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基本释义:

1、适(dí):意为专主、依从。

2、莫:不肯。无适无莫,指做事不固执。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汤味儿:

舍身取义,舍身,乃忘我之境界。凡天下之事,皆有定数。有我则不义。我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执念,执念入心,则无义也。

这是一种透视的做法,我存在,客观就不在,我换位,客观未必在,我不在,客观自来。故而,放下我,才能生义。

何为有我之境界?我们弃恶扬善,这就是有我的状态,无关善恶,皆是心念,心之念想,不净,自有我。所以,心之主宰就是我之主宰,这样的善恶皆发于心。心主行,心于内而行于外,故而皆为有我。

忘我是无我的状态,是上帝视角,即脱离是非,脱离是与非,就如旁观者清,这就是无我的表现。何以化实为虚,由虚到无,这是修为的层次,所以愚者信佛不信心,智者信心不信佛,心中有佛的下文是无我,无我就是佛。所以孔子所强调的仁义,均在于无我之境,正如有些人肉体死了,但依然活着。

智生于人,而慧藏于宙,智慧的产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感应,一种空间互通交融的完美结合,人的欲望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而偏执将自己从宏观置于微观。沦为井底之蛙。这是一种人性的迷失。

执念,最终是执我。何为以退为进?退一步,之前看到的还在眼前,之前没看到的,也就看到了,视野因为退变宽了,甚至看到了置于身后的景,这就是一种进。

初级的境界,人靠增强自己的个体力量,实力来彰显自己,通过不断的增强的力量来震慑他物。这就是一种执念,我们忽略了个体本身就有极限。那么另一个境界,用一种无我的状态,就可以借用他力,外力,甚至是宇宙之力。这是另一种极限,可是这种极限所产生的的力量确是无穷大。所以两级关乎于我,或有或无。无为乃大。

谈两种极限的目的在于,义因利而亡,利因我而生,因我而生的利是有极限的,而因无我而生的利是无限的,见利忘义的本质是一种视碍,因为看不到所以觉得没有,正如公司给你一个平台,利者只会认为是在画饼,而义者看到的确是种子。义者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公司的发展,团队的发展, 以及周围同事的发展,己之得自然而然,而利者只会以满足自己作为一切的前提,不满足自己,就会抱怨满腹。事实上,义者懂得春夏秋冬,懂得耕耘之术。懂得自然规律,也懂得自己何时该有,何时该无,收获仅是结果。这和意念无关。所以,不同的人在相同平台上所得到的一定是天壤之别。任何事情,敢退一步,敢放下我,不仅是智者,更是慧者。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心得感悟(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