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性词人多,词作数量也较大,以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为主要书写内容,词人自身成为作品人物的原型。女性词人在塑造人物或营构意境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性词作的影响,故词中服饰描写颇多。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1)

孔颖达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具有以民族精神为本质、以时代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既能作为手工业产品反映当时的制造业技术,也能传递不同时代人们的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服饰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服饰也是记录人类文明变迁的历史文化符号。

人们对华美的服饰始终充满向往,陶醉于服饰本身呈现的形式美,希望通过美丽的服饰修饰自己的外形,为自己增加文化内涵,这为服饰进入文学作品提供了前提。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2)

屈原在《涉江》中写到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就充分体现了服饰的魅力。自先秦《诗经》、《楚辞》开始,女性服饰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人物形象的说明书,它直观地反映着人物身份和地位,并承载人物一定意识和情感。

随着历代文人在文学样式和写作技法上的创新,除说明身份地位、反映意识情感之外,服饰被赋予了更多功能。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3)

出现服饰描写的原因

文人的写作素材绝大多数来自生活,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服饰自然成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要素。男性作品中也见服饰,甚至男性对服饰的摹写是自取材于女性开始的。先秦诗骚、汉赋、南北朝民歌、宫体诗、花间词等中都能看到女性服饰的身影。可见服饰,尤其是女性服饰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常客。

·物理条件

种族、环境、时代深刻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本质上,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而文学作品中的服饰,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时代的服饰有着不同形制和风格,其外在纹饰和布料色彩也随时代更替而变化,每个时期各具特点的色彩运用以及搭配使服饰达到和谐美妙的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4)

服饰的外在美是它能够进入文学成为写作素材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妇女的服饰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代的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生活习俗、道德风气等都会对服饰装饰产生重大影响,它们把握了服饰风格的大走向。又由于古代两性社会身份不同,注定了女性的服饰比男性服饰更能反映时代特色,也更富有变化性和观赏性。

宽衣博带的服饰风格使人们在穿着服饰行动时,能够呈现出变化丰富的动态,这些原因使服饰具有丰富多变的美。这种外在的变化能够刺激人的感官,给人以美的感受。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5)

服饰纹饰一般是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保留其大体特征,经过提炼概括,重新排列组合,构成形象生动又深刻文雅的图案。这样诞生的纹样多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如蝙蝠图案象征“福”,松鹤图案象征长寿。

服饰之美是由形制、质地、色彩、纹饰甚至熏香等多种因素综合呈现的,因而具有复杂美感。这使服饰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人文因素

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主线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服饰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如“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对“天地”概念的反映,又如统治者使用的冕服,其中“十二文章”就是对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总括。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6)

服饰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结晶,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中反应,反映着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特征。通过服饰能够确认人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等级,从而了解这个人大致的社会活动范围和基本生活水平。

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理念、社会端方雅正的风气以及创作者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许多文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无法直抒胸臆,而是采用较委婉的方式,通过塑造作品中的人物表达内心情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7)

服饰在文学创作者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是极好的衬托工具,是勾勒人物形象时无法避免的重点。通过对女子面妆的描写可以体现人物的容貌美,而描写人物穿戴,既能体现服饰在质地、色彩、形制上的美,又能反映人物身形的婀娜多姿。

人物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能够根据需要不同风格的服饰,丰富多样的服饰能为人物形象增添各种气质,合适的服饰能够帮助作者传达不同人物性格以及其审美精神,营造所需的氛围环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8)

服饰能够传达人物的审美风格。人们在生活中出于装点并展示自己的目的,精心选择所用服饰,通过不同穿戴以呈现不同气质。在这个过程中,对服饰质地、色彩、纹饰的考虑体现了人们不同的审美态度。

人的心理状态与生理机能以及情绪起伏密切相关,当人物内心苦闷,容易导致情绪不高、形容消瘦,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行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并不直言人物此时内心状态到底如何,而是通过“衣带渐宽”这一动态意象,生动地体现出人物日益消瘦的外形,而这种状态正是因与情人分别感到苦闷的内心情绪带来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9)

