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湘莲说,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其实,西府这边也大抵如此。就拿宝玉来说,和袭人有云雨之会,和麝月、碧痕也有戏水之情。还有那贾赦、贾琏,甚至包括贾政,都算不得什么正人君子。那么,如果非要问一问谁是干净的,我认为大概“晴雯”是干净的吧。

红楼梦中他人眼中晴雯的评价(此中女儿含笑泪)(1)

风流灵巧招人怨

读一曲《红楼》,多是万声叹息,我这一声叹息是为晴雯之“悲”而叹。我在评析晴雯这人物形象的时候,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晴雯的存在,是矛盾的。就像她的那首判词所写的那样: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合: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曹雪芹先生的成就之高,也体现在他处处埋伏笔,而且还是那样的娴熟、自然。“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注定了世间美好的东西不会属于她,哪怕生命中来过,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忽然而已。

红楼梦中他人眼中晴雯的评价(此中女儿含笑泪)(2)

彩云易散

而这个人物的矛盾性,就从第二句开始体现,“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其实,后来我们结合晴雯之死,还可以概括出“命比纸薄”四个字来。晴雯的“命比纸薄”体现在她思想精神与身份地位的不对等上。

01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是她人生最美的一瞬

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我们现代人很多人眼中还有着森严的阶级、门第等观念。在和朋友谈到“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这一章回,居然很多人都认为,晴雯这样的丫鬟是难以让人理解的。

红楼梦中他人眼中晴雯的评价(此中女儿含笑泪)(3)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有这种想法的读者,其实在他的认知深处就已经把人分了个三六九等。而我为什么认为晴雯是最干净的呢?这里的干净不只是片面的、世俗的区别于贾府其他人之间混乱的男女关系,而是更高层次的体现在思想、精神方面的干净。

有学者在肯定晴雯的这种精神品质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宁愿冒着杀身危险触怒主子,也不肯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是任人糟践的奴才”[1]。可见,晴雯的干净在于她具有反抗的精神,我们要知道的是,这种反抗的精神别说在当时那个封建主义社会里尤为可贵,就即使在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种精神,很多人还在权利的游戏中,扮演者任人宰割的角色。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这一次,晴雯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她这一次遇到的还是个好“领导”,贾宝玉这个人虽说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但也就是这个“草包”,对姑娘们那真的是极好的。所以,这一刻当别人都不懂晴雯的时候,估计宝玉时懂她的。

红楼梦中他人眼中晴雯的评价(此中女儿含笑泪)(4)

腹内原来草莽

相比较晴雯,那袭人、麝月就显得奴性十足。宝玉的众丫鬟中,估计也只有晴雯敢和宝玉这样说话,这样的使小性子。

当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锋芒毕露的晴雯,在那个社会下必然是没有好下场的。

02 “风流灵巧招人怨”是她生命中的必然

在抄检大观园之时,晴雯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高潮,后来有许多学者由此在赞扬晴雯,说她“具有这种仇恨封建压迫的反抗性”[2]。而在这一场反抗中,晴雯之举无疑是“以卵击石”。并且,她一直是孤独的。

有人说,在《红楼》中,袭人是另一个宝钗,晴雯则是另一个黛玉。我认为,把晴雯等同于黛玉并不完全正确。黛玉的内心虽然也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意识,但是,她一直在这封建大家庭中谨言慎行,过得小心翼翼。就如她在《葬花吟》中所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面对这样的生活,她没有像晴雯那样,勇敢的站出来反抗。

红楼梦中他人眼中晴雯的评价(此中女儿含笑泪)(5)

风刀霜剑严相逼

所以,黛玉给我们读者的感受就是,整日郁郁寡欢、不展笑颜。可想而知,晴雯这般孤独的反抗,只能是凄风苦雨中的星星之火,是极易被吹灭、浇灭的[3]。而且,像袭人、麝月之流,既无晴雯之才情,又无晴雯之身姿,却又都想上位。无疑之中,晴雯是“木秀于林”,风摧之是必然的。

一向以温顺著称的袭人,在抄检大观园之后,还是暴露了自己的心性。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宝玉是悲痛的,虽说这个“草包”是处处留情,也算深情。宝玉谈及海棠之死解说为晴雯被撵之召,袭人就很不高兴,她说:

“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越不过我的次序去。就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的了。”

——曹雪芹 · 《红楼梦》(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红楼梦中他人眼中晴雯的评价(此中女儿含笑泪)(6)

谁知公子无缘

我们看,袭人在这个时候,她还要和晴雯真个高下,这个人也是“心比天高”的,但是她善于伪装自己,给人一种和善、温顺之感。相比较,晴雯就是率真的。

可怜的是,这种率真的反抗,使晴雯她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本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最终却还背上了肮脏、下贱等不堪的名声魂归太虚。

晴雯是那个社会中,少有的敢于与世俗抗争的光彩的女性,毫不出乎意料的是,她生和爱的权利最终都会被剥夺,她俨然是成了封建专制统治祭坛上可悲的祭品。更可悲的是,当时社会里的人们,对这样鲜活生命的祭品,感受不到一丝的哀伤,反而还有人为此鼓掌、欢呼。

读一曲《红楼》,是万声叹息,而今天的这一声叹息,我要叹给晴雯的“干净”。此中女儿含笑泪,何人不起真性情?

参考资料:

[1] . 王运熙等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M]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6 , P255

[2] . 蒋和森著 . 红楼梦概说[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9 , P66

[3] . 杨晓莉撰 . 晴雯之悲剧浅析[J] . 文史艺术 . 2014 , 3:100

[4] . 曹雪芹,高鹗著 . 红楼梦[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08


撰文:王嘉伟 ‖ 编辑:椟中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 版权所有,头条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本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