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霓安

电视剧《思美人》自开播以来便陷入争议的漩涡,“雷剧”“偶像剧摆拍”“历史硬伤”“五毛特效”的吐槽声不绝于耳,这和之前宣称的要“还原伟大诗人屈原的一生”形成了巨大反差。

从《思美人》的播出剧集来看,观众没有看到期待中制作精良、反映历史的好剧,也无处感受原作中的澎湃起伏、豪情万丈、悲怆难言,屈原变成了滤镜下的美少年,原本反映他美政理想,折射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全貌的作品也变成了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的玛丽苏言情戏。

该剧接档《人民的名义》大结局,首播创造了破2的记录,但最终剧情经不住考验,观众纷纷弃剧。目前已经播出14集,豆瓣评分跌至4.1,人们评价说“色调辣眼睛”“服装没质感”“恶搞屈原”。

思美人屈原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杰克苏版屈原的思美人被吐槽爆了)(1)

思美人屈原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杰克苏版屈原的思美人被吐槽爆了)(2)

观众的愤怒,除了因为这部剧在服化道摄像方面的不走心之外,更是对这个历史人物期待的落差。很显然,从这部剧中,我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屈原、理解楚辞的出现,理解他的抉择与无奈,理解他的家国情怀。人们熟悉的爱国诗人屈原变成了杰克苏公子,质疑和声讨大多源自主创“不尊重历史”“缺乏基本的历史修养”。

做历史剧是有难度的,这是基本认识,但并不代表历史人物不能做创新解读,屈原成名早,关于他的青春年少,可以呈现出和教科书里不一样的面貌。无疑,《思美人》是想一反常态,做一部青年偶像类的历史剧,但是,这次没有深刻理解屈原本人经历和作品的“创新”失败了。

披着历史外衣的偶像剧

既然称为历史剧,就要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相对客观的解读性,如果只是穿着古人的衣服在说事儿,必然难逃被“拍砖”的命运。

屈原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荧屏上曾有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塑造。《芈月传》里,祖峰饰演的屈原不卑不亢,儒雅高洁,与他本人身上的文艺气息不谋而合;《大秦帝国之崛起》里,杨志刚饰演的屈原在朝堂之上俨然一枚老年愤青。回到《思美人》里,无论是易烊千玺饰演的少年屈原还是马可饰演的成年屈原,都呈现出一种偶像剧摆拍气质。有人评价说,“这可能是自从人类有了影像记录以来,屈原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思美人屈原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杰克苏版屈原的思美人被吐槽爆了)(3)

作为一部立意要完整呈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从少年时代到投汨罗江自尽的历史剧,《思美人》曾获得了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项目奖,“思美人”这三个字更是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亲笔题名。

《思美人》这部剧的名字来自于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作品本身是为了感慨世事,劝谏君王,“美人”是指楚怀王,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美人。

号称“五年磨一剑”,搜集阅读了两千余万字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专著,然而剧集播出之后,观众看到的却又是一部古装偶像剧,很显然,主创团队对“思美人”的理解,对《楚辞》的理解都是肤浅而浮于表面的,这也不难解释剧中出现的多处历史硬伤了。

总制片人梁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观众如今看到的还是年轻的屈原,当时意气风发的他自然跟晚年的悲愤形象有很大区别。在他看来,年轻屈原是当年的“青春偶像”,“屈原是超级官二代,17岁就写了《橘颂》,有颜值、有才华、有背景,是毫无疑问的青春偶像。”

从剧中出现的“江湖武侠”“青春纯爱”“仙侠玄幻”元素来看,《思美人》无疑是想在更大程度上呈现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但生硬牵强的植入爱情故事并不能吸引年轻人,况且,比起男女主人公卿卿我我的玛丽苏桥段,年轻人更想看的是为了国家呕心沥血的三闾大夫和他的山河家国情。

平心而论,《思美人》定位为反映屈原“传奇跌宕的人生和瑰丽唯美的爱情故事”的青春历史传奇剧,本身没有问题,想要故事新编塑造一个青年屈原也无可厚非,但该剧在服装化妆道具上的不走心和随处可见的历史硬伤成为观众吐槽的集中所在。

思美人屈原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杰克苏版屈原的思美人被吐槽爆了)(4)

还原历史人物是有难度的,尤其是有史料记载的历史人物,除了有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还要深刻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否则只能成为披着历史外衣的偶像剧,还要面对“误人子弟”的批判和质疑。

黄金时代的历史正剧

历史剧的魅力就在于它们是后人基于已知历史的再创作。当穿越、戏说、青春偶像剧长期霸屏,许多观众感到单调乏味,历史正剧无疑最能回馈观众心中的渴望,带来别致的审美体验。

细数过去十几年间涌现出的规模宏大的历史剧,《大秦帝国》《秦始皇》《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作品囊括了多年以来中国历史剧制作的最高水平,制作精良,考据精当,成就了中国历史剧的黄金时代。

思美人屈原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杰克苏版屈原的思美人被吐槽爆了)(5)

后来,随着仙侠玄幻穿越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多,历史剧被湮没了。近来《大秦帝国之崛起》走红网络,《大明王朝1566》十年后修复重播,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美女,没有小鲜肉,也没有穿越、特效和狗血剧情,但观众对它“精致、震撼、醇厚、顶级”的评价毫不吝啬。

历史正剧的回归也正说明,人们渴望知道真实的历史,这是文化的魅力。正因为此,中国历史剧的创作者们,承担了一部分严肃的责任。

不可否认,历史剧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与某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相关,绝对不可能是历史真实的简单再现,真实的历史也未必有那么多戏剧性的情节,但严谨的态度和精细的做工是呈现历史水准和精神内核片子的关键所在。

一位网友在豆瓣上《大明王朝1566》的评价里写道:“尽管历史不会是简单的重复,但在历史中不断反复的人性本质却惊人的相似”。以史为镜,从一个时代断面,映射过去和现在,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对历史题材的剧要求如此苛刻,如此强烈的期待上乘之作。

历史剧创新的出路在哪儿

历史正剧大多厚重,而历史剧的商业性在整个市场的角逐中显得优势不足,寻找独特的切入点,不失为历史题材作品的创新之路。

纵观过去国内的历史剧,大多是从大人物大事件和大场面入手,虽然这更容易吸引观众, 但创作风险和受到的约束也会很多。同时,还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在大人物的刻画和演绎上,不能融入创作者本人太多的认知,意图,情感和色彩,更不要说太多缺乏常识的创作。

反过来讲,如果另辟蹊径,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从小人物着手,通过名不见经传的虚构小人物为主线去演绎和还原一段历史,这样不仅少了很多风险,创作者的发挥余地也会更大。

最近刚刚宣布被优酷重金买下版权的《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就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中心大唐都城长安这样的时空切入点,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从小人物身上展开一系列故事。

2年前,架空历史剧《琅琊榜》的热播也给了历史题材作品一个新的思路:虽说是架空剧,但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王朝,拍古装的同时植入现代正面价值观,不拿爱情做主线,加上严谨的制作团队。事实证明,大受市场欢迎。

观众对部分历史剧的不满主要在于不尊重历史,以及单薄的人物和虚假的逻辑。正如马伯庸说过的,创作要大胆,艺术要允许虚构,允许想象,要百花齐放,但若把自己的想象当成正史去炫耀,这就怪不得人家按正史标准批驳了。

创作历史题材作品需要更大的敬畏心,艺术允许想象,历史剧也可以创新,但不僭越不胡说是最基本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