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打针、吃药时,是否十分恐惧和抗拒呢?为什么有的孩子乖巧懂事,不哭。有的孩子会哭得撕心裂肺,甚至哭闹厮打大人。

我儿子小时候也非常害怕打针,记得他上幼儿园大班时,第一次抗拒打针到如此严重。

医生把着他,朝他屁股打了一巴掌后,他给医生咬在大腿上,要破了裤子和大腿,多年后,医生说当年咬的伤口留了个疤痕。

当然我儿子不怕吃药,每次我哄着他喝“阿奇霉素”,告诉他药很苦,只是我给他加了糖,他只要一口喝下就没事了,病就很快好了,也不需要打针。

这时他会乖乖地喝药水,喝完还朝我笑,我就会表扬他很勇敢。

同一个小孩子,为什么差别如此大?当时我单纯地以为,孩子就是怕打针,爱吃药,根本没懂得其中的原因。

当我读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才明白根源在大人的不同表现。

他打针咬了医生那次,我没在。他姥姥带他去的,他本就害怕打针,结果医生各种语言恐吓他,“不打针就会死去,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而他姥姥就收买他告诉他勇敢做男子汉,打了针带他买汽车等,弄得孩子内心纠结,不知所措,只会加重他的紧张。他面对要承受的痛苦无所适从。

如何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承受困苦呢?

中国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告诉父母想要孩子承受一些痛苦时,应该坚持几个原则,才能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痛苦,不会产生恐惧心理。

小孩子打针说一针又一针就哭了(为什么打针很疼)(1)

第一,心态要稳,保持镇静。

当孩子遇到困境时,首先大人要稳住心态,不要表露出焦虑的神情,让孩子感受到问题的严重,而产生恐惧。

第二,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说明这样做的原因。

例如,孩子生病,需要打针吃药,无论孩子几个月大或几岁,都要好眼劝慰,跟他们说明,打针、吃药后,病就好了,宝宝就不难受了。

千万别因为孩子太小,以为他听不懂,就不说。

第三,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不夸大也不缩小。

例如孩子打针、吃药或做小包扎处理等。如实告诉他真实的状态和感受,让他们有个心理预期,减少因为未知产生的恐惧。

更不能哄骗他,说打针不疼,药不苦、伤口处理时不疼或者很快就好等等,那样会让孩子失去,激发他内心挑战困难的理性勇气的机会,更会因害怕再次上当失去对人的信任,为了自保或维护尊严而自闭。

第四,激发孩子的勇气。

大人要了解孩童的忍耐力是很惊人,只要不让他们受惊吓,给他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大多数能平和接受看似困难的事情。

同时给他们留退路,别让孩子为自己流露出的“不勇敢、不坚强”感到羞愧。就是要保护他们的自尊。

例如,作者在女儿圆圆第一次生病打针时,害怕疼而拒绝打针。

作者亲她的脸安慰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很不舒服对吗?你想不想让病快点好了?”圆圆说想早点好。“那只有大夫开的药能让圆圆的病好了,打针有点疼。如果能忍受就不哭,如果忍受不了,就哭出来,没有事。”

当妈妈的话,给了孩子鼓励和信心,让她感觉自己很勇敢;同时又给了她退路,让她明白即使哭也不丢人,不是问题,那她有了自主选择权,也不会内心纠结为难自己。

孩子在这样的轻松谈话中,学会心理建设,能坦然面对痛苦或困难,变得勇敢和理性。

第五,坚决拒绝使用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任务目的。

有的家长用哄骗、恐吓或者收买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如“你不打针就会病死,不打针警察来抓你,吃药是吃糖糖不苦”,或者“你打针吃药就给你买玩具”等等糟糕的目的手段。

这些做法,第一次会好用,后面就会失效,因为小孩子心中,已经有了恐惧、紧张和判断。而且长此以往,会损伤孩子的道德发展。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小事,反而就是这些生活日常里的小事,形成了教育孩子的一个个契机。

懂得孩子心理,学会从细微处照顾孩子的心理情感抚养,解除他们内心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的感受时,他们会变得勇敢而自信,积极面对困难。

#笑薇读书营#​#笑薇书评写作#​#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