”[3]高诱注:“锺,千斛也;赣,赐也。一朝赐群臣三万斛也。”由此亦可见:古赣字有赏赐之义。有学者认为:孔子弟子子贡,亦名子赣。[4]五代徐锴《系传》中,亦列子贡为子赣,亦可信。故春秋时,贡与赣通。邵鸿先生认为:上古赣字的字形、字音确不从贡。[5]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云:“赣之古义古音皆与贡不同。”并认为“凡作子贡者,亦皆后人所改。”并释赣为“赐”也。[6]由此可见上古赣字有赏赐之义。

《山海经·海内东经》始载:“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注江,入彭泽西。”在该著《海内经》中载赣巨人:“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郭璞注《山海经·枭阳国》:“《海内经》谓之‘赣巨人’。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郡)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郭璞认为赣水因“赣巨人”(红毛大猩猩)得名,是准确的。这儿记载的“赣水”、“赣巨人”,当指今江西地域中的类人猿——红毛大猩猩。赣水因此而得名,符合古人以物名地的地名命名规律。

赣巨人,从《海内经》中描绘以及学者刘宗迪《山海经的世界》解读角度看,当指战国时期赣水流域中的红毛大猩猩,亦俗称之“红毛野人”。因居住赣水流域的赣人善与其相处并崇敬之,以此为图腾,却演化赣人部落为“赣巨人”,以示强盛,极有可能。

赣人部落,极可能是百越族群中之干越人。《管子·小问篇》:“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擿其齿,遂入,为干国多。”春秋战国时,与吴交界盛行拔牙习俗的干国,古籍中称为“干越”。干国以国为氏,称干人,因处百越地,故称干越。

干国原为商、周时期方国,其封邑在今河南罗山与信阳之间,后北迁,商周之交又南迁江淮于今江苏省泗洪县临淮镇南筑邑为国都。春秋末为吴王阖闾所灭,其地属吴。[7]干越部落渡江南迁,一部分渡彭蠡泽沿今赣水南迁至该水上游,避入深山丛林间,与红毛大猩猩相邻族居,并以其为图腾,号“赣巨人”,以威逼越人其他部落。古籍谓其为“干越”。当然,干越南迁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红毛大猩猩,学名婆罗洲猩猩,在中国内陆亦称红毛猩猩,亦称红毛大猩猩;老百姓又习称其为“红毛野人”。解放前在湖北神农架一带深山老林中,就存在这种类人猿。我在读中小学时,经常听我的一个叔伯父谭自泉讲红毛野人(红毛大猩猩)的事。他原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后该部队投诚中国人民解放军,我的叔伯父谭自泉为某部连长、连指导员,曾驻守神农架3年。他曾亲眼见过当地山民捕捉到的雌性红毛野人(红毛大猩猩)的表情及杀死她分食的惨状。综合有关资料及我堂叔亲眼所见,在南方深山老林中,可能确实从古代到民国时期,确实存在红毛野人(红毛大猩猩)的事。

由此推断春秋战国时期,南方今江西赣水上游深山丛林中,亦或存在一种智商较高的类人猿——红毛野人(红毛大猩猩)。这就是赣(干)越人,崇拜红毛猩猩为其图腾,并谓之“赣巨人”的由来。

赣州的由来(赣州地名源流考)(2)

上赣。赣水上游之封君邑。

上,方位词。《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说文》:“上,高也。”古今文中释义有40多种,其本义指高处。赣,地名,有赐给之义。封君,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改变分封制臣比君富实力坐大的现象,采取赏赐采邑使其收取租税的办法,控制其封君。有积极意义。战国时楚国封君达53个。[8]结果造成各自为政,导致民贫国弱,终为强秦所灭。邑,字见甲骨文,从口从邑。字形像城区有土地的人,示意为城廓。《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管子·乘马》中载邑,即为官方在此筑城邑,用于军事或政事。

上赣封君邑,为战国时楚国封邑,亦或为县邑。

上赣封君邑,最早见载《古玺汇编》0008号印文“上赣君之谞玺。”李家浩先生释为“上赣君之谞玺”,并指出《汉书·地理志》豫章郡有赣县,其地位于今江西赣水边上的赣州市西,“上赣”亦可能位于赣水边上,“谞”是小吏之名,其印为“上赣君的小吏所用之印。”[9]之后何浩先生订正为上赣君封邑,并指出“赣江上游一带的今江西南部地区,属于吴起助楚悼王变法后始为楚有的楚疆南端的偏僻山区。以上为封君的封地,其时间很可能是在楚国北部、西部地域大量被他国攻占后的战国晚期。”[10]

