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传承论坛(让屈原成为宜昌文化之魂)(1)

刘玉堂教授应邀作客三峡文化讲坛·名家讲坛,以《追寻楚脉》为题,为宜昌市民带来一场楚文化味十足的精彩讲座。 三峡日报通讯员 小艾 摄

屈原文化传承论坛(让屈原成为宜昌文化之魂)(2)

在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以屈原及其作品为核心创作的《屈原》等节目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视听盛宴。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8月31日,著名楚文化学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教授应邀参加宜昌屈原文化公园专家论证会。刘玉堂教授长期研究屈原文化、关注宜昌发展,多次赴屈原故里探寻屈原足迹,宣讲屈原文化。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刘玉堂教授接受了三峡日报记者专访,畅谈屈原文化对宜昌、对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中心三主题”建议,推动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

记者: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您认为屈原及屈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来说,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玉堂:屈原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屈原是爱国忧民的典范,中国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上有很多爱国的志士仁人,但屈原爱国和忧民的情怀是高度统一的,他的诗词充分体现了其身上的爱国忧民情怀,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

第二,《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诗经》和《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高峰,《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屈原就是这个源头的首创者。刘勰在其著名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里评价《楚辞》“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大意为《楚辞》的气概贯穿古今,辞藻华丽堪称绝伦,一时之间难有与它相媲美的。同时,刘勰也认为《楚辞》所影响的人不是一代两代,而是世世代代都会受其影响。

第三,屈原是正道之行,志洁行廉的君子。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称屈原“其志洁,其行廉”,认为屈原志趣高雅纯洁,行为端正清廉。司马迁还说“推此志也,虽与岁月争光可也”,他认为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记者:研究屈原和屈原文化,对于探寻楚文化有何重要作用和意义?

刘玉堂:追寻楚脉要从6个方面入手,即“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结,“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

这6个方面虽然不一定都是屈原所说,但都在屈原的诗歌 、经历里有所体现。第一,屈原一生的经历无不体现一种“筚路蓝缕”不服输的进取精神;第二,屈原肯定有开放气度,他结交诸侯,合纵体现了他的开放气度;第三,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他写不出来这些“惊采绝艳”的诗歌,成为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第四,“上善若水”在屈原身上的体现,即追求和谐,屈原始终是“余心之所善”,他所赞赏的“香草美人”,希望达到的“美德美政”,都是一种善;第五,“九死未悔”就是引用屈原《离骚》里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最后,诚信是屈原身上的一种重要品格,他一生都在践行着“一诺千金”。

记者:我国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天问系列”,请您谈一谈为何会选用屈原的诗篇来命名?

刘玉堂: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运用屈原的诗歌命名,充分说明了屈原的历史地位之高,说明屈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之大。

第一,在世界天文史上,存在着用科学家、文学家等著名历史人物命名星星的传统,这些历史名人的研究领域或者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不一定跟天文有关。我们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真挚的爱国之情、浓烈的报国之志、卓绝的文学成就,都值得在中国航天航空领域进行纪念。

第二,屈原的《天问》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既问自然的天,也问人文的天,他在诗篇里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代表屈原思索、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求索精神,契合了人类对于外太空、对于未来认知的这种向往,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记者:屈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刘玉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来的,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方面都跟屈原文化息息相关,特别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跟屈原文化联系更紧密,在屈原诗歌里俯拾即是。

举一个例子就可说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引用《九歌·国殇》其中的一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大意为“那些为国献身的将士们,不仅具有勇于冲锋陷阵的气概,更具有誓死不屈的精神”。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精神和内涵。

记者:宜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如长江文化、巴楚文化、昭君文化等,在弘扬传承这些文化时,如何处理好屈原文化和这些文化的关系?

