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

本期艺术家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2)

亓文平,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教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绘画系副主任,国画教研室主任。

青岛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崂山画院副院长。

长期致力美术史研究和绘画实践,作品被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并从事近现代美术史、美术批评以及青岛城市文化研究。

参展情况

2021年,回响之家书——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艺术邀请作品展(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

2020年,上合之约——第二届中国画博士学术年展(胶州宝龙美术馆)

2019年,上合之约•大美胶州——第一届博士学术展(胶州宝龙美术馆)

2018年,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山东省文化馆)

2017年,云门闲话——当代水墨六人邀请展(青州尚德翰墨轩)

2017年,品味江南——刘德龙、林兵、亓文平三人艺术展(南京百家湖艺术公馆)

2016年,江山多娇——亓文平、常潇山水画联展(广州珠江美术馆)

2015年,云山有约——亓文平、关杜平山水作品展(北京丹凤朝阳美术馆)

2015年,梦归田园——亓文平山水画个展(上海188艺术画廊)

2015年,云山有约——亓文平山水画个展(南京国艺美术馆)

出版发表

2022年,出版学术专著《让往昔复活——哈斯克尔艺术史观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年,出版《亓文平作品精选》(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专家点评

一向认为,画者,要么忠实自然,要么忠实自我,若以此生发画境,正如王国维所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此论山水画,则宋人山水多无我之境,以此论文平山水,显然,文平所追求的是宋人山水画境,无激越夸张,无五色渲染,墨白墨黑,平淡自然,勾勒中要起伏不断的筋肉骨气,点染间是含烟带雨的氤氲天地,物与我化,景与境合。

——姚东一(江南大学博士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亓文平山水对大境界和朦胧美的表现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欣赏要求,也符合中国文人向往山林之乐的逸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文平的山水,恍惚里山岚浮动,朦胧中画境翩然,纵横交错的枝干隐约浮现,颇有一番诗意美,更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深切结合。

——陈姗(东南大学博士后)

文平的画还来自于他对于中国绘画传统的深刻认识。他尊重传统,又不以传统画地为牢。在他的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元明画家的某些笔墨因素,又吸收了西方水彩画的某些技法,更在水墨肌理上做了较多的尝试。不求笔墨的奇倔,而是在平淡中求趣味。在山石的构画上,更是相对放弃了用笔的趣味,而多以墨气胜。

——黎晟(北京大学博士后)

4.文平的水墨画师从刘赦先生,注重水墨的韵味和对大自然的感受,并极力从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删繁就简,可谓毫素深心,以单纯的水墨组织画面。

——姜永帅(浙江大学博士后)

董玄宰说好画家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说说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小亓却敢于以有涯之生行于漫无边际的书山与造化之间。无论多忙,他都会给自己留下外出写生的时间。行行重行行,一路画画,一路思考。他不仅和古人、和自然对话,更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叶康宁(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

亓文平博士中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使他的作品不仅有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础,还有西方风景画的影子,同时求学之地——南京和上海的城市文化的滋养也至关重要,所以在他的创作中明显的体现了传统的和国际的两条纵横线,这是我对亓文平博士山水画很深的一个感受。

——苏金成(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

亓文平的山水画,给人第一印象是具有“诗情画意”。所谓“诗情”,就是着墨不多,但是韵味无穷,带给观者许多思考的空间。所谓“画意”,他对画面做了高度的概括与凝练,把最打动人的东西透过心灵进行抒写,故简而不简单。

——张荣国(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作品展示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3)

白云抱幽石,68×68cm,2014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4)

花落故溪深一篙,34×168cm,2014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5)

黄叶莎莎合蝉鸣,34×68cm,2014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6)

回风一萧瑟,34×68cm,2015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7)

崂山春雪,70×138cm,2017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8)

崂山烟云图,70×70cm,2017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9)

崂山早春图,70×138cm,2017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0)

林间溪水半潺潺,34×68cm,2015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1)

