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他一生勤奋工作,关心人民群众,严格要求自己,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周总理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在对待亲人、朋友时也从不违背原则,即使是自己的亲弟弟,他也不曾利用过手中的特权。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1)

1984年,在周总理逝世的8年后,他的弟弟周恩寿带着家人到了西花厅,看望嫂子邓颖超。多年不见,自然少不了问候寒暄和对曾经美好经历的回忆,聊着聊着,周恩寿便讲起了自己曾在特殊时期,因某些原因遭受到了算计和攻击,甚至在哥哥逝世后,都没能来北京见上最后一面,如今,虽然情况已经好转,但当初的那些经历已经成为了一生中无法弥补的创伤和遗憾,想到这些心中难免会难过。

听到弟弟一家曾经生活的艰辛,邓颖超心中百感交集,她感叹道:“你们受的苦我都明白,但我虽是总理夫人,日子也没有你们想象中的舒坦,今天,我倒要让你们听听我的‘委屈’。”

邓颖超所说的“委屈”究竟是指什么呢?周恩寿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呢?这些“委屈”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2)

周恩寿追随长兄周恩来参加革命,不曾因身份有过任何特殊待遇

周总理有两个同胞弟弟,二弟周恩溥于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住,逼问他周恩来的行踪,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始终没有松口,未曾向敌人透露丝毫信息,由于身体遭到百般摧残,落下了病根,出狱没几天后,周恩溥便离开了人世。

小弟名叫周恩寿,从14岁起便跟随父亲和兄长周恩来在天津求学,此后,受革命思潮和周恩来影响,耳濡目染下,周恩寿也参加了革命。

1924年,他在天津参加革命活动期间,认识了邓颖超,并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借在校学生的身份做掩护,做起了党的地下通讯和宣传的工作。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后,周恩寿开始投入到学业中,毕业后,先后辗转多地从商。

1946年3月,周恩寿在北平与哥哥周恩来相见,他提出了重新参加革命的请求,根据周恩来的嘱托,周恩寿开始在天津做起了生意,并为地下党提供医药等物资和活动经费。后不幸被捕后,他只对周恩来弟弟的身份做了供认,没有暴露过有关党的任何情况。

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周恩寿找到大哥,希望能为自己安排个工作,对此,遭到了周总理严词拒绝,“你先去上学,毕业后听从学校分配”。

无奈之下,周恩寿听取了大哥的意见,报考了华北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钢铁工业局。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3)

得知弟弟的工作情况后,周总理担心工作单位会因为周恩寿的特殊身份给予特殊优待,他专门找工业局的领导“打了个招呼”,交代道:“周恩寿的职位要尽量低,待遇也要尽量少点儿,因为他是我亲弟弟……万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就这样,周恩寿被分配到了最基层工作,后来,因为战争年底身体留下的老毛病,有一段时间他经常请病假,周总理得知这个情况后,跟弟弟严肃地说道:“你干脆直接退休算了,别再占公家的便宜了。”

周恩寿知道哥哥说的不是玩笑话,考虑了许久,他便办了退休,但是,退休后,工资更低了,一家人的日子也更不好过,最后,周总理自掏腰包,每月补贴给弟弟家一些钱,这一帮助一直持续到了侄子、侄女们参加了工作才停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殊年代下,周恩寿遭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诬陷,失去了自由,即使是在周总理病重住院、去世,他都没能亲自到现场,也没能见上哥哥最后一面,这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创伤。

虽然哥哥是国家总理,但周恩寿不仅没有享受过任何优待,反而还因为这一身份曾多次受了“委屈”。

但是,受了“委屈”的又岂止只有他一个人呢。

1984年,邓颖超倾听周恩寿倾诉自己的“委屈”时,也忍不住叹道:“今天,我也倒要说说我的委屈”:

“你们......没有沾光,反而处处受限制,是不是感到有点委屈?可你们知道吗?我做了名夫之妻,你们伯伯是一直压我的。他死后我才知道……”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4)

74年周总理扣下了一条毛主席的指示,事关夫人邓颖超

1974年,周总理和毛主席的身体出了状况,恰巧第四届人大会议即将开始,出于全局考虑,政治局便提议由邓颖超担任人大副委员长,帮忙筹备即将召开的人大会议。

邓颖超同志的工作能力和对新中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政治局的提议提交毛主席后,当即便获得了审批,并认可这项提议十分合理。

