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后下雨下葬前下雨是什么兆头(雨淋中时头遍地起坟头)(1)

夏至在古代被分为三个阶段,每5天为一个阶段,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而属同科的麋与鹿却因其各自的生长习性被古人以阴阳而别。角朝前的鹿为阳,因感夏至阳气渐弱而脱落。糜则刚好相反,其角在冬至感阴气渐弱而脱落。一候的半夏与二候的雄蝉也均是感阴生而开始活跃,足见夏至逐渐炎热的天气下却是喜阴生物的开端,传统文化中的趣味不言而喻。题中俗语则是夏至后天气变化在农耕上的体现,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在生产条件普遍落后的古代,却是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

出殡后下雨下葬前下雨是什么兆头(雨淋中时头遍地起坟头)(2)

一,雨淋中时头

古代文人将夏至分为三候,而在民间也对夏至有着相应的“三时”之分,分别是前三天为头时,中间五天为中时,结尾七天为末时,据此推算今年中时从24号开始到28号结束,根据气象预测大部分地区是主晴的。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便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的记载。足见古人在一千多年前便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夏至后的降雨特点。这期间白昼变长,日照充足,使得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生理和生态所需水分大幅增加,而大部分地区普遍升高的气温使得降雨变得弥足珍贵。尤其是古代,这期间的降雨对农业产量的多少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农谚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既然《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时必有雨,那题中俗语所言“坟头”又从何说起?

出殡后下雨下葬前下雨是什么兆头(雨淋中时头遍地起坟头)(3)

二,遍地起坟头

清朝顾禄的《清嘉录》中就有关于苏州及附近地区的农人害怕“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的记载。虽有迷信色彩,但古代百姓“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一览无余。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顾虑,因为这段时间的降雨大多属于梅雨,俗语“梅里一声雷,时中三日雨”便由此而来。由于梅雨的雨期长短不一,还容易出现雨峰活跃暴雨频繁的情况,从而引发洪涝灾害。俗谚说“时中雷,低田拆舍归”,便是形容时中雷雨淹田的情形。在生存条件普遍落后又是农耕为生的古代,洪涝灾害往往意味减产甚至无产,加上苛捐杂税,如此而说“遍地起坟头”也并不为过。

出殡后下雨下葬前下雨是什么兆头(雨淋中时头遍地起坟头)(4)

当然,灾害必然是偶发的,更多的时候人们还是享受着夏季气候的惬意。所以夏至除了节气的意义以外,在古代民间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如此就免不了各种节庆风俗,大多数地区都有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活动。而在饮食风俗上还有着非常实用的现实意义。因为夏季暑湿之气炽盛,脾胃会受暑热而耗伤正气,古人称之为“疰夏”或者“苦夏”。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说“夏至节,人家研琬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总而言之,俗语中所折射的人文风貌生动形象,仿佛置身其中,是了解传统文化及历史环境的绝佳途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