岭上云,35×100cm,2018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2)

南北山川皆相识,68×68cm,2014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3)

青山晓兮白云飞,68×138cm,2015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4)

青云志系列二,34×68cm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5)

如有如有云外山,34×68cm,2014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6)

山出云,35×138cm,2017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7)

桃源仙境图,70×138cm,2017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8)

桃源仙境之二,45×90cm,2019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19)

万竿烟雨,34×68cm,2014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20)

夕阳犹挂数枝云,68-68cm,2015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21)

远山映疏木,70×70cm,2015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22)

枝头忽来万重山,68×68cm,2014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23)

只傍清水不染尘,70×140cm,2018

艺术评介

印象文平

姚东一

世界很小,文平是朋友的朋友,未见其人已先闻其名,也是画山水的,朋友相告,心中不由多了些亲近。终于,画室相遇,安静,些许腼腆,言语不多,便出画册相赠,《聆听四季》,心想与人相合呢,聆听,必是安静又丰富的人儿所能为,打开,果是一个个静谧安闲,一片片繁密细腻。

这静谧,让人想到宗炳的“坐究四荒”,郭熙“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的理想,山水画畅神本意,似已全化于这静谧中……

“一切都是静的,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没有丝毫的风,但是所有的一切又是那样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雨后的早晨,到处充满了惊喜,不知不觉,我误入了一片静寂的世界,独自一人,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属于自己的,那种无欲和宁静的世界便是天堂寨的早晨。”

这是文平写生日记,此后逐渐熟识,依旧言语不多,但那份静谧便时时现于眼底笔下,每每看到读到,久违的清凉自然,阔别的安适幽静,也悄然间归至。董玄宰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所谓师古人仍终需师造化,至于如何师造化,南田曾言:“十日一水,五日一石,造化之理,至静至深。”此说颇有启发,静深之理,自当以静深之心师之,文平画中所追求之静谧,自当源于此吧。

真正听文平谈及山水画,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张细致入微、自然生动的速写排在眼前,引的自己暗叹,“这些枯树写生是为了研究树的结构……”;“这是太行山……”;“这是江西婺源……”;“当你感觉不会画画的时候,就到自然中去,它会教给你一切”;“这条小溪的边线虚实,几乎画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说起画,文平一改平日的少言,侃侃而谈,似乎清晨薄雾的湿气还在四周弥散,起伏连绵的远山近在眼前。无疑,自然山水的宁静空寂不仅让眼前人深深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也慢慢滋养着心底笔下的境界与追求。

一向认为,画者,要么忠实自然,要么忠实自我,若以此生发画境,正如王国维所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此论山水画,则宋人山水多无我之境,以此论文平山水,显然,文平所追求的是宋人山水画境,无激越夸张,无五色渲染,墨白墨黑,平淡自然,勾勒中要起伏不断的筋肉骨气,点染间是含烟带雨的氤氲天地,物与我化,景与境合。

昔有庄周梦蝶,蝶耶?庄周耶?从陌生到熟识,看文平其画其人,不由也想,山水耶?文平耶?

“相信一切感受到它的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欣悦和感动,从而激起对于生机的热爱。那一天我悄悄地把这个早晨装进了我的记忆。”

对山水,对自然,文平如是说……

山水之诗,现代之境

——从亓文平山水画的景观、凝视与创新谈起

李超

(策展人,独立撰稿人,艺盘学术总监)

什么是山水?古人认为那是无限的时空。

什么是山水画?古人认为是高远、深远、平远,并“使远者近”。

中国诗词的意境大多来自时间与空间的对应,有无数艺术家、学者用诗词来观照山水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山水叙事与时空的关系。“江流”、“山色”是风景叙事,“天地”是一种无限时空,而“有无”则是用道家的有无观来关照山水。山水画作为一门古老的画科发展至今,它将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寄托其中,以画品、笔墨、构图等为具体实践,形成了一个能够链接时间与空间、传统与当下、视觉与文脉的宏大系统。亓文平的山水创作即是在这个宏大的系统下,探寻山水画现代性的课题,并将个性与情趣融合其中。