战国初中期,楚考烈王(前262——前238)时,在今湖南省临武县内封有临武君。[11]今得多数学者认同,并具有考古遗址证实。[8]692今江西省赣州市封有上赣君,应是楚悼王(?——前381)以吴起为相实行“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开拓南疆边邑所为。上赣君邑,至战国末,从出土《上赣君之谞玺》看,因有吏印,属县级政区小吏之属,应为楚之县邑。当然,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上赣君邑,亦为县邑,位于何处?极可能位于今赣州市赣县区(原赣县)白鹭镇一带。

其一,秦始皇平南越时,已置南埜县。楚威王(?——前329)攻越,至楚怀王(?——前296)于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战败自杀,越亡。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厉门”,即晋南康县横浦关(今属江西省大余县,大余隋唐时为大庾县)。

战国末,楚于今赣州市南康区一带置上赣县,以上赣君邑为名。

秦灭楚,兵分五路攻南越。《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这表明秦始皇发兵攻南越时,二支军队驻守在今湖南省靖州县县溪镇及宁远县九嶷山一带,一支军队驻守在今广州市一带,另二支军队驻守在今江西省南康区大瘐岭界及余干县一带。因对南越国用兵之需,驻守南野时废楚上赣县,置南壄县(今南康市治西南),属九江郡。古文中野与埜、壄互通。埜,字出甲骨文,字形如丛林中茅草之状,后转化为“壄”,引申为茂盛之义。秦始皇将南野驻军邑,改为南壄县邑。而南野驻军邑,很可能秦始皇毁楚上赣县驻军邑而为南野驻军邑。

其二,赣州,今习俗赣南。赣南居住赣水上游,以章、贡为主干的10大水系密布全境。约3万年前就有人在此用时期狩猎剑齿象、牛、野猪、貘、豪猪等。境内古遗址多分布于河流两旁的土地和山岗上,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至3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较少。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赣南发现较多;其中以赣县白露商代遗址,定南西周遗址,兴国县永丰遗址较为丰富。赣县白露乡白露官村遗址,发现石器有锛、斧、铲、刀、凿等,石镞有两翼为三角菱形状的。印纹陶片有泥质折肩罐、大口尊、鬲、折腹罐、罐形器和镂空豆足等,以及夹砂圆锥、扁平、瓦形等各式陶鼎足。纹饰以细方格纹为主,并有云雷、曲折和连续圆圈等纹饰。[12]赣南商周青铜器遗址中,尤以赣县白露乡官村商周遗址中发现一件制作青铜器的石范。印纹陶中以方格纹、曲折纹为主体的纹样的装饰风格与吴城文化第三期和广东石峡遗址中层文化接近。赣县、龙南、大余、上犹等地出土的东周青铜器,多为小件,有剑、戈、矛、铖、削等子兵器或礼器。[13]

由此可推断,赣县白鹭乡(今白鹭镇)官村一带,商末周初有一处较大聚落邑。大口尊源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石范为青铜器铸范模具,源于北方,也由北向南传递,而印陶纹学术界公认为古越人制陶的特有纹饰。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原文化或楚文化已深入今江西赣县一带。楚越人族居于此,创造了既有中原文化因素又具干越人特色的地方文化。战国末,楚国在军邑基础上于此封上赣君邑,置上赣县为其食邑。秦置将南野驻军邑,改为南壄县邑。汉初置上赣县,应在这一带。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赣县,以赣水名县,治益浆溪故城(今赣县区蟠龙镇),属豫章郡。史载为赣州建置之始。东汉兴平二年(195),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赣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西晋太康末年(289),属南康郡,赣县治所,因避水患迁葛老城(今赣县区龙虎岗一带);郡治于东。西永熙七年(290),迁郡、县治于赣县区七里镇一带。西晋永和五年(349),筑城于章、贡二水间即今赣州市区,并移郡治于此。南朝梁承圣元年(552),郡、县治,又迁回原处。南朝陈永定元年(557),赣县与南康县互易县名。[1]47

隋开皇九年(589),隋平陈,置虔州,治赣县治。大业初复名赣县,为南康郡治。唐贞观元年(627),为虔州治,直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皆为虔州治,而州名曾2次改为军、军州。[14]

赣州的由来(赣州地名源流考)(3)

虔州,何以得名?

