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公乃王”还是“公乃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臣的位子从大到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大臣的位子从大到小(63.公乃王还是)

大臣的位子从大到小

63. “公乃王”还是“公乃全”?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是河上公、王弼、傅奕和帛书本。通行本一般以王弼本为蓝本,这次却不一样,它采用“公乃全,全乃天”。是“公乃王”还是“公乃全”?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知常容’,能知道之所常行,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容乃公’,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公乃王’,公正无私,可以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已躬也。‘王乃天’,能王,德合神明,乃与天通。‘天乃道’,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道乃久’,与道合同,乃能长久。‘没身不殆’,能公能天,通天合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殃无咎,乃与天地俱没,不危殆也。”他认为做人公正可以为天下王,王者通天、通道,久无祸殃。

王弼注:“无所不包通也。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穷极虚无也。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穷极也。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于心,则虎兕无所投其爪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王弼引用的原文虽然是“公乃王,王乃天”,但他注解的意思与“王”无关——荡然公平,则是无所不周普。“周普”后人理解为“全”。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知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大公;大公就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就合乎天;合乎天,也合乎道;合乎道,才能长久,终身不殆。”(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53-54页。)他引用的原文是“公乃全,全乃天”,“全”译为“天下归从”。

陈鼓应今译:“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9页。)他引用的原文也是“公乃全,全乃天”,“全”译为“无不周遍”。

刘笑敢认为:“‘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只有推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帛书本仍不足以作为定论,因为可能有更早的古本,……总之,不论古本真相如何,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已经有证据的事实,对自己的推理还是采取多闻阙疑的态度为好。对理论推断不妨姑备一说,但不应轻易改动原文。事实上,劳健本人也只是提出他的假说,他并没有改动《老子》原文。后人更不应轻易据他人之说而改动原文,造成更多版本歧异。”(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03-204页。)他的论述很有道理,还是“公乃王”为好。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里连续用了五个“乃”字。“乃”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乃为古字,甲骨文有之。乃,有才、为、竟、就、你的等意思,这里应为“才”之意。下面逐句解读:

“知常容”,知道了人生必死这个生命规律,永恒的道理,才能珍惜人生,包容一切。人生不易,转眼就是百年了,何必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呢?所以,要看得开,能包容。学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容乃公”,包容才能公平公正,大公无私,不会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因此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公乃王”,“王”在这里不是名词王(wáng)——王国,王侯,山大王的王,而是动词奋发图强(wàng)——统治,称王,王天下。“公乃王”就是公平、公正、大公无私才能治理好天下,也可以说是“周普”的意思——完备、周到、普遍地为人民服务。

“王乃天”,治理好天下才能顺应天意。

“天乃道”,顺应天意才符合道。

“道乃久”,符合道才能永恒长久。

“没身不殆”,尊道就会平安无事,终身不会有危险。

  本章文理清晰。老子首先提出“观复”的概念。何以“观复”呢?那就要“致虚极,守静笃”。为什么要“观复”?就是为了探究万物的生命规律,也就是“知常”。“知常”就能遵循万物的自然规律,“不知常”而胡作非为就会带来凶险。从“观复”而“知常”就会懂得包容。学会包容才能大公无私,才能治理好天下,才能顺应天意,尊道而为终身就不会有危险。

我们知道,年复一年365天,日复一日24小时。《周易》中的“观复”就是六十四卦的轮回。《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观复”应得的哲理: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坚毅刚健,天天积极努力,月月不断进步,年年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怨天忧人。懂得“观复”就能得道,终身就不会有危险。天地循环往复,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永恒地运转。人的生命是这些循环中微不足道的小小一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如何尽量把自己的那一环,那一圆画得大一些,要靠自己不断地“观复”,从中悟出道来,并实践之。这就是“观复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