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构建是解读亓文平山水画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多年的学院功底,让他不仅掌握了水墨技巧的精妙运用,以及古代山水的构图原则,亓文平在画面中合理的经营这些传统山水图式的既定安排,它可以是董源,也可以是倪瓒,作品气质直追宋元。因此,亓文平的山水画以和谐的构图、细腻的线条,结合他的温润的个性以及广阔的艺术视野,在多层次的表述中参乎成文,合而见义。

纵观中国美术史,山水大家群峰耸立,山水画经过不断的分野与嬗变已经成为一门成熟且系统的画科,它留给后人的遗产既厚重又沉重。所以,敢于尝试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这对于一名当代山水画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亓文平对创新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的日常经验与时代视野,并深入到绘画实践当中。他在访谈中说:“我的创作理念是用一种带有自我个性的、具有时代感的绘画语言去质朴地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世界。当一个画家能够把对自然的凝练思考与传统的笔墨语言地理解结合到一个恰当的点上,才能在绘画中归于心源,从而使一个生命体的个性以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如果用山水画史的整体观来把握亓文平的作品,会发现在平衡的传统视觉关系之下,更有一种疏与密的内在抽象性,这可以看做是他对传统山水画图式的一种创新。因此他认为“创新或者创造就是把一个现代人对于山水、对于社会、对于个人的理解充分的表达在绘画语言之中,但是绘画表达的前提是艺术家要对整个的传统、整个经典要有所了解,因为这决定了艺术家的艺术视野,这种艺术视野可能决定了艺术家将来创新的高度。”当代的艺术家凝视山水的方式,可以横亘古今,也可以立足当下,但山水凝视当代的艺术家时,它与千百年前凝视董其昌、米友仁的目光同出一辙,若隐若现,沉默寂静。亓文平在致敬传统基础上,更希望用一种当代山水精神内核进行创造,向观众呈现中国山水画所能唤起的崇高感觉。所以,其山水画在清高隐逸之下,指向的是更深层的精神空间。从亓文平的个案中,我们不光可以观看到山水画现代性演变的视觉进程,以及内部结构的整体建构,更重要的是,他为山水画的现代性创作带来了一种启发:以山水的目光凝视艺术家自身,让山水成为艺术家灵魂的一部分。

我认为亓文平的山水作品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一首视觉化的山水之诗,是溪山无尽,是月落乌啼,是南山悠然,观者的目光在他创造的幽邃之境中无法探索到任何一个方向的尽头,同时也无法拒绝任何一个方向。细细品读其作品,可以发现他很好地化解了当代山川景观与古代传统艺术的焦虑关系,并呈现出一个动人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任何概念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归去来兮’在古代可能代表一种对无奈的逃避和对美好的向往,但今天可能更多代表了一种精神自由,或者一种独立意识。”或许与他近些年在青岛工作、居住的体验有关,亓文平的很多山水画敏锐地表现出山、云、海交织在一起的瞬间意境,山与海、光与影成为他非常熟悉的参照物和自然精神力量的源泉。

作为艺术家,亓文平很早就建立了对艺术的终身信仰,他在读博期间研修的是西方艺术史,希望能用兼具中西艺术特征的语言来探讨山水画自身的现代性问题,在不破坏传统绘画完整性的前提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共鸣。如今,亓文平的教学、研究、创作、写生都集中在中国画这个工作系统中,以一个晴耕雨读的淡泊状态仔细梳理着中国山水画史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关系,他创作的山水图像是一种无声之诗,是一种“内观”的研究方法论,这或许是一种亓文平介入山水现代性创作的有效途径。

山东临沂市王洪山画家作品展示(全国中青年画家联展)(24)

壹点号山东美术家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