梳洗打扮是女性每日都要面对的必做功课,然而在愁闷之时,即使是带给自己美丽的服饰,她们也不愿意花心思在其上。“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就记录了五代时期贵族女性无心装饰自己、满腹闲愁的状态。

宋前文学中女性服饰的表现

对于着装者来说,服饰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对服饰解读者来说,服饰就会超越物质形态而感性显现为精神符号或审美意象。”女性服饰因其丰富的变化和美感而受文人青睐。历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女性服饰描写既是文学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时代风貌作用下的产物。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10)

·先秦两汉

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诗经》与《楚辞》,可以说是最早出现成熟服饰描写的作品。《诗经》以风诗为例,风诗或以服饰直接命名,风诗中的服饰描写将周朝服饰基本形制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还包含社会历史、审美意蕴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深刻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体现民族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底蕴。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11)

《楚辞》中的服饰描写则更侧重服饰背后体现的高洁品质和人文精神,共同作用于作者崇高理想的表达。因《楚辞》中部分作品是祭祀唱词,故也有纯粹说明人物身份、烘托神秘氛围的服饰出现。

先秦时期女性创作以表现爱国情感和自己的忧思为主。如“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描绘反常的服饰穿搭。在先秦时期,黄色为中央正色,是身份尊贵的象征,而绿色为“闲色”,表卑贱,诗中故意安排以绿为衣面和上衣颜色,黄为衣里和下裳颜色,暗含尊卑颠倒、主次不分之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12)

卫庄姜以诗中服饰及其颜色表达自己在不幸婚姻中受到的痛苦,开启了女性文学中借服饰背后的文化意义表现作者自身处境的写作手法。

汉代最典型的文体是赋和乐府。汉赋中的服饰描写多从材质、纹饰、色彩等方面出发,重点在描绘服饰的外在装饰美,而这些服饰精美的人物形象多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

有时作者也通过描绘服饰展示汉王朝的国力强盛,叙事诗中的女性服饰是人物生活图景的组成部分,不正面描绘女性外形,而是以大量笔墨铺叙服饰色彩、质地等细节,通过服饰烘托氛围,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自此服饰成为塑造人物时详细描写的对象,人物外貌则被有意模糊。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13)

两汉时期的女性创作主要聚焦于个人命运的悲剧。

班婕妤的《怨歌行》写为人送来凉风的团扇在秋冬就会被无情抛弃,服饰命运实为自己命运,借扇自喻,托物寄情,表现女性无法把握个人命运、害怕为男性所抛弃的担忧与哀切。这种以服饰自喻的手法迅速为当时的女性所模仿。

·魏晋南北朝

魏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思想解放带来行为解放,人们开始追求服装的华丽样式和新奇风格。魏晋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服饰均是外形奇异精美、气质飘逸潇洒的褒衣博带,这与魏晋名士落拓不羁的行事风格相合。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14)

在女性服饰方面,魏晋文人喜欢描绘女性的华丽配饰,往往同时出现多种饰物,受地域影响,南北朝民歌中的服饰描写区别明显。北朝民歌质朴粗犷,服饰描写直接而简单,其中出现的服饰基本是女性日常使用之物。

因南朝民歌主要反映人民情感生活,其中的服饰描写主要是爱情的写照,寄托女性的相思,用女性服饰表现女性陷入热恋时的甜蜜幸福,诗中服饰是女性人物身体的指代。

魏晋时期女性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赋、颂等文体。她们在创作上有不俗表现,如谢道韫、苏蕙,然据现存作品来看,她们创作中的服饰描写并无甚新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表现作者性格(诗人善用服饰表达人物)(15)

南北朝民歌中含有服饰描写的女性作品不多,服饰意象一般直接作为点明人物性别、记录人物外形的符号,或作为定情信物、表明亲密关系的证明而存在

结语

受宫体诗的影响,隋代的女性文学亦比较绮靡哀怨,创作主题多为男女之情,这些作品中的服饰往往是女性自怜美貌或烘托富丽氛围的工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