虔,指虔化水。虔,字出毛公鼎,字形如虎行状,引申为杀、掠之义。《左传·成公十六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杜预注:“虔,刘皆杀也。”《方言·卷一》:“虔,杀也。秦晋之北鄙,燕之北郊,翟县之郊谓贼为虔。”概由虎行之义而演变为虔义,故《说文·虍部》:“虔,虎行貌。从虍,文声,读若矜。”段玉裁注:“按:‘声’当是衍字,虎行而箸其文,此会意。”约在战国末至西汉时,“虔”又引申为虔诚之义。州,隋唐时,多以州、郡统县。至元代废郡,郡县制改为州县制。

西晋太康三年(282),改庐陵、南部都尉为南康郡,取“南部康宁”之意为名。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分宁都县置虔化县,治今江西省宁都县西,属南康郡。隋初省入宁都县。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开皇十八年(598)又复置,治今宁都县治,属虔州。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盖取虔化水为名也。”[15]

以后各地理志因袭相沿。北宋《太平寰宇记》指出:“虔化水源出吟山,接抚州崇仁县北,在县北二百四十里。本名雩都水,入雩都县界。”南宋《方舆胜览》:“隋置南康郡为虔州,以虔化水为名。”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虔化水,因县西“昔有虎化为石,古文人从几侧,虔化之名盖起于此。”又云:“旧谓虎州(注:虔州)为虎头城,亦本于此。”虎州(虔州),极可能为春秋末战国初夷虎部落被楚灭国后,南徙于此,筑有虎头邑,隋唐时改筑虎头城。后境内多虎患,视为不吉,遂改虎州为虔州,虎头城仍名于世。据《古今图书集成·赣州府山川考》载:“虎化石在县西五里,状如虎,下有陂亦名虎,相传石为虎所化。不曰虎化,而曰虔化,亦如虎头山之避讳也,因以名县。”

然而,据北宋王安石《虔州学记》载:“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其时虔州辖地今江西省赣县区、信丰以东、兴国、宁都以南地区。而今赣州境域,四周群山环围,断陷盆地贯穿于全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80.98%。自古山地多茂密丛林,自汉代至明清多有虎患,尤以明清时为甚。南安府,朱元璋以南安路置,治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辖境约当今章水、上犹水流域,包括今崇义、上犹、赣县、南康、大余、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县市,尤多虎患。如乾隆《大庾县志·祥异》载:嘉靖三十年(1551):“教场一日聚三虎,民缚之。”万历十六年(1588)“杨岭下一日缚三虎。”连县城教场“一日聚三虎”[16]。由此观之,明清时这一带仍多虎患。以前缺乏这方面地方文献记载,但赣南一带的虎患,应是比明清时更多。

虎为凶猛肉食动物,多象征威武之势。据《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载:以虎为成语的有:虎入羊群、虎口余生、虎斗龙争、虎头蛇尾、虎老雄心在、虎视眈眈、虎背熊腰、虎贲中郎、虎啸风生、虎踞龙盘等17条,[17]多以威武雄壮视人,可见虎虽存杀生之威,但多得人们崇拜。而以虎命名的地名多达65条,多以虎威吉祥为寓意。[14]1762—1765可见中国人心目中多有崇虎情结。

虔州,旧称虎州,虎州有虎头城。《宋会要辑稿》载虔州城为虎州城,应是当时宋人的普遍看法。[18]赵抃《同周敦颐游马祖岩》诗:“虎头城里人烟阔,马祖岩前气象豪。”苏轼《用前韵再和霍大夫》诗:“行看凤尾诏,却下虎头州。君意已吴越,我行无去留。”之后官宦与诗人崔与之、李昂英、聂子述、文天祥在相关咏虔州诗句中,皆有“虎头(城)”、“虎城”的记载,可见至少在北宋前,虔州曾习称虎州,州城名虎头城。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析宁都县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属南康郡。传说县治西五里有石状如虎,由虎化石。虎为凶物,遂避忌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为名。虔化水,亦可能原名虎化水。当以今虔化水流域山林中多有老虎(华南虎)出沒,故设县初名虎化县,后认为不吉利,旋改为虔化县。当地人们及官方以“虎”名地,至少说明当时人们普遍对虎有崇拜之情。延至北宋时,虔州,称为“虎州”(民间及官宦文人习称),虔州城称为“虎头城”,当是南朝宋称谓之余韵。

