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10篇

如果你说的话没人听,做的事不被认可,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理想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认同,你会坚持吗?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资治通鉴》中孟子几次失败的游说经历。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在一个不属于他的时代抗争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1)

《资治通鉴》记述了孟子的三个故事,给魏惠王、魏襄王、齐湣王上了三堂课。结果,没有一个君王听从他的建议。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孟子,你如何找寻自己的人生定位?

1

孟子见梁惠王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资治通鉴》周纪二

孟子见魏惠王。(魏惠王也叫梁惠王)

魏惠王说:“老头,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啥利益啊?”

孟子说:“大王,何必说利呢,说仁义就行了。国君成天念叨什么对我国家有利,大夫就会念叨什么对我家族有利,老百姓就会念叨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都为利益而争夺,国家就危险了。没听说过仁义的人不管自己亲人的,没听说过仁义的人不顾自己君主的。”

孟子的意思是:上行下效,你自己见利忘义,你身边也就是这样的人。

在社会上,你天天琢磨着怎么占别人便宜,别人也会想着怎么占你便宜;在单位里,你天天跟别人计较利益得失,别人也会跟你算计,斤斤计较;回到家里,你天天盯着父母的财产,那你的孩子也会这样对待你。

这也是《孟子》开篇的第一个故事,传递了孟子的核心思想:义、利,什么才是重要的?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2)

孟子曾经向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他问子思:“牧民之道,何者为先?”

子思说:“为人民谋福利。”(先利之)

孟子说:“君子要教给人民的,有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子思说:“君王的仁义,就是人民的福利。”

子思的意思是:一个仁义的君王,能够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做决策,为人民谋福利,结果利国利民;相反一个不仁义只懂得利益的君王,就会有很多杀戮,会与民争利,最后国破家亡。

其实,君子也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只想着利益,眼里只盯着利益,那就有害无益。

相反,行仁义可能会更得利。就像魏文侯,因为尊师长、讲信义、会用人,得道多助,结果使得魏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魏国后继之君武侯、惠王,丢了仁义,只看利益,把文侯留下的一手好牌生生打烂,从战国第一强国,沦落为人人欺负的差生。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3)

孟子见魏惠王的时间是公元前336年,是魏惠王三十五年。

五年前,孙膑斩杀魏国大将庞涓,俘虏太子申。

四年前,商鞅伐魏,俘虏公子卯,魏迁都大梁。魏国变成了梁国,魏惠王变成了梁惠王。

上一篇关于孙膑和庞涓相爱相杀的故事中,我们讲到了:表面上看是两个人的争斗,其实背后是两个国君的比拼,魏惠王和齐威王相比,就是一个见利忘义、鼠目寸光的主,怎能不失败?

半个世纪前,魏国任用吴起,夺得秦国西河之地;半个世纪之后,秦国用商鞅,夺回西河之地,逼迫魏国迁都大梁。这时的魏惠王,还不吸取教训,还当着孟子的面,谈有什么利益?

见利忘义,身死国亡。

当然,你可能会说,孟子讲得那一套,不适合战国杀伐征战的年代,不如商鞅来得直接。

但是,魏国也没用商鞅啊?也没有学的秦国先进经验搞改革啊?

这种既想享受成果,又不想付出的人,别说义了,利也捞不着半个。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4)

2

孟子见魏襄王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资治通鉴》周纪三

魏惠王跟孟子谈义利之辨的第二年,就死了,魏襄王继位。

孟子去觐见他,出来对人说:“从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严。”

“望之不似人君”,这是很重的评价。孟子何出此言呢?

襄王:“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孟子:“统一了就能安定。”

襄王:“谁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不爱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襄王:“谁会归顺服从他呢?”

孟子:“全天下的人都会跟随他。大王知道禾苗吗?七八月间天旱,禾苗就枯萎了。如果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那苗就勃然生长。这样的气势,谁能阻挡呢?”

