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考文学常识常考题(中高考文化常识训练解析7)(1)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玦”是半环形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

2.“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D.门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尤以老子、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B.“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四门技能。也称“雅人四好”;“梅兰竹菊”是文人骚客感物喻志的对象,是高洁自好、傲然不群等审美人格的象征,也称为“文人四友”。

C.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昆曲、黄梅戏、评剧、豫剧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D.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华美食有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流派。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等特点。

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后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本文用的本义,即大自然的道理。

B.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本文中的群季泛指弟弟。

C.古时天子用爵饮酒,公卿以下用羽觞饮酒。羽觞又称羽杯、耳杯,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如鸟的双翼。

D.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用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5.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6.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②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③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④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①煎茶②焚香③弹琴④下棋

B.①煎茶②弹琴③焚香④下棋

C.①焚香②弹琴③下棋④煎茶

D.①焚香②下棋③弹琴④煎茶

校考文学常识常考题(中高考文化常识训练解析7)(2)

7.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羽扇纶巾是古时儒者的装束。(______)

(2)樽,一种盛酒器,一般是敞口,高颈,圈足,其上常饰有动物形象。(______)

(3)封狼居胥,东汉大将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后用“封狼居胥”指建立显赫战功。(______)

(4)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秦初开始使用,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______)

(5)黄花,即菊花。重阳赏菊,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______)

8.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校考文学常识常考题(中高考文化常识训练解析7)(3)

参考答案

1.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应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B项,杯杓,泛指酒器;

C项,无误;

D项,“鼎”“镬”均是古代烹饪器。

故选C。

2.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据今人考评,“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因为睡在床上是不可能看到月光的,更看不到地上的霜的。此“床”在古时是指“井”,这里指“井上的围栏。 故选C。

3.D

【解析】试题分析:A没有秦汉;B “文人四友”也是“琴棋书画”;C应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4.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A项,“本文用的本义”错,文中指兄弟。

故选A。

5.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错误,屈原这句话的意思是“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这里的“鸣鼓”意思是“击鼓”,表示进军的意思。

故选C。

6.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性句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充分理解所给句子,并结合日常积累进行辨析。①中由“煎水”可知是煎茶。②由“古鼎烟”可知为焚香。③由“有弦弹”可知为弹琴。④由“战罢”“白黑”可知为围棋。故选A。

7.√ √ × × √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

(1)“羽扇纶巾”:中性词。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但却是周瑜的穿戴),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是古时儒者的装束。也形容态度从容。正确。

(2)“樽”:古代的盛酒器具,一般是敞口,高颈;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常饰有动物形象;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正确。

(3)“东汉大将霍去病”错误,应为“西汉”。“封狼居胥”:西汉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4)“秦初开始使用”错误,应为“西汉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5)黄花,即菊花。重阳赏菊,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正确。

8.√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庖:厨艺、厨师。丁:人口,人员,对从事某类工作的人的称呼。《庄子•养生主》里丁是厨师的名字。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师襄、弈秋等。解说正确。

(2)《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解说错误。

(3)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也就是文惠君。解说正确。

校考文学常识常考题(中高考文化常识训练解析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