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人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海底的吗(“奋斗者”号再探万米深海,制造一个深潜器到底有多难?)?无论是“蛟龙” “深海勇士”,还是“奋斗者”,当载人潜水器在海面上作业的时候,总有穿着潜水服的工作人员相伴左右。今天大院er就带领大家一起了解这种特殊的岗位——“蛙人”。

注意:观看下方视频时请和手机保持20cm距离,以免被浪花打湿(手动狗头)

送它“出门”,接它“回家”

看完了视频,相信你一定能更直观地感受“蛙人”工作的艰辛和危险。载人潜水器下潜作业后,与科考母船之间是没有缆绳连接的,联系依靠水声通讯,所以布放潜水器使用的缆绳必须要在下潜前脱开。载人潜水器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潜航员驾驶。当潜水器布放或回收时,没有下潜任务的一名潜航员则迅速变身“蛙人”,到海面上协助作业。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1)

“蛙人”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上作业 摄影/李粼

科考母船甲板上的A型吊架(简称A架)用于吊放或回收潜水器。当潜水器准备下潜作业,A架将潜水器吊放到海面后,身强体壮、动作敏捷的“蛙人”已穿好潜水服、戴好安全帽,乘坐小艇来到潜水器的旁边。在海浪的摇晃中,“蛙人”需要瞅准时机从小艇跳到潜水器上,抓住潜水器上的扶手,尽量迅速地将主吊缆解开,再趴在潜水器上爬到前面将拖曳缆解开,之后再跳回到小艇上,这就成功完成了一次作业。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2)

探索一号科考船吊放“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图片来自深海所

当潜水器在海底作业结束需要回归母船,“蛙人”乘坐小艇,再次靠近潜水器,用钩子勾住从母船上放下来的拖曳缆,然后带着拖曳缆到潜水器旁,伺机将拖曳缆的挂钩挂到潜水器前面的拖曳环上。母船通过拖曳缆将潜水器拖到A架的下方后,“蛙人”再跳到潜水器上,将主吊缆挂上。随后通过A架的主吊缆将潜水器吊回到母船的甲板上,如此便完成了一次潜水器的回收。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3)

“蛙人”准备挂缆 图片来自深海所

挑战重重,千钧一发

“蛙人”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充满挑战。海面上涌浪的大小主要决定了操作的难度系数。“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的布放回收条件分别是4级和5级海况(4级海况浪高1.25~2.5m,5级海况浪高2.5~4.0m)。如果天气良好,风平浪静,“蛙人”的工作相对容易。但如果海况恶劣,风浪较大,小艇和潜水器在海面剧烈摇晃,潜水器有时没于水面之下,横摇达到50~60度,2022年,“深海勇士”有次横摇甚至达到77度。因此,“蛙人”必须有较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眼疾手快,在与风浪的搏击中挂缆或解缆。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4)

“深海勇士”号在涌浪的作用下倾斜 图片来自深海所

如果潜水器下潜深度大,比如“奋斗者”要下潜到万米深海,压载铁也会较重,潜水器布放到水面干舷很低。当涌浪来袭,人跟着潜水器没于水面之下,除了手抓住潜水器扶手,身体没有了着力点,悬在水里,万一没抓好,就可能被涌浪冲下潜水器。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5)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6)

“蛙人”给“奋斗者”号挂缆时而没于水面之下 摄影/宋陶然

“蛙人”落水也是常有的事。如果发生,“蛙人”要游向小艇,或等待小艇开过来爬上小艇,再跳到潜水器继续作业。有时,在作业中被海浪淹没的“蛙人”要在水下憋气长达几十秒,倘若实在支撑不住了,只能松手浮出水面,再重回小艇。如果此时你站在甲板上,一定会为他们捏一把汗。

2022年12月,“奋斗者”号在克马德克海沟海域下潜和回收时,多次遇到鲨鱼在周围游荡,“蛙人”作业时还要足够小心,注意避免掉进水里被鲨鱼攻击。

海况差的时候还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蛙人”的安全帽可能被海浪打掉;拖曳缆绳长时间紧绷状态下,因为超过破断力而断开,或者拖曳环断开;拖曳缆在海浪的作用下缠绕在潜器前面的灯架上,这时“蛙人”便要下水将缠绕解开等等。

风浪无阻,夜以继日

当有夜潜任务的时候,科考船甲板上的灯光加上潜水器还在水面下的灯光将海水照得透亮,“蛙人”的作业像是一场搏击风浪的舞台剧,颇为震撼,也颇具美感。灯光吸引了众多海洋趋光生物,常有飞鱼腾空飞起助演,甚至有些飞鱼会降落到小艇里,给严肃的任务带来一些趣味感。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7)

“深海勇士”号夜潜回收 摄影/孔秀

而对于“蛙人”,尽管有灯光辅助,夜晚的黑暗还是给作业增加了难度。可以说,“蛙人”每一次的成功挂缆和解缆,都是潜水器成功布放和回收中的关键一环。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8)

“蛙人”准备给“深海勇士”号挂缆 摄影/孔秀

潜器布放回收,从不是一个人的“战场”

“蛙人”的作业并非单打独斗,实际上需要多部门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瞅准时机、完美配合,是成功顺利布放和回收的重要因素。

开船人员和船尾指挥人员的配合:为了防止潜器被涌浪推向科考船发生碰撞,船需要以约1节的速度往前开,螺旋桨的排出流正好给潜器一个远离科考船的力;如果船速过快,潜器在拖曳下可能会首部扎进水里,潜器上的“蛙人”也随之没于水面下,因此,科考船要保持稳定的排出流;另外,潜器与船的艏向也需要尽量保持一致;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9)

指挥人员在后甲板 摄影/孔秀

A驾操纵手与“蛙人”的配合:在流很大的时候,A驾操纵手要结合潜器和小艇的位置及时布放拖曳缆;“蛙人”登顶潜器后, A驾操纵手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下放主吊缆;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10)

A驾操纵手布放/回收拖曳缆 摄影/孔秀

小艇与科考船的配合:恶劣海况下,母船布放小艇要瞅准时机,安全布放;

小艇与“蛙人”的配合:小艇既要接近又要防止爬上潜器,爬上潜器可能造成小艇翻过来或损坏小艇设备;“蛙人”登潜器也要瞅准时机在波峰瞬间完成;

每天放学回家接送孩子的日常(看看他们接送孩子)(11)

小艇送“蛙人”登潜器 摄影/孔秀

结语

其实,即便对于一同在科考船上工作的人而言,“蛙人”也显得很神秘。当潜水器下放或回收的时候,大家的视线一直都被潜水器所吸引着。但到了某个时刻,就突然看见“蛙人”从小艇跳上潜水器,在浪花中浮沉,大伙儿一起为他们揪心。作业完成后,“蛙人”又悄悄淡出人们的视野。

让我们向每一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掉链子的“蛙人”致敬!

“蛙人”小知识

“蛙人”并非载人潜器相关任务的专有名词,这种职业或岗位在众多领域都有出现:

在部队,蛙人(frogmen)指戴着面罩、备有脚蹼、气瓶等担负着水下侦察、爆破和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两栖部队;

在海上钻井平台,“蛙人”指从事水下检修、施工的潜水作业人员;

在修缮堤坝、建筑桥墩时,“蛙人”指背着气瓶潜到水底检查施工状况的工作人员;

在海边,救生员在遇到水下搜救任务时,也会变身“蛙人”,开展下水搜寻、营救、打捞。

作者:孔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