但是,毛主席在审批完政治局发来的相关文件后,考虑到周总理的脾气,又在最后特意强调了一遍:“我同意在四届人大上给邓颖超同志安排一个副委员长的职务。”

尽管有毛主席亲笔写下的文字,但周总理在收到文件看过后,依然私自扣了下来,若无其事地将它藏在了文件柜里,就这样,这份任命文件便不了了之了。

一直到周总理逝世后,工作人员们奉命整理遗物时,这份文件才被翻了出来,这时,人们才知道了还有这件事情,周总理一生从不曾给自己或是家人谋一点名利,他将自己身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发挥到了极致。

对于这件事情,邓颖超虽不知情,但却丝毫没有感到奇怪,因为她了解周总理的为人,周总理曾对外明确表示过:“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小超就不能在政府里任职。”当时,周总理的这个承诺还曾让很多人为邓颖超鸣不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开始准备筹建新的人民政府,新政府各个机关部门及人选基本由周总理提名,经书记处会议上讨论通过后确定,最后再向社会公布。

周总理与党内很多同志是很熟悉,也熟知他们的个人专长和工作能力,加之他考虑问题全面,总是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安排最合适的人选。而且,即使是那些曾经起义的国军将领或是党内的同志,周总理都能量才而用,各尽其能,也让大家心悦诚服。

但是,轮到邓颖超时,周总理却不给她安排什么职务,对于周总理的这个做法,邓颖超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身边的其他同志却看不下去了,原国民党内的高官张治中曾专门找到周总理,为邓颖超同志叫不平:

“人们都夸你这个周总理是个‘周’(周到的)总理,可是你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说什么也得给邓颖超同志安排一个部长职位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周总理却开玩笑地回答道:“文白先生,我们共产党的事情,可不用您来操心呀。”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5)

终于把张治中给打发走了,没消停几天,便又有人找上门来了。

革命英烈彭干臣的妻子江鲜云也是党内的老同志了,她与周总理夫妇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得知周总理牵头组建新政府时,她既兴奋又期待,可等来等去,却迟迟没有看到邓颖超的工作安排,最终,江鲜云再也坐不住了,她直接找到了周总理,问道:“周总理,如今都提倡男女平等,你怎么不给小超大姐安排职务呢,她怎么也得是一个部长职位才对啊。”

实际上,江鲜云的话并没有丝毫夸张的嫌疑,无论是工作能力、革命资历亦或是社会影响力、声望,邓颖超理应获得重用,在更合适的位置上为民服务。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邓颖超便同周恩来等人一起领导了在天津的一系列爱国运动,广受关注。1925年,邓颖超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旅。她出席过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过长征,成为少有的走完长征的女同志之一,曾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机关总支书记等重要职位,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她还曾从事统战工作,在保护妇女儿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大家对于给邓颖超安排一个职位并无任何异议,但是,不论旁人如何劝说,周总理始终坚持认为只要自己在总理职位上一天,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他认为,家庭是家庭,革命是革命,家庭和革命绝不能搅合在一起,这样只会阻碍革命事业发展。如果邓颖超真的进入政府部门工作,那么,她所在部门发布的文件、指示,就会被一些人误认为这是经过周总理同意的,是周总理的意见,到时候恐怕会让别人很为难。

相比于周边的同志们为自己鸣不平,邓颖超则显得十分淡定,因为她不仅熟知周总理的脾气,更从心底理解并支持他的一片苦心。

对此,邓颖超也表达了自己不要到政府里跟周总理一起工作的态度。但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急缺人才,邓颖超也不愿赋闲在家,无所事事,想来想去,她决定要去妇联工作。

就这样,打定主意的邓颖超当即向毛主席申请去妇联工作,为了尊重邓颖超的想法,没过多久组织上便下达了安排,任命她担任妇联副主席。

此后整整26年间,邓颖超就如周总理当初对外承诺的那般,一直在全国妇联副主席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曾担任过任何政府职务。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6)

除此之外,在很多场合中,周总理也让邓颖超“受了不少委屈”。

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从零开始,全国实行薪金制,当时,我国各级政府官员的工资标准主要考虑两点:一是革命资历,简单来讲就是参加革命的时间长短,二是职务高低。

