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浩亮】

如果要说这些年最畅销的古代诗人,恐怕非纳兰性德莫属。李白、杜甫、白居易,课本里就有,其他场合就很小众了。而性德为题材的各种诗集、传记、小说、电视剧,却是层出不穷。

的确,除了婉约凄美、缠绵清丽的诗词,纳兰性德豪门贵胄、簪缨世家的出身,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形象,甚至而立之年溘然而逝的短暂人生,几乎集合了所有传奇元素,难怪痴男怨女哀嗟感伤。

正如性德诗友吴绮(吴次园)所言:“非慧男子不能善愁,唯古诗人乃云可怨,公言性吾独言情,多读书必先读曲。嗟乎,若容若者,所谓翩翩浊世佳公子矣。”

因为性德字容若,所以不少文章称其“纳兰容若”,但这种说法其实乃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纳兰性德为什么要改名(纳兰性德并不叫)(1)

纳兰性德

性德系大学士明珠之子,原名成德。明珠因为电视剧《康熙王朝》而名声大噪。

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出生时取名“保成”。因为,作为臣子的成德,为尊者讳,而改名性德。但保成不久改名胤礽,性德也就改回原名,所以自此各种落款皆复自称“成德”,而性德之名用的时间反而很短。

例如,乾隆五十年的一份上谕中,乾隆皇帝因怀疑成德当年十六岁中进士是考官为拍明珠马屁而进行的黑箱操作,下令重新调查史料,并批评“成德之滥窃文誉”。

按照满族的习俗,有氏,有姓,有名。氏脱胎于原来的各部落。清朝皇帝是爱新觉罗氏,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和珅是钮祜禄氏等。纳兰氏即那拉氏的不同音译。

入关之后,满族逐渐汉化,取名多以两字,前者为姓,后者为名,且父子不必同姓。如著名的富察氏家族,傅恒、福康安、德麟祖孙三代,氏是一样的,都是富察氏,而姓则不同,分别姓傅、福、德。

满族人的氏有点类似汉族的籍贯,多用来表达血缘出身,除了传记履历,平时是不挂在嘴边的。

正如鄂尔泰(伊尔根觉罗氏)字西林,和珅(钮祜禄氏)字致斋,鄂、和即为姓,只称为鄂西林、和致斋,而不是“伊尔根觉罗西林”、“钮祜禄致斋”。

纳兰性德为什么要改名(纳兰性德并不叫)(2)

和珅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纳兰为氏,性(成)为姓,德为名,容若为字。以李太白、杜子美格式,应称为“性容若”或“成容若”,而不是“纳兰容若”。

实际上,清人大多文士学者,如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陈维崧、性德同时代诗人刘献廷、清末民初满族学者震钧,皆称纳兰性德为“成容若”。

清朝的很多典籍也是如此。戴璐《藤阴杂记》有一则“渌水亭为成若容著书处”,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则称“成容若德,为纳兰太傅长子”。也有少数人,如清末张德瀛《词征》用“性容若”。

震钧《天咫偶闻》记载旗人中“以文学名世者,如成容若、昌堇斋、图时泉、法时帆、博晰斋,皆卓然有声”。

这里面的人名,昌龄,字堇斋,富察氏;法式善,号时帆,伍尧氏;博明,字晰斋,博尔济吉特氏。

而如果要“纳兰容若”格式,就应该是“伍尧时帆”、“博尔济吉特晰斋”了。显然是不对的。

纳兰性德为什么要改名(纳兰性德并不叫)(3)

最近的例子,启功(字元白)先生是爱新觉罗氏皇室,但周绍良先生等文史大家与其书信来往,皆称“启元白”。

如果套用“纳兰容若”的格式,岂不是就变成“爱新觉罗元白”了?

启功多次强调自己姓启名功,有人给他写信,收信人写“爱新觉罗·启功”,他概以“查无此人”退回。

但明知“性德”早被其本人弃用、“纳兰容若”欠严谨,但仍有不少诗人、学者如是称呼。如况周颐《蕙风词话》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为什么要改名(纳兰性德并不叫)(4)

这当中有很多因素。“纳兰”二字望之即有如兰之馨,配以容若,名如其人。许多人就乐于用“纳兰容若”来表达对这位“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偏爱。

假如当年将“纳兰”翻译为“那拉”,恐怕是没那么多人称其“那拉容若”了。

,