刘玉堂:我觉得弘扬屈原文化与传承其他文化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屈原文化与昭君文化、巴楚文化、长江文化、嫘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在互相影响中传承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现象。

我认为,屈原是楚文化的天际线,是宜昌的文化地标。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屈原代表楚文化的高度,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表率,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化最高程度,楚文化的高度就是长江文化的高度。第二,汉文化的传承,从政治上讲叫汉承秦制;从文化上讲叫汉承楚制。比如说汉人喜欢红色、凤凰等都是从楚国而来,刘邦的《大风歌》也是承袭《楚辞》。因此,传承屈原文化就是传承楚文化、长江文化。

一个地方要打造文化品牌,就不能左顾右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而是要抓住主要的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宜昌文化资源丰富,屈原文化是宜昌文化的高地,是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因此,目前重中之重就是要打造好屈原文化这个品牌,而且要打响亮、做出影响力。

记者:宜昌提出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请您谈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刘玉堂: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我个人认为,可从六方面着手:

第一,把宜昌打造为屈原文化研究的高地,我认为三峡大学要发力,要收集整理关于屈原文化的资料,学校要引进研究屈原文化的人才,要将现有的人才为我所用。

第二,把宜昌打造为屈原文化传播的重地。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作用、优势,借助一切手段将屈原文化传播出去,屈原故里的发声要有分量,要有力度,要能引起震撼。

第三,把宜昌打造为屈原文艺创作的要地,要善于运用影视、游戏、舞台艺术、诗歌、绘画、雕塑等一切可以呈现的文艺形式,可以尝试创作类似“三国杀”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屈原文化、传承屈原文化。

第四,把宜昌打造为屈原文创产品的基地,要将屈原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与重组,做出“有趣”和“吸引人”的产品,既要有文化味,又要有质量,让宜昌成为屈原文创产品的标志性生产基地。

第五,让宜昌成为以屈原为核心楚文化旅游的圣地。用流行的话,就是让宜昌成为屈原文化的旅游“打卡地”,这需要宜昌以弘扬屈原文化为契机,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将宜昌打造为游客喜欢并推崇的“打卡地”。

第六,让宜昌成为屈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人才聚集地。如何保护、传承屈原文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有人才。没有人才,这个事情就做不了,宜昌应聚集屈原文化研究、文艺创作等方面的人才。

记者:您觉得应该怎样用现代化的传播话语体系,传播、弘扬屈原文化?

刘玉堂:向普通大众传播屈原文化,不要空谈理论,要讲好故事,要用生动的事例和故事来传播传统文化。如同我们的讲座,也许听众会忘了我所讲的主题,但故事选得好、讲得好,听众就会记住故事,通过回味就可以想起其中蕴含的道理。传播、宣传屈原文化也是如此,要学会选择故事,要选反映屈原文化的故事,具有经典意义的故事,具有正能量的故事。传播的语言也要有技巧,适度地用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网言网语,这样有利于调节气氛,增强年轻人的兴趣。但传播传承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不能简单地迎合,而是要准确、要真实,该严肃的必须要严肃。

记者:您认为如何把屈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让屈原文化的传承、弘扬更有生命力?

刘玉堂:屈原出生在宜昌,是宜昌的荣幸,是中华民族的荣幸,屈原故里宜昌要创新形式弘扬好屈原文化,但大理念必须从小处着手,弘扬传承屈原文化亦是如此,只有融入日常才能让大众切实地感受到屈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

对此,我提出“一中心三主题”的建议,即为“一馆三主题”。“一馆”就是建设屈原文化馆或者屈原纪念馆,目前,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宜昌城区磨基山打造屈原文化公园,就是期望将屈原文化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中来,让更多人了解屈原、了解屈原文化。“三主题”是指修建离骚坛、九歌榭、天问台,离骚坛着重突出屈原的爱国主义;九歌榭旨在体现屈原文学艺术高度与楚国特色水边建筑的相融合;天问台体现屈原的科学探索精神,可将其打造成为青少年提供科普知识的场所。

同时,宜昌应重点打造与屈原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举例说明,屈原喜欢佩剑,可以做出楚剑一类的文创产品。还比如说,屈原的帽子,屈原的服饰,屈原用过的笔、墨、砚台,都可以是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只有从衣食住行出发,做好创作、制作,才能让屈原文化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大众对屈原文化的知晓度、感知度,成为岁月长河里永远流淌的精神血脉。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