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朝天宫历史由来(品读千年胜迹穿越)(1)

昨日,市民来到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参观,聆听了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所带来的主题演讲“朝天宫里的文学往事”,让市民从文学作品中品读千年胜迹,感受文化温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打开春秋地图,这处遗址被称为“吴冶城”;东晋时期,这里是文人墨客登高、怀古的地方;南朝刘宋时,这里是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明太祖登基,这里被赐敕为朝天宫……7月3日下午,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做客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举办的“鸡笼山下文学课”,开讲“朝天宫里的文学往事——从文学作品中品读千年胜迹”。作为第二届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主题书展暨第十二届江苏书展南京分展的重点活动,这场精彩的讲座带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穿越”在朝天宫的前世今生之中。

朝天宫是南京著名的文化地标,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朝天宫的历史有多悠久。南京最早出现“城”这一字眼,是从吴王夫差筑冶城开始的。南京的冶城遗址,地处莫愁路东、文津桥畔,也就是在小王府巷的西面,朝天宫的位置。吴阗说,冶城虽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防守性质的城池。所以,冶城还不是南京“城”的雏形,而只是南京“城”的“胚胎”。

南京地方文献中最早提到“夫差设冶铸剑”的当为明人陈沂。他在《金陵古今图考·吴越楚地图考》中写道:“金陵在春秋时,本吴地也,未有城邑。惟石头东由冶城,传云夫差冶铸于此,即今朝天宫地。”后人便以此为依据,将“设冶铸剑”的典故归于吴王夫差。不过,这只是个传说而已,吴阗认为,真正在这里“设台铸剑”应该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此处设置“冶官”,专门从事冶炼。那个时候,冶山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兵工厂”。

两千多年来,朝天宫除了做过“兵工厂”,还有很多其他“身份”——私家园林、皇家道观、火药库、文庙、博物馆……东晋时,丞相王导将冶山建成了自己的私家别墅,取名为西园。明洪武年间,这里作为祭祀天地和国家大典前贵族子弟袭封前学习演练贺天子礼节的地方,故称朝天宫。清初至道光年间,这里是道观。太平天国时期,这里被当做火药库。现在的朝天宫古建筑群系同治五年至九年所建。民国时期这里曾为高等法院。如今的朝天宫是南京人经常去的南京市博物馆。

朝天宫历来也是帝王将相巡行和文人墨客游赏、雅集之所,为朝天宫留下名篇佳作。东晋有王导、王羲之、谢安;唐代除了李白还有刘禹锡;宋代有王安石、苏轼、文天祥;清代康熙、乾隆、曾国藩等不仅在此留下足迹,还留有传世的诗文碑记。

去南京市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除了大量文物藏品,建筑本身就很值得游览。珍贵文物和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交相辉映,更添魅力。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中为文庙。文庙正南有“万仞宫墙”照壁围绕,雄伟壮观。宫墙内为泮池,东西两侧各有砖砌牌坊,正面为棂星门。其中,“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子长篇》,颂扬孔子文章道德之高。

来源: 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