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大家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骆林清?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骆林清(骆清林不积跬步)

骆林清

【盆景大家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原创作者|骆清林

语出荀子《劝学篇》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步"用来形容十分微小的距,是指人在行走时抬起一次脚称为"跬",抬起两次脚称为"步",因此跬为半步。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不去积累脚下一步半步的距,就不可能行至千里之外。

这个世界的存在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持续消亡。这个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但是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运动,要想进入下一个阶段,就必须依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任何发展都必须经历点点滴滴的扎实的积累过程,不存在跨越曲折的阶段而直接达成目标的方式。盆景艺术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而促使盆景艺术文化自身不断迭代,不断进步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地学习。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丰富对世界的认知,更加便利地获知远在万里之外的盆景艺术文化发展情况;而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世界盆景艺术文化体系的碎片化切割也成为很多网络平台宣传的一种新形式。碎片化的宣传,在一定的纵横线点上,虽然引发我们的共鸣,但带来的却是一种即时的满足感,不足以帮助我们获得长足进步。唯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点滴积累,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夯实自身的学养,促使自己不断向前走。

点滴的积累,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意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也反作用于存在。"搏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同时还要切实地付诸实践,并抱有耐心,恒久地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从"跬步"到"千里"的转化,实际上就是量变和质变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体现。想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跟上物质文明需求,就需要不断重复这种转化,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放弃。

作为盆景艺术文化创作者,只有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常言:"欲速不达",是指不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的创作。其表面上,虽有短暂的浮光掠影的虚假灿烂,却是经不起发展和时间的检验的,迟早会被淘汰。这是站在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矛盾的对立面的结果。这也是与拔苗助长同一个原理。只有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才会使人少走弯路。

工匠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在“技术"上有一定相似的交集,但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工匠的技术,面对的正常是固定格式的,可以机械化,可以精准到极致。但是盆景艺术,是靠一步一个脚印借助技术去创作形成自己定位的思想景物。而这个技术,是面对有生命实体的多样化的布局,是以度和量去调节的,相对宽松浪漫的点与线。面对盆景艺术是有生命的实体,能拔苗助长吗?能机械拼构出来吗?能缺一个环节吗?显然不能。理性是制约冲动的,冲动是破坏理性的,急不得。

因此,在遵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去对待盆景艺术创作,践行什么样的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要不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学习实践,这都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盆景不是工匠的做的格式化的没有生命的工艺产品,而是作者通过对有生命的植物去灵活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个人某种艺术思想的实体景象表现。任何一盆自己认为比较做得好的盆景作品,无不留下作者借助技术的技巧,去一步一步一枝一枝修饰出来的结果,并注满自己对自己的艺术思想的追求要素,以及作者追求自己的艺术思想过程中所留下的光辉岁月痕迹。

任何的先进科学理论和实践,都是遵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历程。因此,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学习,去实践,再去学习,再去实践。在两者各自的要求上,在两者之间的作用和互相作用上,点点滴滴,缺一环节都不行。

202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