按照规定,国家领导人的工资等级属行政一级,不过,为了筹集资金建设国家,毛主席主动提出要将自己的工资标准定为行政二级,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许多领导人纷纷响应,向毛主席看齐,只拿二级工资。

以此类推,妇联作为正部级单位,妇联主席也应拿三级工资,副主席享有四级工资的待遇,也就是说,邓颖超应该拿到四级工资。但是,她在与周总理商量后,决定申请降到行政五级的等级,而出人意料的是,周总理在最后的报告上却再次将夫人的工资待遇下调了一个等级,划归了第六级。在问及原因是,周总理表示是因为邓颖超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上班时间不规律。

就这样,邓颖超的工资一降再降,停留在了342.7元的等级上,当时,加上周总理的工资,全家的收入只有700多元。

在当时的环境下,700元对只有两个人的家庭来说无疑是绰绰有余,但是,周总理和邓颖超还收养了很多烈士子女,生活开销很大,另外,他们每个月还要另外拿出一笔钱补贴给身边生活有苦难的人们,大大小小的开支下来,700元有时甚至都有些不够用。

这样的生活现状也令周总理夫妇二人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但在这一点上,邓颖超从不曾有过任何牢骚和怨言,她总是在周总理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的一切工作。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7)

邓颖超积极支持周总理工作,隐于背后从无任何怨言

周总理身为国家总理,国事繁忙,更是经常出差,在一些重要场合,作为妻子的邓颖超常常需要一同出席。然而,邓颖超在外出期间,由于不在政府中任职,她几乎没有什么工作安排,这就意味着邓颖超的差旅费是需要自己负责,不能走中央财政的报销机制。不过,由于妇联的工作忙碌,邓颖超也很少抛头露面,出席社交场合,她处理事情更是十分谨慎,尽量避免为周总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人们心中,尽管政府工作需要公私分明,但周总理和邓颖超常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透露一些小事,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周总理在这一事情上自己的要求却十分严苛,他从不将工作带回到生活中,更不与邓颖超谈论一切有关的事情。

周总理离世后,曾有同志到西花厅向邓颖超询问一些政府事务,但她却丝毫不知情,表示自己也帮不上忙,这令前来求助的同志十分震惊,他虽知道周总理公私分明,但却不曾想过邓颖超竟一点都不知道,对于这些人的惊讶,邓颖超总是笑着说:“你们这些同志,不要觉得恩来的事情我就全知道,根本没有这回事儿,我甚至还没你们知道得多。”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

除了在工作中支持周总理外,邓颖超在生活中更是无微不至,由于长征时期留下的后遗症,周总理不能多喝酒,但在担任国家总理期间,周总理又时常需要接待客人,这时,邓颖超便承担起了饮酒助手的角色,一边劝周总理要少喝或者是不喝,一边又耐心地跟客人解释周总理不能喝酒的原因。

邓颖超是周总理心无旁骛一心为民的最坚实的后盾,为了不打断周总理的工作思绪,邓颖超才曾手写了无数便条和书信,将它塞到总理的口袋,周总理在休息间隙总会从口袋中找到这些便条,这也成为了两人情感交流的方式,周总理在看完后,也会专门回信答谢。

在周恩来担任总理的26年间,邓颖超始终隐身于幕后,默默奉献,这也是她在共和国时期工作和生活的主基调,特殊困难时期,邓颖超更是不离不弃,拼尽全力帮助周总理保护共和国的革命成果,他们夫妻二人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临终前,周总理对邓颖超说:“我心里还有好多话没有对你说。”

而邓颖超也紧紧反握住周总理的手,对他说道:“我也有好多话还没跟你说。”

随着周总理的逝世,邓颖超也再没有机会听那些话了。西花厅的海棠花每年依旧按时盛开,但物是人非,那个热爱赏花的人却永远地离开了。

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84年周恩寿一家去西花厅诉苦)(9)

总结

周总理是风度翩翩的君子,大国风范和平易近人在他身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他不曾有一儿半女,但全国人民都是他的孩子,他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不曾居功自傲,为自己立碑刻撰,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都为他立起了一座纪念碑。

而邓颖超以自己的宽容和忠诚,支持周总理的工作,正因为有了她的存在,周总理的形象才更加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