谁不让我生长,我就让他灭亡。

得民心者得天下。

你看历史,实现统一的秦始皇似乎与之相悖,杀人如麻。但秦国二世而亡,灭掉秦的西楚霸王项羽,也如流星一般划过。

只有不嗜杀的刘邦,才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而刘邦的号恰好是“沛公”,似乎印证了孟子说的“沛然下雨”,也算天作之合了。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5)

3

孟子见齐王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由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资治通鉴》

孟子见过不似人君的魏襄王,五年后,来到齐国。当时燕国内乱,齐国打算讨伐燕国。

齐王问孟子:“五十天就拿下燕国,一定是天意啊。天意不取,反遭天谴。您说是吧?”

孟子说:“关键看燕国人民高兴不高兴。燕民高兴,就吞并它,历史上有先例,武王伐纣就是这样;燕民不高兴,就不取,历史上也有先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还是没有攻伐商朝,就是因为民心未到。被伐之国的人民,端着饭食和水壶来迎接王师,还能因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等着盼着你来解放他们啊。但是,如果新来的统治者更坏,那他们就去迎接其他人了。”

这就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很不受帝王的喜欢。比如流氓皇帝朱元璋,草根出身,没有文化。当上皇帝之后,为了修身养性,也开始读一读书。一次他读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勃然大怒。下令将孟子的牌位扔出孔庙,还对身边的人说:“若是这个老匹夫还在,朕一定要将他千刀万剐!”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6)

孟子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齐王估计只听了这半句话,就去吞并燕国,然后杀了燕王,囚禁了他们的子弟,毁坏了他们的宗庙,抢夺了他们的重器,兼并了他们的土地。

孟子劝齐王见好就收,另立新君,光荣撤退,还可以避免灾祸。

但齐王舍不得到嘴的肥肉,不听孟子的话,结果燕国到处爆发抗齐斗争,齐国也待不下去了。齐王觉得自己愧对孟子。

陈贾就替齐王去跟孟子说,周公是古之圣人,也会犯错,言外之意是为齐王开脱。

孟子说了一段经典的话:“古时候的君子,知错就改;现在的君子,明知道错了,还一错到底。古代的君子,他犯错就像日食月食,大家都看得见;当他改正错误的时候呢,也是万民仰望。今天的某些君子呢,岂止是一错到底,还要编一大堆话来掩饰。”

即便今天,也是如此。你会发现,承认错误,改正缺点,这看似最简单的一件事,很多人都做不到。不能诚实对待自己,还能做成什么事呢?

尤其对于一个大领导来说,一意孤行最可怕,明知故犯最危险。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7)

4

孟子,就是那个时代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他说的话没人听,做的事没有用。与同时代的苏秦、张仪相比,孟子就像一只丧家犬。

是选择坚守理想,还是流于现实?这是每个人人生的必选题。

孟子这样的人,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给你讲一个真事。

你喝绿豆汤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就算煮了很久,偶尔也会出现一两粒特别硬的绿豆。这些硬的像石头一样的种子,被植物学家称为“硬石种子”。

这是植物的智慧,硬石种子像一个诺亚方舟,是植物应对大自然灾害最后的希望。一旦发生干旱、洪水、火灾等极端情况,原有的普通种子会全部灭亡。但有了硬石种子作为备份,等到灾难过去之后,就可以重新延续种群的存在。

孔子、孟子,这些在当时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硬石种子”,他们为我们这个民族,保留了最后的崇高和正义。

百年之后,战国的血雨腥风尘埃落定,这些精神再次萌芽,成为延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无论是魏王、齐王、还是秦王,都随历史烟消云散,只有孔子、孟子,才流传千古。

《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世人笑孔子、孟子是丧家之犬,他们却笃志前行。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资治通鉴中的30句名言用人如器(资治通鉴有意思10)(8)

有一句话说:理想主义是内裤,没必要拿出来高高炫耀。

不炫耀不代表没有,理想主义应该是每个人的人生底色。做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其实,如今这个时代,反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理想主义买单。你越坚持自己的理想,做的事情越有价值,对这个世界越有贡献。

即便你坚守的理想,没有世俗上的成功,但这样内心平和的过一生,安贫乐道,不改其乐,也算是孔子说的“求仁得仁”,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坚守理想,内心坦荡。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北山读书

孟子谈义,苏秦张仪谈利,他们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的?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