赣州。《宋会要辑稿》载:绍兴二十三年(1153)正月二十日,秘书省校书郎董德元上书云:“江西虞州,士大夫谓之虎头城,非佳名也。”“‘今拟改虔州为赣州。虔化县,据隋地理志旧曰宁都,仍欲复旧名。’从之。”事实上,虔化县早在南朝宋时已得名,因境内有“虔化水”而得名。不过,南宋初,赣南动乱频繁,董德元认为不吉利,“人应杀虎之义”,遂改虔州为赣州,企求当地动乱平息。

赣州设置后,南朝宋刘澄之认为:“(赣)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矣。”首开“赣”字探源之例。

这可能源于汉代以来的汉字拆字法;又不谙古“赣”之流变。这近于文字游戏的做法,导致后世赣南地名乱象丛生。后世各种典籍,皆因袭相沿,甚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太平寰宇记》及宋代《章贡志》以及《赣州府志》,都认同这一说法。

事实上,《汉书·地理志》:“赣(县),豫章水出西南,北入大江。”并明载:湖汉水、彭水河流名称及流向。[19]在汉代今赣州章水叫彭水,贡水叫湖汉水,二水合流叫豫章水。晋代郭璞注《山海经》中明确指出:“赣”因存“赣巨人”(注:红毛大猩猩)而称河流为“赣”水。“赣”作为地名皆源于此,与后世文献中以“章水”、“贡水”合流后称为赣水,又于二水间筑城为赣州城,毫无关系。正如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载:“二者名字之差,皆因汉志有湖汉水、彭水之名,而后人强合于章、贡二水,是致相乱。”真可谓一语切中要害。

赣县,元为赣州路治。明清为赣州府治。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县治原址,属江西省。民国2年(1913),为赣南道治。民国16年(1927),直属江西省。1949年属赣州专区,并析县城置赣州市。后政区频调,市名、县名、治所皆不易,归属随政区调整而更属。1970年属赣州地区。1971年县治迁今址梅林镇。[14]33171998年撤赣州地区为地级赣州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2016年撤赣县为赣县区;皆属赣州市。

境域内东、南、西三面,大山环峙,北面为盆地,气候湿润,河溪众多,矿产丰富,交通方便,为赣南交通中心。富有农产,多竹木特产。信丰红瓜子、安远九龙茶、宁都小布岩茶、赣州白猪、兴国灰鹅、南安板鸭、南康辣椒酱,历为特产。赣南蜜桔、柑橘、松脂、笋干、香菇,素有名声。工业基础较好,为全国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大余有“钨都”之称。名胜古迹有通天岩、郁孤台、八镜台、舍利塔、赣州古城墙、赣州文庙。另有宁都翠微峰、水口塔,安远无为寺塔、大圣寺塔,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双溪西晋摩崖石刻,赣州七里镇古窑遗址等。纪念地有瑞金革命遗址、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14]3318旅游资源较多,常有游客游乐欣赏!

赣州的由来(赣州地名源流考)(4)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市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2.

[2]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0.

[3]杨坚/前言、点校.吕氏春秋·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283.

[4]刘荣德.子贡与“子赣”[J].文史杂志,2011:(3).

[5]劭鸿.说赣:正本诸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80.

[7]彭雪开.扬州地名源流考[EB/OL].[2022-01-17].https://www.whjlw.com/7419.html.

[8]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92.

[9]李家浩.楚国古印考释[J].江汉考古,1984:(2).

[10]何浩.楚国封君封邑地望续考[J].江汉考古,1991:(4).

[11]魏昌.楚国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84.

[12]童有庆,黄承焜,薛翘.赣南文物考古工作概述[J].江西历史文物,1984:(2).

[13]赣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室.赣南文物考古五十年[J].南方文物,2001:(4).

[14]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317.

[1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672.

[16]刘正刚.明清闽粤赣地区虎实考述[J].清史研究,2001:(2).

[17]古今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古今汉语成语词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467-468.

[18]李云彪.“赣县”、“虔州”、“赣州”地名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6:(1).

[19](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78.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校对:罗洋、粟娟

责编:文学容

审核:刘年喜

彭雪开老师原创,欢迎读者评论转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地名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