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的社会,网络的发达,能够在网上,电视宣传上看到各种各样诈骗案例,以为看过那么多,自己应该不会被套路,所以收到带着口音的骗子电话,立马识破,嘴角挂上一抹冷笑:就这还想骗我?

你以为你躲的过的套路,其实换一种方法,我们早已经不知不觉身陷其中而不自知。你一定接到过移动或联通的电话,说现在30元的套餐可以免费升级到88元的套餐3个月,到时间后你不需要还可以打电话取消改回来,如果不取消就是88元一个月。有多少人同意后3个月后要么忘了取消套餐,要么享受套餐里的高流量后不愿意改回来的?

免费的诱惑似乎是我们绕不开的套路。

超市活动送免费鸡蛋,于是你会看到长长的队伍在等着领一小包鸡蛋,尤其是大爷大妈,用时间换免费的鸡蛋,他们可能觉得这很划算。但其实这些人是不知不觉中充当了超市花钱请人来制造超市门庭若市的角色。

又或者在旅游景区,那里的工作人员说提供免费专业的相机拍摄,还把照片做钥匙扣免费送给你,于是个个趋之若鹜,结果拍完才说要买印刷精美的成片30元一张,小照片钥匙扣才会免费送。你说商家骗人,商家说钥匙扣确实免费送啊。

以上两个案例有很多人能避的开,但是往往又会掉进买赠的陷阱。满多少元包邮,满多少元减XX元,满多少元送XX。就好像走在沼泽地,虚虚实实看不清,一不小心就踏进泥沼里。而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在《怪诞行为学》里找到答案,我们为什么会被免费诱惑,又为什么会为了吃一顿饭而排起长队?因为我们一不小心,就进入了非理性状态。

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够在遇到事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性,保持冷静,但商家也好,对手也好,他们总会设法让你变得非理性,或者激情。

如果你识破了免费这招是不是就不会被套路了呢?答案是:否。

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种套路叫“价格诱饵”,就是看起来不是直接免费的给,而是让你买到的东西看起来物超所值。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在网上购物的时候,有时候商家会把要卖的两件东西进行捆绑,比如一件T恤100元,一条裤子200元,组合起来一起买只需要239元,稍一算,哎呀,这不相当于一件T恤才39元嘛!太值了吧,买!不是免费,也不是买就送,但是两样一起买很便宜,看起来很超值,不买反而感觉亏了。

如果这个套路又被机智的你识破了,不要急,还有新的等着你。

热爆全城的喜茶,花钱排队都要喝的喜茶,中过招没有?价格明显高于一般奶茶,刚上市的时候雇佣大批人员排队制造盛况,甚至还搞出黄牛代排队买奶茶,外卖要加钱才能买到的稀缺感。所以很多人就开始跟风,越难买到越要加钱去买来尝尝,到底是个什么神仙妈茶这么火爆。是从众心理还是稀缺心理作祟,总之,人们像较劲一样,上赶子的往套路里钻。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学在作祟,约会的对象很一般,还在犹豫要不要接受对方的表白,如果这时候有个条件比你好的也看上对方了,那大概率就会触发你的危机感,也不管当时为什么没有接受对方,但有人来抢那就不一样了。这种恐惧损失的心理就会让人变得不理性,而忘记开始的初衷。

我们知道要避免不理性行为的发生,但是很多时候不是不想避免而是意识不到,自己是不是处于非理性的状态。去不去排队领免费的鸡蛋,也是经过思考的,觉得浪费一点时间和得到的免费鸡蛋比起来还是划算的,所以才去排队的,经过思考的行为能算非理性行为吗?其实这些案例更多的是在说明,人有时候自以为聪明,算明白了价值,但很多时候是算不清楚的。

有人说:免费的是最贵的。因为你可能因为贪图这个“免费”而付出其它更多的比如时间或精力,而你自己却不知道。

比如说快毕业的你本来想趁着有空去学化妆,宿舍爱化妆的姐们说:花那钱干嘛,等我有空我教你啊 。听起来多么美好,于是你买好装备后,今天问没空,明天说后天,于是拖到快毕业了才学了一次,因为人家没收钱免费教你的,领着人性不说,你连催都不好意思催。然后你实在等不了,网上找了个课程,花了点钱,一星期后就能给自己化一个简单能出街的日常妆了。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如何避免自己被别人套路呢?

首先,尽量保持清醒,让自己的眼界开阔点,当你的见识越多,才能更清楚,于自己来说,哪样东西的价值对自己更重要,是时间还是精力还是钱。其次遇事的时候多思考外,尽可能的用第三方视角,就是抛开自己的立场,再来看这件事,如果还是觉得值得,那就去做啊。毕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哪怕踩了个坑,也是给自己的人生上了一次课啊。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贪婪,大部分的套路都是基于人的贪念,有句话叫贪小便宜吃大亏,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当今的社会,可能我们走过的套路比我们走过的路都要多了(这主要也是现在交通工具太方便,走路的机会太少了),虽然我们知道套路的原理,或许无法避免,但知道的越多也就能更好的让自己尽可能的避免少走一点。

我总是被别人套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