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重要特征,“仁”以及与其相关的“礼”又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核心这里分别叙述如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仁者爱人分析孔子的仁爱观?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仁者爱人分析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道德哲学)

仁者爱人分析孔子的仁爱观

道德哲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重要特征,“仁”以及与其相关的“礼”又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核心。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一、关于“仁”。孔子主要讨论了“仁”的内涵、“仁”的实现途径以及“仁”与人格培养的关系等。

首先,“仁”的内涵。孔子将“仁”看作是人的基本品格,他说:“仁者,人也。”当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时,他简要地解释为“爱人”、“泛爱众”。当然,孔子的“爱人”也是有区别的,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孔子的学生有若也说过: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基础。孔子的学生宰我认为,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对此,孔子并没有责备他“不孝”,而是说他“不仁”,可见“仁”含有“孝”德,并且“孝”德是仁的根本。“仁”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总纲领,它蕴含了多种其他的道德子目,除了作为仁德根本的孝德之外,还包含“智”、“勇”等道德范畴。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从政,三次被罢,而无喜无怒,陈文子几次离开大夫专权的国家,是否具有仁德?孔子认为,他们虽然可以称得上“忠”,可以称得上“清”,但还算不上“智”,哪里能谈得上“仁”?可见“仁”包含“智”。孔子还说过,仁者必定勇,勇者不一定仁,“仁”又包含了“勇”。

既然“仁”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那么是否有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仁”的基本范畴呢?对此,孔子曾告诉他的学生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有贯彻始终的主线,这个主线按照孔子弟子曾参的理解就是“忠恕”之道。孔子又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意思是说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在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也能满足这样的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愿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因此,“忠”与“恕”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其共同的伦理基础就是“仁”,“忠”与“恕”是“仁道”的体现。而“忠恕”又是“仁之方也”,就是说“忠恕”是衡量仁的尺度。实现“忠恕”,体现“仁”的道德标准,就需要以己度人,视人如己,清除私欲,具有大公之心。

其次,“仁”的实现。孔子讨论得更多的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认为,仁德并不遥远,“我想仁,仁就到了!”“实现仁德,全凭自己,还靠别人吗?”同时,孔子也认为,“仁”的获得还需要通过学习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修养相结合。如,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知识,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提问,多考虑现实的问题,仁的精神就在这一过程中。孔子的学生问孔子怎样做到仁,孔子要求他们平时要端正庄严,做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诚意。同样,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也说:出门如同见到贵宾,治民就如同去承担大祀典,都应当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孔子主张修仁德当从恭、敬、忠、信入手。总之,修仁德需从克制自己、认真修持开始,最终实现仁德的普世化,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