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周进的读感(儒林外史之周进)(1)

说来惭愧,《儒林外史》是最近才通读完的。以前,就只知道小时候看过连环画上的吝啬鬼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而中学课本则是让“范进中举”这一幕深深地留在了脑海中。也就仅此而已。想来,这可能和自己的喜好有关,看书只爱拣喜欢的朝代看——之前无论是作者吴敬梓所处的清代,还是小说假托的明代,私心以为都不如秦汉与唐宋更吸引我——所以,在这么狭隘的爱好之下,可不,差点就错过一部好小说。

且说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还真像人生,当跟随故事情节从第一回走到最后一回,方恍然大悟又怅然所失——原来在书中每一回或每两三回遇见的人物,都好比人生路上不同阶段的同路客,每个人出现是为了教会你一点道理,但却很少有谁能陪伴你走到最后。真的,这样不加评论,只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的一个个或可笑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敬的封建社会学子考生们的众生相,合并在一起,可不就是一幅社会风情民俗画卷?在这幅长长的画卷里,我们与几百年前的芸芸众生,有许多生活细节上的共鸣,也与人性的许多闪光点与幽暗面相遇。甚至有的人,也许现在都还活在某个角落里,只是换成了西装革履,短发长裙。于是读罢掩卷长叹,暗地打趣。

第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周进。

从第二回的回目“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就知道,这是个大半生寒窗苦读的主。果然,在山东兖州汶上县薛家集这个只有百来十户人家的乡村,大家商量着要请个教书先生时,六十多岁,“头戴一顶旧毡帽,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的“黑瘦面皮,花白胡子”的这样一位周老先生,就这样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周进在此教书的年收入,是十二两银子,住宿不花钱,可住在观音庵的空房里,不过伙食方面需要每日两分银子付给庵里和尚代为做饭,相当于现代社会招聘广告上的,“包住宿,付费提供每日伙食。”的意思。如果对十二两收入没什么概念,可以对比第十回里娄府替亲戚蘧公孙操办婚礼,备的谢媒礼是“陈、牛二位每位代衣帽银十二两,代果酒银四两”。如此可知,周老先生的这十二两银子的年收入也就是仅供果腹而已。而要得到这点微薄的收入,还得有眼力劲地知道给庵里临时上门的客人打扫卫生——在后来某天,来庵里避雨的王举人走了以后,周进不就“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王举人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但就是这样,你以为周老先生就可以平平稳稳稍微有点尊严地生活了吗,并不。从薛家集众人对请来教学的欢迎宴上就能看到,虽然大家当时还是挺尊师重教的,把周老先生和席上唯一一个秀才梅玖让到上座,且“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其余都是清茶”,但很快梅秀才就以“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与小友序齿的”来表明,没进学的周进虽然年纪长,可在这原是和自己没法比肩同坐的。接着,梅秀才又在席上念诗来打趣为母祈祷所以才吃长斋的周进。读到这段时,心想这也挺可悲的,读了半天圣贤书的梅秀才,连起码的尊重别人都没学到,可想这书也是白读。

当然,同样目中无人的还有那个王举人。来庵里避雨和周进说着闲话,到掌灯时分吃晚饭了,“管家捧上酒饭,鸡、鱼、鸭、肉,堆满春台。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叶菜,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叫了安置,各自歇宿。”看看,也是一个白读圣贤书,缺乏怜悯心的人。

所以,两相对比下,后来连这份微薄的薪水都丢掉,被姐夫金有馀好心带去跟随商队记账的周进,因为在省城贡院触景生情撞在号板上大哭,反而得到商队同行的四位客人慷慨相助,两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一个考试名额得以进场考试。先不说周进果然不负众望得中贡监首卷,后来更进京会试,中了进士,且说这古道热肠的四个商人,当时帮助周进时挑头的人是如何说的:“若中了做官,哪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哪里不破掉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齐声赞同:“君子成人之美。”更贴心的是,决定帮助后,是这样问周进的:“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俯就”——就这两字,让人隔着书页,也能感受到这几个在当时社会整体地位并不高的商人,对这个落魄的书生善意的尊重。人的善良,真的和读书多少,有关又无关。

而周进这个六十多岁,孤身大半辈子的老先生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在自己“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后,想的却是自己苦了半生没有遇到伯乐,“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他还真是一个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就想着要替别人撑把伞的人啊。

而周老先生对别人的同理心也是贯穿始终的,这在薛家集当初几个人准备请他来当老师时,聊天中讲到他曾在前东家顾老相公家的一桩故事中就可见一斑。当时说,顾老相公因为公子中了学,请孩子的老师周进上座点戏,周进点了一出八十岁的梁灏中状元的戏目,还惹的不懂戏的顾老相公最初并不太高兴。及至看到后来,才知这出戏讲的是梁灏的学生十七八岁就中了状元,欢喜地明白原来这是老师给自家孩子送祝福呢。

所以,周进,这位老先生,的确是第一个让人在《儒林外史》中感到可亲的人物。

儒林外史中周进的读感(儒林外史之周进)(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